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邹城市西南方圆不到30公里地域内,有四处故城遗址,它们分别是平阳寺村、陶城村、郭里集村、两城村。就目前来看,唯有故(南)平阳城所
在地平阳寺镇平阳寺村是可以确定的。但是,高平县故城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在陶城村、有的还说是在两城村、有的说是在郭里集村。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郭里集村应是高平县故城遗址。在郭里集村北部,有一处高起周围一至二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70米,占地约面积130亩的土台子,当地群众称为“城子”。因其上面陶片堆积较多,疑是古城遗址,即郭里集城子遗址。遗址是今镇政府及镇原供销社、食品站、兽医站等镇直部门所在地。后经文史研究人员确认,这处规模较大的古城址,应与高平故城有密切的关系,现存遗址应是原来古城遗址西北角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是南北朝以前的高平县故城遗址。
根据遗址边缘判断,从遗址发现的极少数量的青铜器件和田野大量遍及的残碎陶瓦等,初步判定这处古城遗址,可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繁盛于秦汉之际,或向后延长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而至少判定为汉代古城,应该是确凿的。郭里集村的张延岭先生(原邹城文化馆研究员),及其现任济宁市博物馆馆长的朱承山先生,都曾以翔实的资料,论证确认郭里城子遗址为隋以前高平县治所在地。
一、郭里城子遗址
在泗河东南三十五华里,白马河南十里许郭里集村北部,有一处古城址即郭里集城子遗址。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地区邹城市郭里集镇驻地处,是镇政府及镇原供销社、食品站、兽医站等镇直部门所在地。
其遗址西面是一道小河,北面原是一道地崖,崖下以北的土地比南面落差低一米多。遗址的高处田地过去称为“城子顶”,“城子顶”北面低洼的田地称之为“城子后”。由此,通过高凸地带可以看出北部、西部的两面是城子遗址的北、西边缘处。由于东面紧靠大路,南面紧靠原来的郭里集村寨墙,是否是古城的边缘,就很难判断了。根据遗址边缘可以判断,现存遗址是原来古城遗址西北角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
城子遗址上瓦砾遍及,在遗址的北部边源挖筑灌溉渠道时,发现下面土壤非常坚实,有分层的痕迹,像是夯实过的。农业学大寨深翻该处“城子顶”田地时得知,瓦砾堆积厚度约半米左右,都是灰色或土灰色陶瓦,上面有斜行或直行条纹。应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的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或者还有陶器生活用品残存 件。但未发现印有文字的瓦当。
类似的瓦砾场,在郭里集还有两处,一处在城址的稍偏东南一里处,一处在西北二里处。瓦片是一样的,或是两处陶器生产地,或是两处古建筑集中地。
城子遗址上的土质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块,附近的土壤松软砂性严重,经不住雨水冲刷,水土易流失,一般不加管套固定的浅层土井二年许就坍塌。而遗址北、西两面的高崖处从未被水冲开过,许多年来一直保持原样。遗址上北部曾有两眼土井,年深久远,土井壁生有青苔,但却没有坍塌过。水质清冽甘甜的两眼土何时而掘,至今未曾有人所知。人民公社时期,该村生产队社员在遗址北部边缘挖掘灌溉水渠时,始知下面的土质非常坚硬结实,而且还有分层的痕迹。可见,城子是经过堆土并夯实过,城子顶应该就是古城台。
因为遗址未曾有计划和系统的发掘与考古调查,所以没有像样的文物出土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延岭先生曾得一物,微型铜器,为一小学生在遗址上所捡拾。此器物,质地紫红纯铜,形似芝麻梭,八棱体,长两厘米,径一厘米,
顶部尖锐,另外尾部有长一厘米许的细杆。不像是箭镞,而或是车马饰物。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原郭里集村第三生产队社员在遗址上的试验田深
