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传统文化,它是区别于这一民族与另一民族的永恒标志,是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精神。国际孔子文化节是以孔子命名的文化盛典,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对其背后的神髓和精义认识不足,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带来的不仅是节庆意义的淡化,也使人们陷入节庆“乏味”和“失魂”的感叹。凸显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内涵,彰显其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使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对儒家文化精髓的认同,从而培育和丰富自己的民族情感,这无疑超出了节庆本身的意义。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其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独特魅力,承载了人们更多的寄托与期望。
精义之一:价值坐标和价值取向。千百年来,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行品格的培养,促进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的形成和发扬;儒家重视群己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儒家进取有为、自强不屈的精神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促成了传统文化的连续传承和自觉。总之,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文化节是弘扬孔子文化的盛典,散发出迷人的历史文化气息,鲜活的时代内容并不会改变其神髓和精义。有理由相信,孔子文化节是以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为坐标,以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为取向。
精义之二:文化血脉和民间自觉。文化的生命力存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历史连续性,表现为社会生活中“以身体道”的阶层或群体的教化作用。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儒家的文化价值一代一代传下来,知识精英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特别突出,更重要的传播者是那些民间不识字的长者或母亲的身教。近年来,我国民间儒学大有兴起之势,比如各地书院、精社、讲堂、义塾、会讲、读经等民间学术组织和活动逐渐兴起。于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圣人的言行从令人敬而远之的神圣殿堂,请回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可见,儒家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很强的民间草根性,正是孔子节庆活动生命力的肥沃土壤和社会人文基础。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风俗遗风、娱乐观赏性、民间和民众的广泛参与等,这也是成功节庆活动的共性。
精义之三:文化多样性和包容和谐。儒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之一。今天,儒家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强大自信的标志,是进入世界多元文明体系,开展文化对话的表现。现代社会,西方文明已经显出了疲势,它的暗淡前景预示着其他类型的文化,尤其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人文精神,将要担负起比以往更为艰巨的使命。21世纪已向人类昭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必须做到相互宽容相互谦让才能聚到一起。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容性是儒家文化的特色。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愉悦,具有很强的世界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任何一种文明所不曾具有的。想必文化节在未来的某一时日,或将成为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间彼此进行文化对话和交流的东方达沃斯。
精义之四:文化休闲和生活本位的回归。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中国传统的尚“静”、重“养”的休闲文化,反映的也是孔子这种人生境界的另一面。挖掘传统休闲文化的精华,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使休闲实现文化本位的回归,除去其商业尘垢和恶俗泛滥的心理,引导休闲回归自身、回归生活,所有这些,都为提升文化节的文化休闲品位,开拓了极为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作者系济宁市委讲师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