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论语》里面,大抵都是对话,谈治国为政,也谈理想生活(各言尔志),给我们的是语言的精湛优美和道理的深刻细腻。其间,由孔子和弟子诸贤的言谈举止,尚可想象他们的鲜明性格和形象,而这里面最为突出的,我觉得就是子路了。
我把《论语》中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以及涉及子路的评价的话辑录出来,综合的一看,那么子路这个2500多年前的形象还是那么的鲜明和个性突出。我们还是把原文引过来,一点一点的欣赏吧!那种语言的表现力,到现在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那种传神之笔读李清照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时才有。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第五》)这是《论语》中第一次出现子路的名字,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不得志,要乘船离开去过逍遥的隐居生活,追随我的,一定是子路吧!孔子如此抬爱抬举,恐怕这样的“殊荣”谁都会沾沾自喜的,子路也不例外。子路的这种盲目高兴换来的是孔老师对自己的批评,你子路其实没有什么优点,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比我还“好勇”而已。
子路自然不服气,“好勇”有什么不好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
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如此看来,子路还是处于下风了,单纯的“好勇”或者无条件的“好勇”的确有点问题。可是这样的思想观点在子路那里不可能说改变就改变,说扭转就扭转。子路依然自信自己的“好勇”不错。所以不得不“麻烦”孔老师再次教诲他。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子曰「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说的够明白了吧,“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一次孔子可能是谈的兴起,于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旁边的子路自然还是不服气的,于是,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反驳他,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又有一次,孔子和众弟子谈论各自的理想,子路抢先发言: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些就是子路“好勇”与无所取材的表现吧!
子路对孔子并不是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很有怀疑精神,有时对于孔子的说教还非常的“不以为是”。如: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对话里面发生的争执,在于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让你治理,你先干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说你干什么都行,为什么非要“正名”呢?你也太迂腐了吧!孔子说,你也太无理放肆了,再次教训了他。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也就是让他去当费地的长官。孔子对这个做法和安排是不满的。
子曰:「贼夫人之子!」(会害了那孩子的)。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学?」(有人帮助他,并不见得只有读书才是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孔子说他太“顽固”了,听不进正确意见和劝告。
子路的“佞”在于他死板顽固,似乎看什么问题都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我们看子路是气冲冲的见孔子,然后是抱着那种“读书无用论”的态度来质问孔子。孔子的生气其实在那句「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的答语中,也是含沙射影的指斥子路的!
还有一次,“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未召我者,而岂走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子路指责孔子,你平时教导我们如何如何,如今一个叛乱的人请你出山,你竟然想去?你怎么好意思呢!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们看发展到了什么地步?是孔子在看子路的脸色了!子路敢于在老师面前“不悦”,敢于“愠见”,都是个性爽直的体现。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给了答案,他觉得不够,于是一再追问,弄的诲人不倦的孔子也有点不耐烦了!
《论语》中的人物里面,子路的命运应该算是悲壮的。当然孔子那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总让我们慨叹和悲吝。
“道不远人”,子路与孔子之间的“道”又是什么?让我们追问反思吧!
附: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人(今山东济宁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出身寒微,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