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墨子
(1)关于墨子姓名,唐宋以前无异说,皆认为,墨子姓墨名翟。
(2)至元代伊世珍《嫏嬛记》引《贾子说林》,始有墨子姓翟名乌之说(“姓翟名乌。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正,惊觉生乌,遂名之)。据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绪闻》、吴毓江《墨子校注·墨子姓氏生地年世考》,并无《贾子说林》一书。(孙:“古亦无是书,盖世珍所臆撰也”。吴:“《贾子说林》并无其书,盖即伊氏所虚拟也。)清初,周工亮承伊氏之说,谓墨子姓翟名乌,以墨为道。(周:“墨子姓翟,母梦乌而生,因名之曰乌,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以墨为姓,是老子当姓老耳?”——《因树屋书影》卷十)其后,江瑔著《读子卮言》中,列举八条证据,以证明墨子非姓墨,而是以墨为道。
(3)此后钱穆著<<墨子〉〉第一章中,也认为“江氏疑墨为道术之称,其论极是”。但江氏“说墨字之义,则尚有未尽”。他认为,“墨”指墨刑,有奴役之义。
伊世珍《嫏嬛记》提出墨子非姓墨说时,因其荒诞不经,很少有人在意。但后来,此说得到周工亮、特别是江瑔等人的详细论证,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如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钱穆(〈墨子〉)、杨宽(〈墨学非本于印度辨〉;〈大陆〉第1卷第6期,1932年12月1日)、张泽民(〈〈别墨问题之探讨〉;载〈〈清华大学半月刊〉〉第2卷第5期,1933年12月10日〉、张纯一(〈墨子集解〉)等人的赞同。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驳。刘汝霖(〈周秦诸子考〉)、伍非百(〈墨子大义述〉)、方授楚(〈墨学源流〉)、吴毓江(〈墨子校注·墨子姓氏生地年世考〉)等人都反对这中观点。其中,吴毓江在《墨子校注·墨子姓氏生地年世考》中,对江氏、钱穆的观点诸条批驳。认为,墨子只能姓墨名翟。
2、 里籍
关于墨子生地,古有三说。
(1)宋人说。(晋)葛洪《神仙传》卷四、(唐)林宝《元和姓纂》、(唐)杨倞《荀子·修身》注等持此说。这种观点主要根据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及汉《志》自注亦云:“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后人,梁启超、方授楚等人否定其说。《墨子·公输》有:“归,过宋。”《鲁问》有:“出曹公子而于宋”。鲁阳文君称墨子为北方贤圣人等都证明次说为非。
(2)鲁人说。高诱《吕氏春秋·当染·慎大》注持此说。近代各家如孙诒让《墨子间诂》、梁启超《子墨子学说》《墨子学案》、陈柱《墨子十论》、刘汝霖、钱穆、伍非百、方授楚等均持此说。
(3)楚人说。毕沅《墨子注·叙》、武亿《授堂文钞》卷三《跋墨子》持此说。此说由墨子与楚鲁阳文君问对得出。此说也遭到持墨子鲁人说者反对。《墨子·贵义》有:“子墨子南游于楚”,即证此说之非。
(4)上个世纪20年代末始,出现了一场关于墨子国籍的大讨论。胡怀琛、卫聚贤、金祖同、陈良盛等人认为墨子并非中国人。郑师许、吴进修、方授楚、静因、杨宽、童书业等人极力驳斥此种观点。1928年4月,胡怀琛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8期发表《墨子为印度人辨》,同年8月郑师许在《东方杂志》第25卷第16期上发表《〈墨翟为印度人辨〉驳议》,吴进修在同刊同期上发表《正胡怀琛的〈墨子为印度人辨〉》,同刊同期并列刊出胡怀琛答辩文章《墨翟续辨》;尔后,有方授楚、陈登源等参与辩论,并成为与胡怀琛辩论的主力。方授楚《墨子源流》下卷,记载了当时辩论的主要文章。主墨子为外国人者,其主要论据有:(1)“墨翟”之“翟”通“狄”,即狄夷之义;“墨翟”为“貊狄”或“蛮狄”;或墨为黑色,即印度人肤色或服色(黑僧衣)。(2)兼爱、非攻与佛教思想相合。(3)“摩顶”即秃头;“放踵”即赤脚修行;“无父”即出家等等。他们主要认为,墨子为印度人,为佛教徒,或婆罗门教徒,或阿拉伯人。这种观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印度人的实际特点,所以很难成立,最后在辩论中失败。
