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易中天做客成都沙湾会展中心,与前来参加第一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的参与者一起回到诸子百家时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纵论儒、墨、道、法等四大学说。白T恤、深灰色休闲裤,坐在演讲台上的易中天将先秦诸子学说娓娓道来,对于经典中的原文,也是信手拈来。
仁爱延伸出伦理道德体系
易中天的演讲题目为《中华文化纵横谈》,他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留下来的。“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儒家关注文化,今天人们常说的平等、博爱、真实、自由、公平、公正、仁爱、自强等语,其实就是这些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儒家所谓仁爱,实际上包含3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恕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忠恕之道 关乎世界和平
易中天说,孔子讲仁爱,他所说的“忠恕之道”中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
孔子也看重“恕”。易中天说了两个理由:第一,作为普通人,未必都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相反很多人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做得到;第二,彼所不欲勿施于我,谁都同意。“在我看来,‘恕’不但更可靠,也更伟大。对一个国家,如果大家都遵从这个道理,那么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恻隐之心”是道德底线
凭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孟子认为,就看他有没有“不忍之心”或者“恻隐之心”。
谈到“恻隐之心”,易中天说,人们为了生存,难免会做一些“不忍之事”。易中天讲了一让他感动的事,在一所大学的后山上立着一块碑,碑上写着“实验动物”几个字,原来这是大学医学院老师给专供实验的动物立的,每年清明节,老师都会带着学生前去祭奠。“为了人类的生存,让动物做实验或者屠宰动物,虽然残忍,却不得不做,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对此,易中天给出答案:“要怀有恻隐之心,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想屠宰动物,不要变成虐杀就行。‘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基础和底线,有了它,我们才能建立起完整的道德体系,甚至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