挖地瓜沟时,挖出铜钟一口,上缴于原邹县文管所,现藏于邹城市博物馆。该铜钟为甬钟,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打击乐器。
2010年,郭里镇拓宽东西大街,在现在的郭里镇大门处,又发现了约2米左右的东汉瓦砾堆积等建筑材料。
根据遗址发现的极少数量的青铜器件和田野大量遍及的残碎陶瓦等 ,初步判定这处古城遗址,可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繁盛于秦汉之际,或向后延长了很
长一段历史时期。而至少判定为汉代古城,应该是确凿的。
二、郭里集名称的由来
1、郭里因处于寨里而得名
郭里人过去一直传说 “郭里”,是五代周王朝的建立者郭威故里,城子便
是郭威当时的故城。“郭里”因为有集市而后称为“郭里集”。据《邹城市地名志》记载,郭里原名“廓里”,晋咸宁四年建村,宋初蔡王皇帝郭威在村北筑台称王,国号“周”,遂筑一城廓,得名廓里。后改“廓”为“郭”。
其实,郭里是因处于寨里而得名。作者自1978年秋季去郭里联中上尖子班,来回路过的都是郭里集村的南寨门(南庙桥)或东寨门(郭三东山)。高高的寨墙外,就是护城河,河水来自东南向的独山流域,经寨墙外由东向西转向北,再经郭里西围子沟向北过围子坑(其上有桥,是西去湖西的西寨门)流向城子遗址西缘,转向东沿城子遗址北缘流向北大沟。所以,小的时候一直认为这可能是郭里村因在护城(墙)河相围之内而得名。也就是当地老人通常所说的原郭里集村周围有老圩子墙或城河,即寨墙或围子沟,所以因村子在圩子或围子内,而得名“郭里”。
其实这个寨墙是明清乡村间大规模的筑寨护民及其团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明清之际大部分时间,社会很动乱,产生了大规模的筑寨,所以鲁南地区便有
了很多有“寨”、“堡”的村名或者地名。
查询资料发现,清代的许多山寨,与团练有关,大多是依山势构筑,为防御太平军、白莲教义军等兵患、“邪教”或土匪。清嘉庆年间,尤其是响应朝廷“寨堡团练、坚壁清野”而修筑的山寨最多。明代徐鸿儒率领白莲教起义军攻打邹、滕、峄三县,引起了统治阶级极度的恐慌和疯狂的镇压。而清咸丰年间,捻军“作乱”等,于是统治阶级为了防止社会动乱,让地方组织团练,且大量的筑寨。这种修寨运动渐渐续续,一直持续到清代道光年间。一般这些村寨邻近交通要道、
大型村落等人口集中地。村寨多为当地商贾、显贵出资并由贫民、团练(相当于
近代的民兵组织)出力合作修筑。
鲁南地区称为“郭里集”的,除了邹城市境西部的“郭里集”外,还有枣庄市市中区的“郭里集”等,可见都与城郭或者古寨有关系的,尤其是与“城”有
关系,因“寨”称“郭”不多见。
具体对于此“郭里集”(最初的郭里集村,而不应是近代或者今天扩建后村庄的布局格势)所处的位置,应该就是处于明清之际的古寨之内,而且还应该处于古城遗址以内。另外,从郭里村整个布局看起来,种种迹象表明古寨应处于城址内隅东南一角地势最高处(现郭里南庙周围),或者说一部分。或许古寨墙和故城墙一部分是重合的。
2、郭里集村因人名而得名不能成立
郭里人一直相传,郭里村因郭威而得名。说是郭威本姓常,本是河北省隆尧人,因自幼丧父,母改嫁郭简随继父姓。他颈上刺有飞雀,人称“郭雀儿”。十八岁那年,潞州割据者李继韬招募勇士,郭威应征入伍。他长得人高马大,性格倔强,好斗殴,嗜赌博,常酗酒。有一天,他去闹市游玩。当地有一屠户以健壮蛮横出名,人见人怕。带着几分酒气的郭威走进肉庄,让屠户割肉,割的不如意,便叱骂。屠户知道郭威比他还蛮横,起初忍着,终于忍无可忍,拉开衣服指着腹部说:“你有种,敢刺我吗?”郭威二话没说,一刀捅了进去,闹出了人命案,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爱他的勇力和胆气,把他给放了。李继韬为唐庄宗所灭,郭威被收进了唐军。经过几年的折腾,他渐渐了解了社会,感到光靠蛮力是难以成事的,由此对文化产生了兴趣。他人聪明,肚里有了些东西,对事情的看法便深刻起来。
后来,郭威随李嗣源征战来到了兖州,唐军溃败,兖州被后晋军占领。于是,他率领几百名部下来到了凫峄地区,在此度过了他人生的重要时期。此时遇到一个重要人物叫李琼,他领近百人归附郭威。李琼原是是兖州节度使朱瑾旧部,两颊刺有双雁。李琼精通奇书《闽外春秋》,郭威拜李琼为军师。李琼向郭威进言道:现在乱世,军阀混战,要有前程,必须单干。我们可扎驻郭里凫山,积蓄实力,以图大业。一这里是人祖圣地,世人拱拜。二这里是古高平县所在地,物产丰富,给养充足。三这里是山地平原结合部,进可攻,退可守。四这里是徐兖结合部,可以北观兖州,南望徐州,西察中原之变。郭威接受了李琼的建议,于是招兵买马,修筑城廓。四方游勇纷纷投到郭威帐下,数月,军队规模便达到两千多人。郭威和李琼等十个头目义结金兰,十人皆两颊纹燕雀,并刺臂出血盟誓说:“凡我十人,龙蛇混合,他日富贵,勿相忘!”
