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前,除了三三两两的圈内人,济宁市认识王三林的人屈指可数;一年来,但凡看过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 《运河老店》的人,一定不会对“渔鼓张”这个角色感到陌生。在这个寒风乍起的的冬天,借着《运河老店》巡回上演的“东风”,“渔鼓张”和他的扮演者王三林,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专家好评如潮,民间的热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坊间甚至传闻说,有位大学生粉丝在济宁看了两场王三林的表演后觉得很不过瘾,又专门跑去济南看了两场,连观看过该剧的多位市领导都对这个角色赞赏有加。
如此之多的人喜欢、眷恋这个角色,不禁让我们对其扮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冬时节,我们走进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走进王三林的艺术人生。
“一个好演员打造出来,比培养一名大学生都难”
很少有人知道,《运河老店》其实是王三林接演的第一部山东梆子戏。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一名豫剧演员。1976年12月,当年仅14岁的开封小伙王三林,被济宁地区豫剧团慧眼选中,带来济宁的时候,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已然踏上一条完全异乎常人的成长之路。当时和王三林一批进入剧团的24人中,他是唯一的外省人,小他两岁的妻子郭秀玉也是同批招入的。
翻跟头、拿顶、吊嗓子……翻过来覆过去,3年的学徒生活单调又乏味。这时,不甘寂寞的王三林就开始自己找乐子,“二花脸”出身的他,善于观察,模仿能力又强,于是,醉酒的、瞎眼的、要饭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物一经他“演绎”起来,无不形神必备,惟妙惟肖。就连老叫花子,他都能给你“耍”出好几种不同的花样来。
3年的学徒生活结束之后,王三林和其他同伴一起进入大团,给老师当“大兵”。这种角色多数情况下台词极少,或者干脆就没有,你要做的就是像一根木桩一样立在那里。这是整个剧团生活中最百无聊赖的阶段,却又是最关键的阶段。不少人熬不过,退出了。心细如发的王三林并没有荒废这段大好的时光,他从一开始就留心老师表演的每一个细节,心里默默地学,演出结束后再仔细地揣摩。终于等到有一天,突然某个老师身体不适,不能上台演出,需要找人顶替的时候,王三林主动站了出来,他的机会来了。“你要不吭声,再会也白搭!”跟大团的时间一般会持续上六七年。熬过这个阶段,年轻人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了。“有时候感觉把一个好演员打造出来,比培养一名大学生都难。”
从艺三十四年,王三林成功塑造了大批经典舞台形象:《朝阳沟》中忠厚、好学、积极向上的栓保,现代戏《沙家浜》中的国民党将领刁德一,《卖苗郎》中阴险毒辣的师爷,新编历史剧《孔尚任》中的何公公,《墙头记》中的二乖,《还魂记》中的土地爷……尽管由于主攻方向的原因 (王三林主攻丑、花脸),他饰演的角色多为配角,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些角色的艺术魅力;相反,由于王三林的出色表演,使整台剧目都显得熠熠生辉。
“至少我还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至少我还活跃在舞台上”
1986年,对于王三林和所属的济宁市豫剧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改革“寒流”让不少团里人慌了手脚。剧团完全吃财政饭的日子到头了,减员分流成为大势所趋。那个时候整个剧团都人心惶惶的。是去还是留,成为一个大问题。
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声带一变,感觉没有前途了,自然选择了离开;也有一部分人感觉剧团的状况已经十分艰难,前途更是不可预知,于是忍痛割舍了自己的舞台事业;可王三林本能地觉得:自己就是为唱戏而生的,离开了戏台,自己一无所长,还不如索性留守下来,“至少我还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至少我还活跃在舞台上。”
妻子郭秀玉本来决意离开,可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原来,就在凛冽的改革寒流初显神威的时候,他们的爱情结晶降生了。当初一起进入剧团的24个人,最终只有王三林夫妇和另外3人留了下来。
既然选择了留守,那就得为前途奋力搏击。进行市场化的演出已经成为生存的不二选择。对于王三林夫妻而言,最艰苦的日子才刚刚开始。那个时候,为了凑足演出场次,以便年底时能拿足全额工资,整个剧团的人都来回奔走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有时候一接到命令,夫妻两个卷起铺盖就得走,这一走往往就是3个月,而且都是在农村,“只要戏一开演,除非出现极特殊的情况,只要戏演不完,你就不能走。”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离不开妈妈,到外地演出,只好带在身边。迫近年关的时候,天寒地冻,孩子的脸冻得跟烂地瓜似的,妻子郭秀玉心疼地问孩子:“你冷吗?”懂事的孩子仰起头,用稚嫩的童音回答说:“妈妈,不冷!”前台演戏,孩子就在后台跑,饿了就随便找一个演员对他说我饿了。无论谁随便给他一口水和一个凉馒头就打发了。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只好留在家里,今天撇给姥姥,明天撇给奶奶,实在不行了就交给保姆,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人看管照料。
夫妻俩辛苦奔波换来的结果是年年全额工资的按时发放,两人的艺术造诣也得到不断提升。如今,妻子郭秀玉已经贵为国家一级演员,王三林也是国家二级演员了。但由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颇为沉痛的。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孩子的学习渐渐被耽误了。“哪怕我们两个中有一个人能够比较稳定也好!”王三林感叹地说。现在不能提这茬子事,一提,妻子郭秀玉就不住地抹眼泪,总感觉对不住孩子。“学习不好就不能找到好工作,现在剧团业务要求这么高,进不来,找工作都是麻烦事。”
“渔鼓张”是怎样炼成的?
这一年,因为饰演“渔鼓张”,默默无闻的王三林一下子红透半个济宁城。老百姓用最平实的语言来概括王三林的表演:“绷是味”。谈及饰演的这个角色,一向谦逊低调的他竟自信满满地给自己打了95分。王三林的自信是有缘由的。
除了王三林本人精深的艺术造诣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剧本的角色设置别具特色。用编剧李炳今的话说,“渔鼓张”这个角色很“讨巧”。别看他戏份不多,可是却能够“穿针引线”,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当然,单个演员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强大的创作团队的烘托。看看《运河老店》的演职员表你就明白了,这是济宁市目前所能汇集到的最顶级的创作团队了:导演、灯光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来自上海越剧院,舞美设计师则是上海歌舞团的,编剧李炳今为国家一级编剧,主演杜玉珍是国家一级演员。这么多顶尖的创作人员汇集到一起,彼此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爆发出强劲的艺术活力也就理所当然。“我自己身处其中,水涨自然船高,这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初到剧院采访时,导演孙虹江正和王三林等几个主创人员围坐在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剧本,以求将更加完美的剧目呈现给广大观众。毕竟,人们等待这样一台剧目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上一台山东梆子经典剧目《墙头记》的诞生已经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因为没有精品剧目的带动,头几年山东梆子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山东梆子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加强了对山东梆子的保护与开发。
就在上个月,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成立了。剧院成立那天,张振川市长带着慰问金来看望大家,鼓励演职人员再接再厉、冲击中国戏剧节。王三林说当时他就感觉山东梆子的春天要来到了, “因为毕竟是山东人嘛,就应该吃山东饭,唱山东戏的啊!”
作为山东省入选本届戏剧节的唯一剧目,《运河老店》肩负着为山东争光的重任,与此同时,作为戏剧节上唯一一台由市级剧团排演的剧目,冲击全国性大奖,这必将是“惊险的一跃”。王三林期待着,他和所在的《运河老店》剧组能够在厦门的中国戏剧节上来一次真正意义的“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