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孔子诞辰2576周年,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乙已年公祭孔子大典将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孔子,这位春秋末期的先哲,以“仁者爱人”为核心构建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千年积淀,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更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祭孔活动自公元前479年绵延至今,早已超越简单的祭祀仪式,既是对先贤的追思与敬仰,更是传承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从孔门弟子的家事到帝王主持的国典,从东方国度的传统盛典到全球共襄的文化盛宴,祭孔所承载的礼乐文明与人文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最初的祭孔活动当始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去世当年。《史记・孔子世家》有云:“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清代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所述《阙里文献考》亦云:“先圣之没也,弟子葬于鲁城北泗上。既葬,后世子孙即所居之堂为庙,世世祀之。”可见最初的祭孔活动,只是孔门弟子及孔氏后人的家事。
帝王祭孔,始于汉高祖刘邦。《史记・孔子世家》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的记载。用乐(古代乐舞一体,用乐则必用舞)祭孔,则始于汉章帝:“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
祭孔乐舞之规格,迟至南北朝时期才逐渐确立。《南齐书》载齐高帝朝尚书令王俭议释奠:“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乐用“轩悬”,舞用“六佾”,成为后世最常见的祭孔乐舞规格。祭孔乐舞有专用乐章,始于隋代。开皇二年,文帝“诏求知音之士,集尚书,参定音乐”,以太庙祭祀所用“清庙歌辞”为基础,对雅乐的乐曲和歌辞都做了修订。到了唐代,祭孔乐章增至七首。《旧唐书・志第十・音乐(三)》载皇太子亲释奠乐章五首,又有“享孔庙乐章二首”,注明“太乐旧有此词,不详所起”。玄宗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祭祀乐舞规格也得到提升:“乐用宫悬,舞用六俏”。
宋代祭孔乐舞的变化,主要有两次,分别发生在仁宗、徽宗年间。仁宗皇帝雅好制乐,一改宋初沿用后周乐章做法,“亲制郊庙乐章二十一曲,财成颂体,告于神明,诏宰臣吕夷简等分造乐章,参施群祀”,《宋史・志第九十・乐(十二)》有“景祐祭文宣王庙六首”,当属吕夷简等所造乐章之列。徽宗崇宁年间“专置大晟府”,并“令大晟府议颁新乐,使雅正之声被于四海”。《宋史・志第九十・乐(十二)》有大观三年释奠六首,以及“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等乐章,均为大晟府所作。大观乐章为北宋徽钦二朝及南宋沿用,而“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则终宋一朝未尝启用,故曰“拟撰”。元初,“释奠宣圣,亦因宋不改”。成宗大德间,“复撰宣圣庙乐章”。
根据《元史》的记载,大德“宣圣乐章”凡十六章,除新增的“沂国述圣公酌献”与“邹国亚圣公酌献”外,其余十四首歌词与北宋“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相同。《元史・志第二十・礼乐(三)》有云,“释奠乐章,皆旧曲。元朝尝拟撰易,而未及用。”元朝“拟撰”的释奠乐章,凡十一章,与北宋“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一样,也不曾用于本朝。明洪武六年,太祖朱元璋“命詹同、乐韶凤等更制乐章”,将祭孔乐舞精简为六章:“迎神,奏《咸和》。奠帛,奏《宁和》。初献,奏《安和》。亚献、终献,奏《景和》。彻馔、送神,奏《咸和》。”
另据(明)林亮俞等纂修、俞汝揖等编撰《礼部志稿》的说法,孝宗弘治年间,太常寺奏云:“释奠先师孔子已准用天子之礼,增为八佾之舞,惟乐器之数尚用诸侯之乐,似为未称,请增文庙乐器人数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则至孝宗弘治年间,祭孔乐舞已是舞为八佾、乐用宫悬。世宗嘉靖年间,“更正孔庙祀典,定孔子谥号曰至圣先师孔子”,这意味着明朝自此不再沿用元武宗时加封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称号,而改称“至圣先师”,而祭孔乐章中的“惟王”也改为“惟师”。
