子路(公元前542—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鲁国人,比孔子小9岁,19岁从学孔子后,由一个出身寒微的平民成为孔门高弟,“圣门十哲”之一。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一代名儒?通过阅读《论语》和其它古代典籍,研究仲子历史,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一、孔子的谆谆教导
子路出生在春秋时代鲁国的古卞邑(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的一个非常贫溅的家庭。直到年19岁时,还“冠雄鸡,佩猳豚”《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头戴锦鸡翎帽盔,身佩野猪皮剑鞘。为维持贫寒的家庭生活,常常进山打柴,入林打猎,自幼养成了粗犷豪放,勇敢刚毅的性格。正如《史记·孔子弟子列传》中写道:子路“性鄙,好能力,志伉直。”就是这位戎装持剑的青年,第一次见到孔子,很是不敬,在孔子面前舞了一通长剑,然后持剑而立。孔子见状,遂问子路:“怎么能用这类东西?”子路回答:“好古的人,本来是因为好古而佩剑,不好古的人,常常用来自卫。”孔子说:“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根本,以仁德作护卫,不出环堵之室就能了解千里之外的事情,对不善良的人用忠义感化他,对侵暴自己的人用仁爱作为护卫,何必要拿宝剑作护卫呢?”子路听了这番教导,骤然觉得有理,顿开茅塞,便提起衣襟下拜,说:“今天听到先生的这番教导,我愿拜先生为师,接受您的教诲。”从此拜孔子为师《说苑·贵德篇》。
子路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孔子身边度过的,他跟随孔子40余年,63岁遇难,一直受到孔子的谆谆教导。在许多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子路的言行,事迹、评述就达100多处,特别在《论语》中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对谈,也有孔子对子路的评述,就有29处之多。这些对话都渗透了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和厚爱。仅举几例为证:
1、观宥坐欹器防满
孔子在仕鲁期间,曾带领弟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据《荀子·宥坐篇》载,孔子与弟子同往鲁桓公庙,见一倾斜易翻之欹器,特向守庙者请教,守庙者言“此盖为宥坐之器”,“宥”同“右”,“宥坐之器”即君王置于座右以为鉴诫之器。孔子言自己曾听说此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即空时斜欹,注水至中则正常,注水至满则翻覆。遂命弟子挹水注之一试,果然“中而止,满而覆,虚而欹”。孔子见此,喟然而叹,“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弟子子路因此而问“持满有道乎?”欲孔子教导防止满而覆的方法准则,孔子强调“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认为只有聪明却不显能,有功却不贪德,有勇而不逞强,富足却俭朴谦逊,才能保持住自己的盈满优胜地位。这则史实,孔子用辨证的方法教育学生,使弟子从中受到很大教育,得到了极大的益处。
2、言苛政猛如虎
鲁昭公25年(前517年)冬,孔子因鲁乱去齐途中,路经泰山。子路和其他弟子跟随。闻一农妇哭诉亲人死,而感慨“苛政猛如虎”。据《礼记·擅弓下》载,孔子从泰山傍经过时,“有妇人哭于墓者而丧”,孔子凭倚车轼倾听良久,叫子路前去寻问为何哭声“似重有忧者”。妇女回答:“昔者吾舅死于虎,吾父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言母家夫家皆民以捕虎为生,其舅其夫至其子都因猛虎所伤致死。孔子问:“为什么不搬家到别的地方”。妇人答以“无苛政”。言捕虎一行无苛捐杂税,收入尚可,若改他行,恐难为生。夫子为此感叹道:“小子识之,苛政猛如虎也”。你们都记住,苛刻的政令要比老虎还厉害呀,这则故事虽然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留传至今,成为执政者应知的名言。
3、与子路及各弟子言志
孔子在与弟子的相处中,特别重视对弟子志向的教育。据《论语·公冶长之五》载,孔子弟子颜回,子路陪侍孔子时,孔子曾曰:“盍各尔志,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首先表示,顾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我愿我的车马和衣服皮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愿。颜回也谈了自己的志向。子路进曰:“愿闻子之志”,请老师说说您的志向。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志向是使老者安心,朋友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从这里看出,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敞开思想,互相交流的亲切情景。
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曰:“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你们不必因此而不敢讲话,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即你们怎么办呢?子路首先发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得有勇,且知方也”。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真是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志向。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不至矣,二三子各自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声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从我焉。”子路的威风凛凛表现得淋离尽致。我愿意得到白如月亮和红如太阳的羽箭,钟鼓声震天,彩旗缤纷盘居大地,我当先率领一队人马杀敌,必定会夺取千里土地,拔取敌人的大旗,割取敌人的耳朵来报功,唯我能行,让他们二人跟从我吧。孔子说:真勇敢啊。
