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良,艺名永敏,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人,山东省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郝先生自15岁师从渔鼓大师翟教寅学习渔鼓演唱,数年来曾培养何德胜、褚庆华等弟子。
郝玉良说,过去济宁周边一带多喜欢听渔鼓,因此,他自幼爱好此业。
一曲渔鼓唱不衰
7月8日,记者来到郝玉良家中。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饱经沧桑的脸上被岁月无情地刻满印痕。谈起渔鼓戏,他十分兴奋、投入,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代,他的情绪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
作为济宁唯一的渔鼓传人,他向记者娓娓讲述了渔鼓的由来和自己的坎坷艺术生涯。
渔鼓又称为道情,始于唐代,乃道教用来传教的一种乐器。相传李世民反对道教,凡道者均处杀头之罪,斩尽杀绝,致使道教遭受灭顶之灾,不过难免有漏网之鱼。有百余道人逃出虎口,巧妙地躲过官兵追杀幸免于难。
后又几经周折来到孟子故里邹县境内的峄山。为弘扬道教文化,他们走村串户辛勤传教。为使人们更容易和乐意接受,便采用“变文”形式写成顺口词,加上竹制的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将竹筒抱至怀中,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哧亢亢、哧亢亢”,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非常受听众欢迎。
郝玉良说,过去济宁周边一带多喜欢听渔鼓,因此,他自幼爱好此业。
一曲渔鼓唱不衰
7月8日,记者来到郝玉良家中。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饱经沧桑的脸上被岁月无情地刻满印痕。谈起渔鼓戏,他十分兴奋、投入,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代,他的情绪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
作为济宁唯一的渔鼓传人,他向记者娓娓讲述了渔鼓的由来和自己的坎坷艺术生涯。
渔鼓又称为道情,始于唐代,乃道教用来传教的一种乐器。相传李世民反对道教,凡道者均处杀头之罪,斩尽杀绝,致使道教遭受灭顶之灾,不过难免有漏网之鱼。有百余道人逃出虎口,巧妙地躲过官兵追杀幸免于难。
后又几经周折来到孟子故里邹县境内的峄山。为弘扬道教文化,他们走村串户辛勤传教。为使人们更容易和乐意接受,便采用“变文”形式写成顺口词,加上竹制的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将竹筒抱至怀中,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哧亢亢、哧亢亢”,给人的感觉是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非常受听众欢迎。
这种形式后来被当地一些民间说书艺人采用,渔鼓除上述之外,又注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如鱼得水、锦上添花。最终成为我国曲艺艺术中的一大曲种,世代传承。
解放初期,在全国享有曲乡艺海之美称的济宁,古运河载着众多曲种和众多曲艺名字聚集小土山争奇斗艳。渔鼓势压群雄,一代寒腔渔鼓大师翟教寅渔鼓一敲,响得是山崩地裂。至此,渔鼓在济宁有史以来可谓鼎盛时期。
“说书其实是文学”
78岁的郝玉良仅读过几天私塾,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5岁那年,郝玉良家中缺衣少食,父亲将他送到渔鼓大师翟教寅那里,令其拜师学艺。
因他音质天然淳正,兼手脚勤快,他断断续续跟随师父翟教寅学习了10年。后来就单独到徐州、淄博、青岛等地周游唱戏,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郝先生说,唱渔鼓一个人就可以,首先得学伴奏。由于天资聪颖,3个月后,他就学会了打板敲鼓,接着开始学唱戏。
“久尽春回杏花开,鸿雁儿北去紫燕来。路旁柳绿被风摆,始想起奴的夫名叫张才。”郝先生一时兴起,给记者唱了一段渔鼓戏《桃花庵》。浓浓的鼻音,独特的唱腔,每一个尾音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郝先生说,渔鼓的唱腔非得经过几十年锻炼才能有所成,唱的是大小寒调。有些人唱起来声音不是低就是高,学了很多年也不出师,根本不足为奇。
郝玉良自编自演渔鼓戏,戏文多以春秋战国、两汉、三国时代的故事为蓝本,为百姓喜闻乐见,如《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说书其实是文学。”采访过程中,郝玉良一直在强调这句话。
独唱抗衡剧团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人给予多方关照。翟教寅弟子、郝玉良师兄——王永田曾随山东代表团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渔鼓响彻中南海小礼堂,为济宁争得了荣誉。
后来,他和师兄在济宁城区搭棚唱戏,白天上午10点开场,晚上8点开场,门票0.35元一张。演出期间,人们挤得站不住脚。他们当时在文化部门工作,工资是45元钱,仅唱渔鼓戏一项,单位每天的演出收入都在400元钱以上。
郝玉良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济宁市的大小剧团都到城区逢春电影院演出,他也来到这里,与济宁拥有240多人的大洋马剧团恰巧相遇。
起初,不少人都看不起他,“一个说书的有什么了不起?”然而,当郝玉良的渔鼓在曲艺厅里唱起时,观众纷纷围过来。“当时台下只有300个座位,后来加了很多凳子。”然而大洋马剧团的戏台下观众稀稀拉拉,很多座位都空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郝玉良的右手抖得非常厉害。他的老伴说,这是敲鼓落下的,就是因为这个,后来她将郝先生的鼓和板都藏起来。“生活好了,不让他再唱了。”
抱憾后继无人
闲谈之余,郝先生呷了口酒,悠长地回味着自己半个世纪的渔鼓艺术生涯。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弟子有几十人,均学业平平,无一人能深悟渔鼓戏的内涵和精髓,令其颇为遗憾。他长叹一声:“难道历史悠久的渔鼓戏就真的成绝唱了?”