(5)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教授张知寒先生考证,墨子为山东滕州人。1988年他连发三文〈〈墨子应为古代小邾国人〉〉、〈〈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墨子里籍新探〉〉证明墨子为滕州人。次年,又连发两文,从不同侧面补充其观点。1990年12月山东大学与滕州市政府联合成立墨子研究中心。1991年6月,两家联合主办首届墨子学术讨论会,成立山东墨子学会;1992年10召开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墨子学会。1982年刘蔚华在〈〈中州学刊〉〉第4期发表〈〈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继承墨子楚人说,认为墨子为今河南鲁山县人。1989年秋,鲁山县志办公室郭成智〈〈撰写墨翟故里考辨〉〉,认为墨子为河南鲁山人。此后,滕州、鲁山两派展开争论。
总体来看,认为墨子是鲁人的学者占多数。清代以前的很多记载,多根据〈〈史记〉〉认为墨子为宋大夫。孙诒让以后学者,多认为墨子为鲁人,此说得到大多数学者支持。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墨子楚人说,影响相对较少。但80年代末以后,墨子楚人说,即墨子为楚鲁阳人,即今河南鲁山县人,得到一些人支持。但相对来讲,墨子为滕州人的说法仍占上风。
3、墨子生卒时间
墨子的生卒时间史料记载不详,故有很大争议。
《史记·孟荀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唐)司马贞《索隐》据刘向《别录》推定墨子“在七十子之后”。班固汉《志》自注云:“在孔子后。”张衡云:“当子思时”。(《后汉书》本传注引《衡集》)。
后世学者多根据以上记载,《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记载,及《墨子》本书的相关内容,对墨子生卒时间进行推定。乾隆时的汪中、毕沅都曾推定墨子的生活时代,其后的孙诒让做《墨子间诂》后附《墨子年表》,胡适、梁启超、钱穆、吴毓江等很多学者都曾推定墨子生卒年代。
汪中《墨子序》云:“墨子实于楚惠王同时,其仕宋当在景公、昭公之世,其年于孔子差后,或犹及见孔子矣。”
毕沅《墨子注·叙》云:“六国时人,至周末犹存”。其根据主要为《非攻中》篇有“中山诸国,其所以亡”一语(据《史记·赵世家》中山亡于公元前296年,《六国年表》则为公元前295年)。孙诒让云:“‘中山诸国’四字,乃后人臆改,实当作‘且不著何’四字。……且疑柤之借字……不著何即不屠何”,都是古国名,故毕说不足为据。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墨子年表》有“近代毕沅以为六国时人,至周末犹存,既失之太后;汪中沿宋鲍彪之说,谓仕宋当景公世,又失之太前,殆皆不考之过。窃以今五十三篇之书推校之,墨子前及与公输般、鲁阳文子相问答,而后及见齐太公和之死,上距孔子之卒,几及百年,则墨子之后孔子,盖信。审核前后,约略计之,墨子当与子思并时,而生年当在其后。当生于周定王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盖八九十岁,亦寿考矣。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我以为孙诒让所考不如汪中考的精确。”并驳斥了孙诒让的观点,然后说“我们可定墨子大概生在周敬王二十年与三十年之间(西历纪元前500至490年),死在周威烈王元年与十年之间(西历纪元前425至416年)。墨子生时约当孔子50岁60岁之间(孔子生西历纪元前551年)。到吴起死时,墨子已死了差不多40年了。”
梁起超在《墨子学案·墨子年代考》中说:“毕沅据《非攻中篇》言中山之亡,则谓墨子至周赧王二十年(西纪前二九五)犹存。果尔,则墨子与孟子同时,安有是理。孙诒让作《墨子年表》,大段不谬。但其据《亲士篇》言吴起之死,则谓墨子至周安王廿一年(西纪前三八一)犹存;此亦不确。胡适谓墨子决不及见吴起之死,谅矣。(《中国哲学史大纲》一四六页)然胡氏谓墨子生年约当孔子卒前二十年,其卒年约当吴起死前四十年,则又失之太前。以吾所考证则如下:墨子生于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间)(西纪前四六八至四五九)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孔子卒于前四七九)墨子卒于周安王中叶(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间)(西纪前三九○至三八二)约当孟子前十余年。(孟子生于前三七二)”梁启超“专以墨子所曾交接之人为根据,参伍其年代以求之。”他根据墨子所曾交接之人:公输班、鲁阳文君、楚惠王、宋子罕、齐太王田和、告子考证之。
钱穆作《墨子年表》起周敬王元年(西历纪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迄周安王二十一年(西历纪元前381年),即吴起死年。(钱穆《墨子》第一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认为:“钱表起迄年代比孙表略早。依《吕氏春秋》所纪,吴起死时,墨家钜子,已为孟胜,则墨子必死于吴起前。由此则钱表较近是。表中所包含时间,几及百年。此非谓墨子必有如此大寿,只谓墨子一生,大约在此百年内耳。”