还有一次,孔子到景山游览,子路、子贡、颜回跟随。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其愿,吾将启汝。”有德望的人登上高山要赋诗言志,你们中间愿意谈的,可谈谈你们的志向,我来启发你们。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我的志向是举起长戟,在宫中拼杀,后有猛虎,前有敌人,我奋勇博击,解救两国的危难。孔子曰:“勇士哉”,是个勇士啊!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特别是在教育学生树立志向时,采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启发引导,使学生受到启迪,受到教育。
4、教子路六言六蔽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言六言六蔽便是其中一例。即六种品德将会伴随六种蔽病,据《论语·阳货第二十七》载,孔子曾问弟子子路有否听说“六言六蔽”,子路回答:“未也”。于是孔子要子路坐下,郑重先之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若爱仁德,却不爱学问,便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不爱学问,只能是漂浮而无根茎;为人诚实,不爱学问,便容易被人利用反为害自己;为人直率,不爱学问,则会尖刻刺人;为人勇敢,不爱学问,就会捣乱闯祸;好刚强,不爱学问,只能是大胆妄为。孔子2500年前对子路谈的六言六蔽,充满了辩证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心是要我们爱好学问,它是使我们头脑永远清醒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5、言子路“升堂,未入室”
孔子对弟子的学问一直是采取鼓励的态度。据《论语·先进十一》载,孔子弟子子路曾到孔子处弹琴,盖所弹之音不太合于孔子的口味,故孔子带有训斥的口气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不欲子路在此弹拨, 逐子路本指为弹瑟而发,却使弟子从此开始对“子路不敬”。为此,孔子又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以已进入堂还未到内室为喻,言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只是还未够精深而已。从这段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善良可亲的老师,他在指出学生缺点的同时,不忘肯定学生的优点。在学生之间,出现稍有不合谐声音时,老师及时进行调整,达到和谐相处。
6、子路求教治蒲之方
公元前483年,时年60岁的子路仕卫任蒲邑宰(今河南长垣境内)。据《孔子家语·致思第八》载,子路即将赴任时,前去拜见孔子,说:“由愿受教于夫子”。孔子曰:“蒲其何如”?蒲地的情况怎么样?子路对曰:“蒲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尔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不难矣”,是的,我告诉你,恭谨谦敬,便可以震摄勇武者;宽容公正,可以怀柔强横的人;慈爱宽恕,可以容纳各种困难;温顺而果断,可以抑制奸邪,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正气就不难树立了。子路遵照孔子的教导,在蒲执政三年,蒲大治,受到孔子三善治蒲的美誉。
7、止子路私施惠于民
子路随孔子自楚返卫后,遂仕卫,任蒲宰。为防备水灾,“与其民修沟渎,”见民劳役艰苦,遂以已之财每人每日赐“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此事后,速派子贡专程前往加以制止。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而夫子使赐(子贡)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这段描述,道出了子路当时的心情和生气的样子,而且要与夫子吵嘴的意思。然而孔子指出,子路私自施惠于民乃是犯了显已抑君的大忌,说:“尔以民为饿,何不先于君,发食廪以给食之予而以尔私馈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已则可矣,否,则尔乏受罪不久矣。”子路豁然醒悟,心服而退(见说苑·臣述篇)。从这段叙述,可以引起三点深思。一是子路作为一邑之宰,与民同修沟渎,以防水灾,说明他身先士卒,为民谋利;二是他从腰包里拿钱给民众发放吃的,说明他爱民亲民;三是孔子对他的讲道理劝说,说明孔子对弟子的爱护。此事发生在2500年前,说明子路的这种精神,不能不叫人感动,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子路的多思善问
多思善问是子路的重要特点之一,多思是善问的基础,善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子路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弄明白,稍有一点不懂的地方,他都要坚持问到底,直到明白为止。《论语》中涉及子路问难之处就有12处之多,《孔子家语》中也有10余处。均记述了他多学善问的内容和方法,孔子对这些问题的答复阐述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儒家思想的钥匙和入门之处,非常有意义,又非常深刻。他问“仁”,问“义”,问“学”,问“道”,问“智”,问“勇”,问“礼”,问“德”,问“生”,问“死”,问“鬼”,问“神”,问“君子”,问“小人”,问“全节”,问“成人”,问“理政”,问“治军”,几乎无所不问,从中看出子路思考问题的深度,孔子对此也无所不答,从中看出孔子透析问题的高度,他们的对答简直是师生毫无距离的生动画卷,至今读起来,仍是津津有味,常读常新。