郝玉良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找到合适的传人。
解放初期,在全国享有曲乡艺海之美称的济宁,古运河载着众多曲种和众多曲艺名字聚集小土山争奇斗艳。渔鼓势压群雄,一代寒腔渔鼓大师翟教寅渔鼓一敲,响得是山崩地裂。至此,渔鼓在济宁有史以来可谓鼎盛时期。
“说书其实是文学”
78岁的郝玉良仅读过几天私塾,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5岁那年,郝玉良家中缺衣少食,父亲将他送到渔鼓大师翟教寅那里,令其拜师学艺。
因他音质天然淳正,兼手脚勤快,他断断续续跟随师父翟教寅学习了10年。后来就单独到徐州、淄博、青岛等地周游唱戏,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郝先生说,唱渔鼓一个人就可以,首先得学伴奏。由于天资聪颖,3个月后,他就学会了打板敲鼓,接着开始学唱戏。
“久尽春回杏花开,鸿雁儿北去紫燕来。路旁柳绿被风摆,始想起奴的夫名叫张才。”郝先生一时兴起,给记者唱了一段渔鼓戏《桃花庵》。浓浓的鼻音,独特的唱腔,每一个尾音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郝先生说,渔鼓的唱腔非得经过几十年锻炼才能有所成,唱的是大小寒调。有些人唱起来声音不是低就是高,学了很多年也不出师,根本不足为奇。
郝玉良自编自演渔鼓戏,戏文多以春秋战国、两汉、三国时代的故事为蓝本,为百姓喜闻乐见,如《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说书其实是文学。”采访过程中,郝玉良一直在强调这句话。
独唱抗衡剧团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人给予多方关照。翟教寅弟子、郝玉良师兄——王永田曾随山东代表团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渔鼓响彻中南海小礼堂,为济宁争得了荣誉。
后来,他和师兄在济宁城区搭棚唱戏,白天上午10点开场,晚上8点开场,门票0.35元一张。演出期间,人们挤得站不住脚。他们当时在文化部门工作,工资是45元钱,仅唱渔鼓戏一项,单位每天的演出收入都在400元钱以上。
郝玉良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济宁市的大小剧团都到城区逢春电影院演出,他也来到这里,与济宁拥有240多人的大洋马剧团恰巧相遇。
起初,不少人都看不起他,“一个说书的有什么了不起?”然而,当郝玉良的渔鼓在曲艺厅里唱起时,观众纷纷围过来。“当时台下只有300个座位,后来加了很多凳子。”然而大洋马剧团的戏台下观众稀稀拉拉,很多座位都空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郝玉良的右手抖得非常厉害。他的老伴说,这是敲鼓落下的,就是因为这个,后来她将郝先生的鼓和板都藏起来。“生活好了,不让他再唱了。”
抱憾后继无人
闲谈之余,郝先生呷了口酒,悠长地回味着自己半个世纪的渔鼓艺术生涯。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弟子有几十人,均学业平平,无一人能深悟渔鼓戏的内涵和精髓,令其颇为遗憾。他长叹一声:“难道历史悠久的渔鼓戏就真的成绝唱了?”
郝玉良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找到合适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