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北湖生态新城是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一个重要亮点,意在借助北湖万亩水面提供的良好自然生态资源,迅速膨胀起一个新城,舒缓现有城区人口拥塞状况;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并挖掘运河文化,作好提升城市形象这篇大文章。可以说,走活这步一举数得的妙棋,将会极大地提高济宁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济宁市的城市竞争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北湖生态新城将肩负起济宁市行政商务中心、教育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崭新历史使命。但是众所周知,北湖地势低洼,地处压煤区,选择在北湖建设生态新城如何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北湖地处压煤区,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煤炭压覆的问题?北湖生态新城建设能否打破这两大瓶颈,本篇特请有关专家就相关问题在规划措施上做了解答。
从地势上看,济宁北高南低,北为微斜平原,南为浅平洼地,河流众多,多条河流呈辐射状从西、北、东三面注入南阳湖。从城市建设方面,城市南部由于地势低洼存在一定的内涝,有一定的安全影响。为实现本次总体规划的目标,北湖生态新城在防洪除涝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城市安全呢?
答:首先,从地势上适当抬高地面标高。北湖生态新城现状地势东西略高、中部略低,北高南低,南外环以南部分地势低洼,标高在标高在33.50米到36.10米之间,是易涝地区。按照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与城市道路高程平顺衔接,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等原则,规划中以南外环路为界分开考虑。南外环路以北地势比较平坦,标高较高,基本保持现状标高不变,个别变动标高就近挖填即可满足,设计标高在34.60米到35.90米之间。以南地区地势比较低洼,需将地势抬高,设计标高在34.20米到35.50米之间,需填土方量约512.52万立方米,可通过北湖湾开挖、北湖大堤铲平获得,就地实现土方平衡。
第二,按城市防洪标准设防。北湖生态新城位于南四湖流域,外围有日菏铁路、梁济运河、?府河、小北湖南堤合围而成,内部有老运河穿过。目前,河流防洪标准太低,梁济运河为十年一遇,?府河为二十年一遇,并且河道淤积、堤防损坏严重,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洪水发生时南四湖的水位较高,引起湖水倒灌,易形成内涝。
对于洪水的防治,规划从流域治理入手。河流洪水防治贯彻“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的原则,即上游以蓄水分洪为主,中游应加固提防,下游应增强河道的排泄能力。主要防洪对策有以蓄为主和以排为主。以蓄为主指通过修筑塘、坡、植树造林等大范围内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既有利于防洪,又有利于农业。利用河道上游水库、湖泊、洼地、山区堰塘等拦蓄或滞蓄,削减下游的洪峰流量,以减轻或消除洪水对城市的威胁。以排为主指通过修筑提防、对河道截角取直及加深河床等措施,加大河道的通行能力,使水流通畅。
北湖生态新城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具体工程措施为:对于梁济运河、洸府河、北湖南堤等外围河道堤防按照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在河道两侧修筑防洪堤墙,堤顶应高于100年一遇洪水位加安全超高。
第三,采取一定的除涝措施。由于北湖生态新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涝水成为影响北湖生态新城安全的重要因素。解决好排涝问题,是保证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规划排涝措施如下:
1、对老运河、北湖进行清淤整治,使河道中的水能顺利排至南四湖。
2、开挖新运河及北湖湾,在洪水发生时起到一定的调蓄作用,削减下游的洪峰流量。
3、南四湖水位过高时在老运河下游入湖口处设提水泵站,并设防洪闸控制。
4、完善新城雨水管道,合理划分排水分区,以排水管道最短为原则,使北湖生态新城内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5、雨水排放采用两级排水方式。一级排水是通过敷设在道路下的雨水管道收集各地块的场地雨水,然后就进排入河道。二级排水以自排为主、辅以河道调蓄和抽排削峰的运行模式,当新运河、老运河、北湖水位较高时,在排水管道出口处设置排水泵站。本区内规划设置了八处雨水提排泵站。
第四,对非工程措施进行了规划。
1、由于不透水面积增加引起径流量增加,同时城市开发过程中使原有水田、水塘减少,植被面积缩小,流域面积内蓄洪、滞洪能力减弱,因此规划要求在城区的溪、河、渠、塘形成完整体系,不轻易填埋山塘和水体。
2、做好清障规划,逐步清除河道两岸治导线以内的所有建筑物。加强河道管理,严禁侵占行洪河道。
3、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建设统计的防洪指挥系统。
上述规划措施已经多方专家充分论证,部分工程设施已开工建设,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北湖生态新城成为不受洪水威胁,内有安全隐患的安全城市区域。
济宁市是资源型的城市,煤炭产业是全市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济宁煤炭赋存区都是平原地区,正好处于城市及规划城区以下,人口密集,工业项目集中。近年来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压煤区范围内已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地面建设与煤炭开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好煤炭压覆与城市发展问题,打破瓶颈获得的城区拓展空间?
答: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向东大力扩张,向南依托现状推进,城市北部和西部结合有利的设施条件适度发展。向南发展既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又要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滨湖新区内的滨湖地区是最佳选择。滨湖地区拥有老运河和小北湖等自然景观条件和紧邻快速、靠近济宁曲阜机场的便利交通条件,同时又能带动整个日菏铁路以南地区的发展。
为实现本次规划城市是向东向南拓展,我市提出通过东北部压煤区与南部压煤区置换,调整城区布局。为实现这一构想,加快推进北湖新区的建设,济宁市委、市政府积极和兖矿集团进行协商,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达成共识。在兖矿集团全力支持下,济宁市城市建设突破了原有发展的瓶颈,达到了“变害为利,实现双赢”的效果。
从城市环境上,随着煤炭开发,煤炭塌陷地逐渐成为城市人民所共享的一片绿色空间,与城市的龙拱河、运河、古运河、?府河、蓼沟河、泗河以及遍布城内外的大小河流一起,构筑城市内部的绿化系统与外围绿化网络相结合的绿化格局,塑造城市外围绿化网络,同时,绿化由大面积塌陷水面和林木覆盖,林地间有复垦耕地、果园和水塘。可建设防护林、经济林、观赏林和商业苗木,种植作物、温室蔬菜、花卉,发展多种养殖、观光农业。另外,退役矿井可建设煤炭主题公园进行科普教育。
此外,北湖区的塌陷地与城市小北湖水系进行沟通,向北延续,与老运河相通,打造城市的新城区的“北湖湾”,同时可考虑设计水上旅游游线,将城市中心区各旅游景点与新区的运河、公园、湖滨景观、商业中心连接,实现北湖旅游度假区、运河文化旅游区以及城市观光服务区协调统一,也使采煤塌陷地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使城市与煤炭开采企业共同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煤炭企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空间,城市发展为煤炭企业提供发展机会,拓展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供机会,同时城市发展也引入了新的力量,城矿共荣,实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