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孔庙逾千所,而家庙只有两座,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由于历史原因,南宋迁至衢州的孔氏南宗在元代主动让出世袭爵位后,刻意低调。南孔所在地衢州也因经济欠发达,一直默默无闻。
如今,由于当地政府与孔氏后人的推动,复兴的“孔子热”给这座千年古城带来了新气象。
孔氏嫡长孙的“儒学梦”
每到周末,孔氏南宗家庙后花园的书斋中就会传出“少儿读经班“琅琅的诵书声。来这里上课的都是由父母陪同而来的小学生。上课是免费的,老师也不教认字、不做任何解释,只管教孩子们背诵《论语》《大学》。
“少儿读经班”的创立者、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有自己的见解——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偏弱,老师讲解的未必就对,不如先背下来,以后慢慢体会,“这就像储蓄,先把知识存在孩子的脑子里,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可以从里面取用。”
这位71岁的老人现任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他少年离乡求学,从普通技术员做起,直至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上世纪末,受故乡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也为了圆一个“弘扬儒学”的梦,他回乡主事宗庙工作。除了开办“少儿读经班”、与衢州电台合办“空中《论语》课堂”,他还推动衢州市于2004年9月举行新中国建立后的首次祭孔典礼,
对祭孔典礼,孔祥楷也有自己的理解——“每个时代祭祀孔子,都是站在当时的时间和背景下,所以,我们也不必穿着以前的服装。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怀有一颗对圣人尊敬的心。”参祭者穿着现代的正装,祭祀的仪式也简化了很多,不仿古、不复古,改“献三牲”为“献五谷”、改佾舞为朗诵《论语》章句等。
据介绍,“当代人祭孔”的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儒学专家的赞赏,沿用至今,目前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复兴的“孔子热”
在孔祥楷的母校衢州二中,如今无“孔”不入——从草地上的孔子塑像到图书馆门厅上刻的《论语》,甚至校园中的每条主干道都与孔子有关——“辅仁路”“弘毅路”“学思路”等等。
“让学生学儒家文化,就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衢州二中校长徐建平说。老师们为此编写《论语》的“口袋本”,组织学生新编论语故事表演校园剧、画论语漫画、就儒家思想开展辩论赛……
“我们要做有涵养的儒雅的绅士和淑女。”这句话成为这所儒风校园的“学生宣言”。有老师介绍说,某次早餐时,食堂的打卡机发生故障,学校便让学生先自己打好早饭,中餐时一并付钱。全校学生2000多名,没想到学生自己付的早饭钱和食堂师傅按售出早点计算的金额几乎一样。
考虑到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极大兴趣,学校还建立了研究儒学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网站“南孔翰林院”,据统计,前来浏览的网友、儒学爱好者的人数已超过了本校学生的访问量。
“孔子热”还出现在当地的企业界人士中。几十名民营企业家组成衢商研究会,自发地用儒家学说来指导和规范会员的商业活动。该研究会秘书长戴智华说,经商10多年,他觉得儒家文化对经济活动起到非常关键的“正面”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诚信经营”以及“以人为本”。“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儒商’。”戴智华说。除了自己修炼品行外,一些企业家还邀请儒家研究学者为职工开办儒家文化讲座。
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
孔氏南宗所在的衢州市,建城史1800多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半山区居多。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经济一直是弱项。令人意外的是,近年来却开始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统计数据显示,衢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已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连续6年保持36%以上的高增长。2009年上半年,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一跃成为浙江省第一位。
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促进衢州经济发生大变化的原因之一。他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文化的竞争。衢州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绝不能落后。
据介绍,抱着“花小钱办大事”、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理念,衢州市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摘得多个“全省第一”,如率先启动“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率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率先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