清初,世祖顺治年间,“春秋上丁释奠先师,乐六奏,迎神奏咸平,奠帛初献奏宁平,亚献奏安平,终献奏景平,彻馔送神奏咸平”。基本袭用明代六章六奏的形式。但《清史稿》云:“惟先师庙祗文舞六佾”,则说明清初祭孔不用“武舞”,只用“文舞”。乾隆七年,朝廷对顺治乐章的歌词进行了修订,同时将乐章名称进行更换:“迎神昭平,奠帛、初献宣平,亚献秩平,终献叙平,彻馔懿平,送神德平”。同年,朝廷颁布了一套地方祭孔乐章,使之有别于国学所用祭孔乐舞。光绪卅二年(1906年),祭孔升为大礼。而此前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严重影响了各地的祭孔活动,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停止;1911年清王朝覆亡,皇室主持的祭孔活动也就宣告终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民国时期,祭孔活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呈现出复杂面貌。1912年9月,教育部曾公布以10月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允许全国学校自主举办纪念活动,此时的祭孔尚未形成统一规制,且因蔡元培等进步人士的力争,学校祭孔环节中删去了跪拜礼仪,为仪式注入近代文明元素。1914年成为民国祭孔的重要转折点,袁世凯为凝聚人心、配合政治图谋,于9月颁发《祭孔令》,明确恢复前清祭孔礼制,规定中央与地方须在孔子诞辰同步举行典礼。当年9月28日,袁世凯身着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在武装侍从护卫下赴北京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各省将军、巡按使亦在省会文庙同步祭祀,这是民国以来首次全国性官方祭孔盛典。
这一时期的祭孔仪式呈现“官民并举”的格局。官方祭典沿用“太牢”祭品,保留“轩悬之乐、六佾之舞”等传统规制,而地方祭孔则更具地域特色。如甘肃平凉文庙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都会举行隆重祭典,香案上陈列着以木架支撑的全牲祭品,祭文采用四言韵文,结尾以“崆峒苍苍,泾水泱泱;望我夫子,来格来飨”呼应地域文脉,典礼结束后还会将祭肉分赠主祭官、教育官员等,成为维系地方士绅群体的文化纽带。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此时已承袭“衍圣公”爵位,作为儒家道统的象征,他多次主持曲阜孔庙祭典,成为连接传统祀典与近代社会的精神符号。不过,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打倒孔家店”的思潮逐渐高涨,祭孔活动陷入争议,1927年后官方祭典渐趋沉寂,仅民间与孔氏后裔仍维系着祭祀传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文庙等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大陆其他地区陆续恢复祭孔。2006年,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大陆祭孔活动不断创新发展,各地文庙也结合地域特色开展活动。2024年孔子诞辰之际,曲阜、衢州两地同步举办祭孔大典,海内外60余家孔庙及文化机构共同参与,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花式”祭孔局面。其中,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活动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通过多平台直播吸引3200余万人次观看,还创新推出动画解读“释奠礼”、虚拟体验祭祀流程等形式,让古老仪式焕发新活力。
我国台湾地区对祭孔传统的传承从未中断,且始终以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形式,将其作为弘扬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1952年,台湾地区正式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使祭孔与教育理念深度绑定,此后每年这一天,各级学校与孔庙都会同步举办纪念活动,形成“官祭”与“民祭”并行的格局。1968年台湾初步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并于当年在台北孔庙试行,并在1970年正式定案并公布实施,这套仪轨沿用至今,涵盖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等完整环节,严格遵循传统礼乐制度,成为台湾祭孔的“标准范式”。