以后,方授楚又考定墨子生卒为公元前490—403年。
吴毓江参较汪中、孙诒让、高濑武次郎、胡适、梁启超等人的看法,根据楚惠王、公输般、鲁阳文君、公孟子义、越王繄亏、齐太王、项子牛、季孙绍、孟伯常、齐康公、孟胜、田襄子等与墨子相关的人的时代推定,并依据孙诒让《墨子年表》,作墨子年表,认为,墨子当在周敬王卅二年(前488)以后十年间出生,在周威烈王末年卒,享年八十左右。
以上列举几种主要观点。实际上,早在西汉,墨子的生卒年代就很难确定了。气候墨子生卒年代众说纷纭,无法确定一个具体时间,只能推定一个大体上的时间段。
4、墨子主要事迹
墨子的事迹记载也很模糊,后人多根据《墨子》本书及《吕氏春秋》(及高注)、《淮南子》、《韩非子》、《荀子》(及杨注)、《渚宫旧事》等一些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墨子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上个世纪30年代,方授楚作《墨子源流》上卷第二章专作《墨子之事迹》。现把其内容节录于下:
(甲)盖出身于匠人。
(乙)受学于史角之后与儒学
《吕氏春秋·当染篇》:“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淮南子·要略训》:“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许注云:悦,易也。)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背周道而用夏政。”
(丙)初讲学之时
他根据《墨子·非攻篇》中的记载,认为墨子“其始讲学之时,当在越未灭吴之日。”
(丁)居鲁。
墨子与儒者辩论;墨子与鲁君问对。
(戊)与宋之关系
《公输篇》有公输般为楚造云梯欲攻宋,墨子拒之。
《史记·孟荀传》、汉《志》均载墨子为宋大夫。
梁启超认为:“查本书中,绝无曾经仕宋的痕迹。……其实墨子救宋,专为实行他的兼爱非攻主义,那里论做官不做官呢?墨子曾说:‘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贵义篇》)当时的宋国,就会行其道听其义吗?墨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如何肯立宋之朝?所以我想:墨子始终是个平民,没有做过官的。”(《墨子学案》)方授楚说:“梁氏所言,颇为近理。”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己)与卫之关系。
(庚)屡进楚而善鲁阳文君。
(辛)屡游齐晚见齐太王和。
(壬)游越与魏。
后附《墨子时代疆域简图》,勾画出墨子行踪。
(癸)为义之精神
方云:“墨子之周游宋卫齐楚魏越诸国也,非以干禄,曰为义耳。”
5、记载墨子生平事迹的书籍文章。
《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及杨注)、《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及高注)、《晏子春秋》、《尸子》、《史记·孟荀列传》、《说苑》、《战国策》、《汉书·艺文志》、(葛洪)《神仙传》、《列子》、《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云:“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渚宫旧事》、《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等。
此外,还有很多研究墨学的人作的专讲墨子的文章、札记等。清人孙诒让搜集各家,作《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墨子传授考》《墨子绪闻》,收集材料丰富,记载较详。
二、《墨子》
1、《墨子》的版本。
吴毓江《墨子校注》后附《墨子旧本经眼录》(原名《墨子现存版本考》,搜集了28中版本。现抄录如下:
(一)卷子本。(二)正德俞钞三卷本。(三)吴钞本。(四)《道藏》本。(五)顾校《道藏》本。(六)嘉靖壬子陆校铜板活字本。(七)嘉靖癸丑陆刻唐刻本。(八)嘉靖丁巳江藩重刻唐本。(九)隆庆丁卯沈刻《百家类纂》本。(十)万历丁丑潜庵叙刻本。(十一)万历辛巳茅校书坊刻本。(十二)日本宝历七年秋山仪校刻本。(十三)李贽批选本。(十四)緜眇割阁本。(十五)堂策槛本。(十六)顾校李本。(十七)陈仁锡本。(十八)《四库全书》本。(十九)毕沅校刻本。(二十)王树枬《墨子斠注补正》。(二十一)孙诒让《墨子间诂》。(二十二)吴汝沦《点勘墨子》。(二十三)曹耀湘《墨子笺》。(二十四)王闓运注本《墨子》。(二十五)日本牧野谦次郎《墨子国字解》。(二十六)尹桐阳《墨子新释》。(二十七)张纯一《墨子集解》。(二十八)李笠《定本墨子间诂校补》。
吴氏介绍了个版本的情况、优劣。毕沅校刻本以前的为稀见之本。毕沅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多本,整理出新本。此后,《墨子》通行版本均以此本为底本。
