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委托代表我国城市规划界最高水平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09年5月20日获得省政府批复,随后济宁市根据省政府批复意见,认真做了进一步修改,目前该规划正式批准实施。本次总体规划包括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中心
本次总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提升济宁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城镇空间结构;做大做强济宁中心城市,打造鲁南中心城市;加强市域和都市区城镇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各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镇,强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
图为济宁市中区洸河路夜景
规划确定济宁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三轴一带”。一心:由济兖邹曲嘉四市一县主要城镇组合而成的济宁—曲阜都市区为市域中心,为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中心地区,也是济宁着力打造的区域辐射中心,是济宁市人口集聚的主要地区和产业成长的集聚区。三轴:指济宁市引导城镇发展的中东西三条主要空间轴线,中部轴线:连接嘉济兖曲汶地域,依托新石铁路、日东高速和国道327形成,为未来济宁对接鲁南经济带的西部产业引擎、最有潜力的产业聚合带和城镇化发展区;东翼发展轴线:连接曲邹微地域,依托京沪高速、104国道、京沪铁路形成,与京沪高速铁路曲阜站连通,未来将是济宁—曲阜都市区教育、文化产业聚合区和旅游区;西翼发展轴线:连接梁汶金嘉鱼地域,依托济徐高速、105国道形成。济宁市与济南和徐州都市圈经济联系的主要发展通道之一,是济宁推动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市域均衡增长的主要轴线。一带:京杭运河发展带,充分发挥新运河在经济、文化、资源、旅游的效力,带动沿线城镇化发展,未来有条件成长为新的文化旅游带、航运经济带、生态景观带。
中心城区成“H形”空间结构
此次规划明确了济宁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主导方向为:以向东发展为主,适度发展南部、北部、西部。
同时,中心城区形成“双城六片三心三轴”构成的“H形”城市空间结构。“双城”即以老城片区为核心,以济北新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为主体的西城和以高新区、接庄新区为主体的东城。“六片”即老城片区、滨河新区、滨湖新区、济北新区、高新区和接庄新区。其中,老城片区:疏解老城人口和部分职能,控制开发强度,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提升老城区文化氛围和环境品质。滨河新区:以运河申遗带来京杭运河周边环境提升为契机,以打造“一河两岸”城市滨水新景观带为出发点,适当拓展运河西岸用地,发展旅游观光、居住、物流等功能,疏解旧城的居住、旅游等功能。滨湖新区:在南环路两侧、日菏铁路—小北湖之间拓展城市用地,形成滨湖片区,以提升城市品质。济北新区:以现有的济北新区为基础,向北拓展,发展生活居住、物流。高新区:以现有城区为基础,强化与接庄新区的联合发展,共同建设东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承担市级商业、文化、娱乐等职能。接庄新区:以接庄镇和任城开发区为基础,以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少量配置服务设施和生活居住设施的产业区,承担区级商业、文化娱乐等职能。
“三心”包括一个市级中心和两个市级副中心,即:滨湖新区市级中心、老城副中心、东城副中心。 “三轴”包括东西城市发展主轴和两条南北城市发展次轴。
北湖生态新城:城区主中心
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将北湖生态新城定位为济宁城区的主中心,以旅游度假为特色,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规划总用地约97.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景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以兖矿济宁二号、三号井采煤塌陷地为主的生态湿地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33平方公里。规划期末按30万居住人口控制。
在规划思路上,打响“北湖牌”,做活“水”文章,采取“引湖入城、筑城入湖”的发展策略,建设“北湖湾”,将北湖融入城市中心,最大限度地改造提升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展现“运河之都、北方水城”的特色风貌,打造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和谐统一的城市中心区。规划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一轴即沿北湖中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一带为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两区是指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四心绕一湾是指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