在台湾祭孔的传承历程中,孔氏后裔尤其是历代“奉祀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1949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先生随迁台湾后,便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的身份,长期主导台湾祭孔事务。作为世袭的祭孔主祭人,孔德成不仅严格恪守古礼,亲自主持每年台北孔庙的“中枢祭典”,还积极推动祭孔文化的规范化与学术化——他参与审定释奠礼仪节、乐舞乐章,倡导将儒家经典诵读融入祭典环节,同时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阐释祭孔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台湾祭孔超越单纯的仪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在他的推动下,台湾祭孔不仅保留了“八佾之舞”“宫悬之乐”等传统规制,还创新性地将现代元素适度融入,如在祭典后举办儒家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会等,吸引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
2008年孔德成先生逝世后,其长孙孔垂长承袭“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之职,成为台湾祭孔的新一代主导者。孔垂长延续了祖父的理念,一方面坚守祭孔仪轨的传统内核,确保迎神、献爵、读祝等环节的规范性,每年教师节当天,他都会亲赴台北孔庙主祭,身着传统祭服,遵循古礼完成各项流程;另一方面,他更注重祭孔文化的年轻化与国际化传播——近年来,他推动在祭典中加入青少年鼓乐表演、汉服展示等环节,同时牵头组织两岸孔庙交流活动,如与大陆曲阜、衢州等地孔庙联合举办“两岸共祭孔子”活动,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让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祭祀,增进文化认同。在孔垂长的主导下,台湾祭孔已形成“中枢祭典”“地方祭典”“校园祭典”三级体系,台北孔庙的中枢祭典规格最高,由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担任“初献官”,孔垂长担任“主祭官”,吸引众多民众与游客观礼;各地孔庙如台南孔庙、高雄孔庙等则举办地方祭典,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各级学校则通过诵读《论语》、举办孔子文化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身处儒家文化圈的东亚诸国也有祭孔的传统。日本汤岛圣堂1922年被指定为国家史迹,多久圣庙1921年被指定为国家史迹。日本民众对孔庙非常虔诚,每到春季入学考试前,大量学生或家长会到附近孔庙祭拜,祈求考入理想的学校。汤岛圣堂每年4月第4个星期日举行“释奠”(以酒食祭祀先圣先师)仪式。“释奠”仪式在大成殿内举行,祭官、伶人、祭主均身着日本神道式的白色礼服。释奠流程从参会者就座至参会者退场,共22个步骤。伶人用笙、笛等演奏雅乐,祭官向先师供奉酒、鲤鱼、蔬菜和水果等。多久市对孔子和儒学的虔诚程度无与伦比。该市每年4月18日和10月第4个星期日都要举行“释菜”(以蔬果菜羹等祭祀先圣先师)典礼,这项典礼已经持续300多年。多久市市长担任献官,市议会议长、教育长等8人担任祭官,分掌各项职责。市政府职员扮饰的伶官和执事官分跪于拜殿内两侧,鸣奏凤箫、龙笛等乐器。献官着黑帽浅蓝长袍,祭官与执事官着黑帽白袍,伶官则着黑高帽红底黄纹袍,服饰礼仪颇具特色。此外,日本东京孔子庙、足利学校孔子庙等也会在孔子诞辰举办祭祀活动,成为当地汉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位于汉城古代王宫景福宫东北侧的成均馆建于1398年,是韩国著名的儒学研究教育中心。据记载,韩国大约在1600年前(公元372年)的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就开始了纪念孔子的释典,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韩国,“释奠大祭”每年会在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诞辰(9月28日)举行,并被指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85号。祭奠大典是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的祭孔仪式。它祭拜的是孔子等五大圣贤以及中韩两国的先贤们。韩国济州乡校等机构也会同步举办祭孔典礼,祭官身着传统服饰,遵循古礼献供、奏乐,展现出儒家文化在当地的深厚积淀。成均馆的释奠大祭还会吸引国际游客参与,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
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已远播全球,多个国家都有独具特色的祭孔活动。越南会安孔子庙每年孔子诞辰都会举行祭祀仪式,保留了献花、诵经等传统环节,凸显对儒学的尊崇。印尼孔教总会、德国法兰克福华夏孔子学堂等机构也会在重要节点举办祭孔及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虽形式各异,但都承载着对孔子思想的认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