2、墨子篇数及佚篇。
孙诒让《墨子间诂》后附毕沅《墨子篇目考》收集了自汉《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对《墨子》篇卷数的记载。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高诱《吕氏春秋·当染》篇注云:“七十一篇”、同书《慎大》篇注云“七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五卷、目一卷”(今存各本均无目)。
今本墨子实存五十三篇,另《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中、《非乐》中下、《非儒》上八篇存目。其余亡佚。
关于佚篇,《墨子间诂》后附毕沅搜集《墨子佚文》一篇。其中从,《荀子·乐论》、《孔丛子·诘墨篇》、《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集解》、《说苑》、《艺文类聚》、《文选注》、《诗正义》、《太平御览》、《淮南子》等书籍中,搜集二十一条。孙诒让增补六条。
3、《墨子》各篇真伪问题。
关于《墨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情代以前并无争议。但《四库全书总目》则提出异议:“《墨子》十五卷。旧本题宋墨翟撰。考《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曰:‘名翟,宋大夫。’《隋书·经籍志》亦曰:‘宋大夫墨翟撰。’然其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此后,关于《墨子》各篇的作者问题便出现很大争议。
胡适把《墨子》五十三篇分为五组:
“第一组 自《亲士》至《三辩》,凡七篇皆后人假造的。前三篇全无墨家口气。后四篇乃根据墨家的余论所作的。
第二组 《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抵皆墨者演墨子的学说所作的。其中也有许多后人加入的材料。《非乐》、《非儒》两篇更可疑。
第三组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我以为这六篇就是《庄子·天下篇》所说的‘别墨’做的。……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别墨’做的。……
第四组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署》,这五篇,乃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做的,就同儒家的《论语》一般。其中有许多材料比第二组还更为重要。
第五组 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于哲学没甚么关系。
研究墨学的,可先读第二组和第四组,后读第三组,其余二组,可以不必细读。”
胡适的分法对后人影响很大。
梁启超《墨子学案》说:“现存五十三篇,胡适把他分为五组,分得甚好。但我的意见,和胡氏微有异同。今采用他的分类,别为解释。”他认为:
第一类(卷一)
甲 《亲士》、《修身》、《所染》——这三篇非墨家言,纯出伪托。可不读。
乙 《法仪》《七患》《辞过》《三辩》——这四篇是墨家记墨学概要,很能提纲挈领,当先读。
第二类
《尚贤》至《非命》——这十个题目二十三篇,是墨学的大纲目,《墨子》书的中坚。篇中皆有“子墨子曰”字样,可以证明是门弟子所记,非墨子自著。每题各有三篇,文义大同小异,盖墨家分为三派,各记所闻。
《非儒》下——这篇无“子墨子曰”字样,不是记墨子之言。
第三类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这六篇,鲁胜叫他做《墨辩》,大半是讲论理学。《经》上下当是墨子自著。《经说》上下当是述墨子口说,但有后学增补。《大取》、《小取》是后学所著。
第四类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这五篇是记墨子言论行事,体裁颇近《论语》。
第五类
《备城门》至《杂守》——这十一篇是专言守御的兵法,可缓读。”
吴毓江做《墨子校注》后附《墨子各篇真伪考》。把五十三篇分为六组。前四组的分法与胡适相同,只是从胡适的第五组分为两组,即前七篇为一组,后四篇为一组。吴氏参校以前各家说法,提出了自己的断定。
除以上几家外,还有很多人对《墨子》各篇或部分篇目进行了考证。汪中、毕沅、孙星衍、俞樾、孙诒让、陈柱、方授楚、杨宽等等,好多人都对《墨子》各篇或一些篇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证。
三、墨家