郭威和他的兄弟在如今郭里镇驻地开始了根据地的建设。至今在郭里东凫山北麓的山坡上有一片宽阔平整的地方叫郭家场,是郭威练兵的地方,在吃大锅饭时期在这里发掘过插军旗的旗杆座。他们每天训练兵马,修建军营、城廓。经过几年的经营,郭家军实力大增,郭威遂称蔡王。后中原刘知远兴起,他又取消王号,转到刘知远手下,逐渐成为后汉重臣。终于在澶州被部下黄旗加身。950年郭威在开封登基,国号大周,史称“后周”。
史册载郭威建都于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周,其足迹亦从未到过此地。
郭威,五代后周的建立者,庙号太祖,生于904年9月,卒于954年2月。邢州尧山人(尧山,在今邢台市隆尧县西。按其隆尧县尧山为郭威故里。) ,字文
仲,小名“郭雀儿” 。郭威本姓常,因幼时随母亲适郭氏,故改姓郭。年少时孤贫,初为军吏,后汉时拜为枢密副使。
公元948年,他奉命讨平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叛乱。公元950年,后汉
隐帝刘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杀郭威。郭威起兵反汉,下令攻进了京城,纵军大肆抢掠,并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广顺”,史称后周。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诏令养子柴荣(即周世宗,郭威妻侄,收为养子,易姓改名郭荣)即位,并嘱托丧葬从简,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以防盗墓。当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后的庙号为周太祖。
郭威从军至坐上后周皇位这一段时间,根据《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所
涉及的地名,几乎都是征战于河南、河北一带,而对于山东,及其鲁南一带,很少涉及。
又相传晋王皇帝郭元威在此筑城为廓,取名廓里,后更名为郭里。但是历史
记载上,似乎并未有提及过这个人名。
此外,在历史上也找不出一个姓郭的名人与此地有所牵连。因此,所谓郭某人之故里这一说法不能成立。
三、郭里城子遗址可能是故高平县故城
1、关于故高平县文献资料多有记载
《清一统志》及《方舆考证》谓故高平县在邹县西南。
清代杨守敬《水经注疏》载“ 高平,汉县曰橐,属山阳郡,后汉改高平,仍属山阳郡,魏因,晋属高平国,宋为高平郡治,后魏因。在今邹县西南。”
《后汉书十三王传》补注“橐县亦名高平,故城在邹县西南。”
《水经注》载“泗水又南,经高平县故城西。高帝八年,封陈错为橐侯。”
《地理志》云“高平县,故山阳之橐县也,王莽改曰高平。应劭曰‘章帝
改。’”
《魏书·地形志 志第六》载:“高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
为郡,晋武帝更名。领县四….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也,后汉章帝
更名。有洸水、千秋城、齐城、胡陆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
《山东古地名辞典》载“高平县,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置高平县,
高平郡治此。高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废高平县,高平郡移治任城。”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高平县 汉置橐县,后汉更置高平侯国,南朝
宋时移高平郡来治,北齐郡、县俱废,故地在今山东邹县西南。”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古地名辞典》均云:高平郡,原山阳郡。山阳郡治于昌邑城县(遗址在今巨野县巨野镇昌邑集村)。昌邑,本秦县。汉初,属梁国。景帝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治昌邑。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封子晌昌邑王。始元初,子贺嗣。十二年,征为昭帝。汉建元五年,贺废,山阳国除为山阳郡,仍治昌邑。新莽时改为巨野郡;后汉复为山阳郡。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封车骑大将军陈塞为高平公,改高平郡为高平国,亦治昌邑。刘宋初年,废高平国,改高平郡,移治高平县,以昌邑省入金乡。《志》云:昌邑城纵横皆六里。一云外城,周三十余里,中城周十余里。一名山阳城。
