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据济宁日报报道,“为政府救助拾遗补缺,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宗旨和救助工作的要求。截至今年10月底,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各级慈善组织累计投入款物4623.2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008人(户)。这组数据意味着,我市3万多个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救助,慈善组织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困难群众解愁,真正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一)
今年以来,市慈善总会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慈善捐助长效机制建设,将全市“慈心一日捐”活动的捐赠重点转向了企业和基层农村,大力发展慈善冠名基金和基层慈善互助基金。截至9月底,市、县、乡、村四级“慈心一日捐”活动累计募集善款4962.15万元,募集基层慈善互助基金5985.63万元,设立慈善冠名基金62588.60万元,其中年固定增值救助金可达6783万元,是过去四年间累计募集总额的近两倍,全面提升了济宁慈善救助实力。
慈善义工队伍蓬勃发展。4.42万慈善义工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为理念,活跃在我市城市社区和乡村,义务服务社会。他们照顾孤寡老人,为困难群众缝制棉衣被,帮助弱势群众灌溉农田和划锄保墒,义务进行家电维修、管道维护……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进行文明大劝导,扮靓运河之都,累计活动28万多人次,服务时间达80万多小时,受到居民群众的赞扬和欢迎,为服务民生、增进文明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
各级慈善组织按照“党和政府最关心,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原则,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实施了六大救助工程、16个救助项目。
创新完善救助配套机制,发挥基层熟悉情况、信息掌握及时等人缘地缘优势,把以往由市级慈善先行制定救助方案、县市区配套的救助计划模式,改为村居慈善工作联络站提报救助计划,市、县、乡、村逐级配套救助,增强了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小灾小难救助不出村,大病大灾逐级救助接力”良好局面,并初步形成了朝阳助学、情暖万家、康复助医等具有济宁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救助项目。
(三)
今年5月,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基层慈善组织建设与规范管理工作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基层慈善组织备案登记制度,明确要求基层慈善组织机构达到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等“七有”标准,并将“七有”标准纳入了民政系统年度考核评比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慈善组织的规范发展。
据了解,以慈善工作机构统筹全盘,慈善捐赠服务中心、慈善义工中心、慈善连锁超市和慈善互助基金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实现了资金捐、物品捐、时间捐、技术捐、精神捐等多种捐助方式有效结合的良性运作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151个乡镇街道、6398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组织机构,57个企业设立了慈善工作联络站,发展慈善捐赠服务中心及接收站点6271处,慈善义工中心及站点3989个,慈善连锁超市76处,基层慈善互助基金促进会3070个。
(四)
提升社会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市慈善总会今年举办了第三个慈善公开周活动,研究出台了《慈善全公开暂行办法》,开通了容量大、内容全的网上“公开信息检索中心”,建立了以财务公开为核心,敞开式现场公开、网上公开、新闻媒体动态公开与专业审计监督及公开相结合信息披露全公开体系,把所有业务活动都置于阳光之下,成功打造了“传播真爱·让爱放心”的济宁慈善公信品牌。
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多个荣誉,今年市慈善总会被评为“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和“全省慈善工作先进单位”,4人荣获中华慈善奖,4人、2个企业和1个项目荣获山东慈善奖。
日前,记者还从市慈善总会办公室获悉,国家民政部将于近日在我市召开“全国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这不仅是对我市慈善工作的肯定和信任,也将对我市的慈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