1、墨家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本刘歆《七略》云:“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
后来,胡适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斥了汉《志》的说法。“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诸家既群起,乃交相为影响,虽明相攻击,而冥冥之中已受所攻击者之薰化。”“有儒学之敝,礼文之烦扰,而后墨者之教起。”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他认为:“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当时军队的骨干,由世袭的武士组成。随着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这些武士专家丧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谁雇佣他们就为谁服务,以此为生。这种人被称为‘游侠’。”墨子及其门徒就出身于“侠”。
49年以后,大陆学者在讲述墨家起源时,多受唯物史观的影响,认为墨子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来说明墨家的兴起。
2、墨子弟子、再传弟子、无考墨者及钜子。
《吕氏春秋·尊师篇》云:“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当染篇》又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韩非子·显学篇》云:“世之显学,儒墨也。”
在先秦,儒墨并为显学。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出七十七位)。后有孟子、荀子两位大家。而墨子传人史书有名者,却寥寥无几。
清人孙诒让作《墨学传授考》勼集墨子本书及前人书中所记墨子传人。“凡得墨子弟子十五人,(附存三人)再传弟子三人,三传弟子一人,治墨术而不详其传授者十三人,杂家四人,大都不逾三十余人,传记所载,尽于此矣。彼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而姓名澌灭,与草木同尽者,殆不知凡几。呜呼悕矣!”
所列弟子十五人为:禽滑厘、高石子、高何、县子硕、公尚过、耕柱子、魏越、随巢子、胡非子、管黔滶、高孙子、治徒娱、跌鼻、曹公子、胜绰。
彭轻生子、孟山、弦唐子三人见与《墨子》本书,是否墨子弟子,孙诒让认为难以确定,故附存于其后。(梁启超作《墨者人表》把此三人归人墨子弟子。)
再传弟子为:禽子弟子许犯、索卢参;胡非子弟子屈将子。
三传弟子为:许犯弟子田系。
治墨术而无考者有:田俅子、相里勤、相夫氏、邓陵子、苦获、己齿、我子、缠子、孟胜、田襄子、腹黄享 、夷之、谢子、唐姑果、郑人翟、孟胜弟子徐弱、相里勤弟子五侯子。其中,田俅子著书三篇、我子著书二篇、缠子著书一卷。
据《吕氏春秋》:孟胜、田襄子、腹黄享 为钜子。
后人梁启超吸收孙诒让的成果,做《墨者及墨学别派》。除列以上墨子传人外,还列了一些受墨学影响的人:宋鈃、尹文、许行、惠施、公孙龙、魏牟及后来的一些侠者。
3、墨家的分系。
(1)《韩非子·显学篇》认为墨子之后,墨分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2)《庄子·天下篇》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钜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这里墨家分为两派:
一、相里勤——五侯之徒;
二、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
(3)古书说墨子传授派别的只有以上两段。后来,胡适根据以上两段,提出墨子之后,墨家分为两派:
一为,“宗教的墨家”;
另一派为,从原有墨家分出来的“别墨”,为“科学的墨家”,做《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
(4)梁启超也把墨家分为两派。
一为正统派,包括(甲)直系:禽子、孟胜等;(乙)著述家:胡非、随巢等;(丙)部分实行家:宋鈃等。即孙诒让所列墨子传人,外加宋鈃等人。
另一派为“别派”,包括(丁)法家 尹文等;(戊)名家 惠施公孙龙等;(己)无政府主义 许行;(庚)游侠家。
除以上分法外,关与墨分为三,还有多中说法,例如,把墨者分为东(相里氏)、南(邓陵氏)、西方(相夫氏)墨者等。关于“别墨”亦有多种说法。
4、关于所谓“后期墨家”问题。