1、子路问士。子路问道:“何如斯可谓士矣”?怎样才配称为“士”呢?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就是说要互相切磋,互相帮促,亲密和谐,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要这样,兄弟之间也要这样。《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通过问“士”,孔子教给了与朋友兄弟相处的基本准则。
2、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子路问如何现政,孔子说: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子路请老师再多给以指教。孔子说:“无倦”。要坚持不懈,不倦怠。《论语·子路第十三》给从政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问怎样服侍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却可以犯颜直谏他”。《论语·宪问第十四》为如何服侍国君交待了方法。
4、子路问成人。怎样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聪明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倬,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的教育陶冶,也就可以成为完善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要求呢?看见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难愿献出生命,长期穷困不能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论语·宪问第十四》·孔子的这段教导对子路成为圣门之哲具有重要意义。
5、子路问君子。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恭敬谨慎”。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接着说:“修养自己,使他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老百姓都能安乐,”这一点连尧舜大概还没做到呢?《论语·宪问第十四》。从怎样做君子的地对答中,看出了孔子的博大胸怀。
6、子路问君子尚勇。子路问君子尚勇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只讲勇敢而没仁义就会造反做乱,小人只讲勇敢不讲仁义就会做强盗。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勇和仁义的关系,教导学生在行动中,首先要讲仁义,不讲仁义,只讲勇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祸根。
7、子路问贤君治国。子路问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贤能国君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而鄙视小人。子路又问:“听说晋国的中行氏,就尊重贤能的人而鄙视小人的呀,他为什么还灭亡了呢?”孔子说:“中行氏尊敬贤能的人却不能重用他们,鄙视小人却不能清除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们不被重用就怨恨他,小人知道他们被鄙视,就仇恨他。怨恨和仇视并存于国中,邻国之敌陈兵于郊外,中行氏想不灭亡,怎么能办得到呢?”子路的问很有深度,孔子的答富有哲理。这段对话对于执政者特别是负责组织干部工作的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子路勇于实践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子路在跟随孔子的四十多年里,不仅重视读书,而且勇于实践。“子路读书处遗址”现在仍存在山东省东平县的子路村中。有人说子路是一介武夫,其实不是这样。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不然子路的一系列功绩怎样解释呢?
子路知错必改。据《孔子家语·三恕第九》载:“子路穿着整洁华丽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为什么这样神气呢?岷江才从岷山流出时,它的源流只能浮起酒杯,及至渡口时,如不两船相并,避其风浪就不能渡过去。这不是因为到了下游水多的缘故吗?现在你穿这样的盛装,色彩又这样华丽,天下的人谁还肯指出你的过错呢?”子路快步退出,换了衣服回来,神色自若。
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我告诉你,爱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华而不实,爱抛头露面的人往往自夸,将才能表现在脸上的是小人。所以有的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说话很简要;不能就说不能,行为很正大。说话简要实在,就是聪明;行为光明正大,就是仁德。既仁德又聪明,怎么不受益呢?子路按照孔子的教导办事,做人,实践自己的人生,成为“圣门之哲”。河南濮阳子路墓祠前竖立了“正大光明”的高大牌楼,就是纪念这位实践孔子思想的夫子。
子路很看重实践。子路在任季氏总管期间使子羔为费邑宰。子曰:“贱夫子之子”。意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言治理民人,事奉社稷,便是习于所学,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叫做学向呢?从此看出,子路认为实践也是学习,并不把读书作为唯一的学习。
子路一生跟随孔子,在孔子的教导下,依靠自己的博学多问,认真实践,终于成为古代名儒,证明儒家思想具有巨大威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精华,弃之糟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仲崇义联系电话:0452–3326827,
仲子研究会会址:黑龙江省讷河市政府院内,邮编:161300,电话:0452-33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