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4个月时间,台湾联华电子集团在济宁启动8个LED 及相关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额3亿多美元。“5年内,我们将在济宁建成中国最大光伏产业和 LED 外延片产业基地。”董事长洪嘉聪11月17日再次到济宁督促项目进度时说。
拥有全省 1/2 煤炭、1/6电力、1/4淡水资源,在国家交通大干线上兼具“水陆铁空”立体交通优势,主要工业指标稳居淮海20 个城市之首,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倚此优势,济宁提出:争当淮海经济区发展排头兵。
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根本在于确立中心城市地位。
济宁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60 平方公里,周边压煤,规模小、承载力低、聚集力弱。去年,济宁在全省第一家实施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同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按照“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定位,拉开城市建设大框架。
济宁更具中心城市的潜力是,拥有以市区为中心,由兖州、邹城、曲阜和嘉祥构成的独特的半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在此基础上,济宁加快三市四区一县相向融合发展,建设组团城市。目前,高新区已与兖州交融,嘉祥跨过运河与城区相拥,曲阜与邹城紧密相连。
济宁城建的最大看点当属北湖新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照“饱和性”要求,路网水网林网等基础设施一步到位,以路湖河林生态功能组团为牵动的格子型框架已经搭起,文教、旅游、商贸和住宅建设正在推进。北湖生态新城将成为新的主城区,也是“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国省干道和河道为生态廊道,以各类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的全市大生态体系”的核心所在。
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核心在于做强产业实力。
《济宁产业发展规划》勾勒出“实力济宁”的产业发展路径——培育能源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煤化工基地;主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打造高端技术、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三高”产业聚集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五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产业靠项目支撑。今年济宁在建和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 3351 个,
优势主导产业方面,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急剧聚集,煤化工产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最大的液压挖掘机生产商小松山推,10 多年来持续不断投入,将行走系统、研发中心等高端生产技术及设备首次从日本本土迁入济宁,吸引了胜代机械、小松优特力、大京机械、兴和液压、东洋热工等 13家日方企业前来设厂,构成小松挖掘机从零部件到整机的产业链条。吉利汽车发动机、华勤集团 600万套轿车子午胎等“大、高、外”项目相继落地。培育四大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促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近三年,煤炭产量没增加,经济总量却增长近 7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0% ,制造业增加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
“三新”产业异军突起。太阳能光伏和LED 新光源产业链形成,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发展迅速,高端化学全成医药、生物制品等新医药重点突破。全市“三新”产业项目发展到 126 个,在建项目 55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幅连续三年超30% ,产值突破千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8% 。
服务业亮点不断。打好文化品牌,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成为全国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打造运河品牌,吸引马来西亚森达美集团前来建设7个码头,使济宁运河物流总吞吐量由每年4000万吨增加到一亿吨。
有专家断言,在长三角与环渤海两个经济区的断裂带上,按极化—均衡—再极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必然出现一个新的增长极。
有充分的条件和优势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成为山东向南参与竞争、 合作的战略支点——济宁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