“后期墨家”的提出者为冯友兰先生。他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上卷中,把讲墨家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前期墨家与后期墨家中间隔着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这样,就把墨家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其实,冯友兰的这种提法,是沿着前人的路子走下去的。早在晋代鲁胜做《墨辩注叙》,就把《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单独注释,称做“墨辩”。
此后,胡适把《墨子》53篇分为五组,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讲“名辩”之学的文章为一组。胡适把这六篇称为“墨辩”。认为这一组不是墨子所做,而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别墨”所做。(胡适认为,古无名家,“惠施、公孙龙皆墨者也”——《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梁启超也认为,墨家有“别派”,惠施公孙龙就属于此派。
但“别墨”或墨家“别派”是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两派中的一派,胡适认为,“别墨”,是有别于原来墨家的新的一派,是“科学的墨家”,有别于“宗教的墨家”。梁启超认为,墨家“别派”是有别于“正统派”的另一派。但梁启超认为,《经》上下为墨子自著;《经说》上下为墨子口述,弟子记之,后学增补;其余两篇为后学所著。因此墨辩六篇并非别派所做。
冯友兰则认为,墨家应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墨辩六篇为战国后期的后期墨家所做。他认为,惠施、公孙龙并非墨家,而是属于名家,并把二者分为和同异、离坚白两派。把两派名家放在前期墨家与后期墨家之间。他认为,名家的观点都是违反常识的,而墨家一向是注重实际,注重常识的,因此,墨家要反驳名家。就是在反驳名家的过程中,使墨家出现转向,从而产生了后期墨家的逻辑学思想,这些思想就保存在“墨辩”六篇中。
冯友兰的主张影响很大,被后来大多数人接受。但也有人在《墨经》作者等问题上表示异议。
5、墨家与儒、道、名等家的关系。
(1)墨家与儒家。
墨家:兼爱,明鬼,非命,节葬,非乐。
儒家:亲亲,无鬼,天命,厚葬旧丧,重乐。
(2)墨家与道家。
墨家:尚贤。
道家:“不尚贤”。
(3)墨家与名家。
墨家:盈坚白。
名家:离坚白。
6、墨家的灭绝。
墨家是先秦显学,在韩非子时仍有很大影响。可是在秦汉以后,作为一个学派则灭绝了。孙诒让说:“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灭绝的原因,也有很多说法。
《荀子》:“墨子弊于用而不知文。”“墨子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
王充《论衡·薄葬篇》:“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论衡·案书篇》:“且案儒道传而墨法废者,儒之道义可为,而墨之法议难从也。”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列墨学灭绝的原因有:第一,儒家的反对;第二墨家学说遭政客猜忌;第三,墨家后进的“诡辩”太微妙了。
梁启超增补《庄子·天下篇》中所说“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
后来,方授楚做《墨学源流》认为,墨学灭亡的原因有:(一)墨学自身矛盾;(二)理想之过高也;(三)组织之破坏也;(四)拥秦之嫌疑也。
另外还有人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去分析墨学灭绝的原因。
三、 墨学研究史概述
墨家中绝以后,墨学研究也没有什么进展,清代毕沅注墨子以前,墨子几乎无人读懂。此前的研究,多是对墨子学说的只言片语的评述。著名的有晋鲁胜《墨子辩》可是遗失了,只存下《叙》。《孔丛子·诘墨》,韩愈《读墨子》等都较著名。
清代中期以后,治墨子之人顿时增多。马骕、汪中、毕沅、张惠言、顾广圻、洪颐煊、王念孙、王引之、苏时学、俞樾、吴汝沦、孙诒让、王闿运、梁启超、胡适、曹耀湘、吴毓江、谭戒甫等等以及以后一大批人都在研究墨子。毕沅的整理使《墨子》始可读。孙诒让的《墨子间诂》集以前墨学研究之大成,影响巨大。梁启超、胡适开始依照现代学术规范研究墨学,开以后墨学研究之新风。
郑杰文做《20世纪墨学研究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对整个墨学发展史做了很好的描述。他把墨学研究分为三大块:义理研究、《墨子》整理、“墨辩”研究。书后附《历代墨学书目版本索引》(377种)《中国20世纪墨学论文索引》(约20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