2、高平县故城地望辖区多有史家关注
关于高平县故城的位置,即高平侯国的中心,其地望辖区多有史家关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载:“泗水南经高平故城西,洸水从西北来注之。”由于历史上河流数次改道变迁,洸河(今洸府河)已向西移动,古代洸水以在郭里镇西北汇合,王献唐先生曾考证高平之位置,汉之高平在今邹城西南,鱼台东北,济宁东南,以邹城高平山得名,今郭里镇南凫山山系西南部主峰,俗称大顶子山,海拔318米,山势高大而顶部平整,仍称高平山,高平故城在泗、洸二水合流处之东。郭里恰恰符合这两个条件,据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可知,高平侯国的中心应在今郭里镇一带。
郭里集村的张延岭先生(原邹城文化馆研究员),及其现任济宁市博物馆馆长朱承山先生,都曾以翔实的资料,论证确认郭里城子遗址为隋以前高平县治所
在地。或也可能是隋以前高平县治在郭里,隋代在陶城。
如郭里曾为高平县治,其名称的由来便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此处既然为高平故城,“郭”字就可作城郭解了。“里”字在以前就与里外的“里”字通假,那么,郭里就是城郭以里的意思。有在城郭以里的,也有在城郭以外的。郭里村东六至八里,有“郭东”二村,显系因在城郭以东而命名的。“郭”下缀一方位词“东”,也是郭里之“里”字同样是方位词的佐证。
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以博赡著称。在《郡国志》“高严侯国”条下又引“《左传·隐公九年》‘费伯城郎’。杜预曰:‘县东南有郁郎亭’。”现在郁郎村仍在,属滕州市滨湖镇。方位正在郭里的东南方向。这里的“县东南”的县,很可
能就是指郭里城子遗址的故高平城。
郭里城子遗址,究竟作没作过县治,即真实是否是故高平县城所在地,是
在隋代之前,还是在隋代之后,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山东省境内邹、滕、鱼、任四区、县间的故“高平县”,西汉时称橐县,属山阳郡。《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槁侯陈错;《汉书》十六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槁侯陈锴。这个陈错和陈锴当然是一个人,其中一处记载因形近而讹。以下的记载倒都相同:“高帝七年为将军,从击代陈琋有功,侯六百户。高帝八年(前199年),封陈错为橐侯。槁侯传位至第六代,“元鼎五年,侯千秋坐酎金,国除。”“酎金”是汉朝宗庙祭祀时,诸侯王交纳的助祭金。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削藩”的政策,交不上“酎金”也要免去封爵。《史记·平准书》:“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槁侯也是其中之一了。丢了封爵,原来的封地改为槁县。《史记·索隐》:“槁县,属山阳也。” 《汉书·地理志》的山阳郡,内载“橐,莽日高平。”《后汉书·郡国志》的山阳郡,内载“高平侯国,故橐,章帝更名。”注:“《前汉志》‘莽改曰高平’,章帝复莽此号”。二处都是“橐县”而非“槁县”。尽管音、义都不同,但也可以认为是形近而讹;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封丞相魏相为橐县侯。橐县为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橐县等5县增封给东平宪王苍,为东平国的食邑国;东汉章帝改橐县为高平县,仍属山阳郡;三国魏因之,曹魏正元中(254~255年),封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高平侯,食邑3500户;东晋太宁二年(324年)七月,尚书令郗鉴被封为高平县侯,食邑1800户;南朝刘宋初,高平郡辖高平县等9县,郡治从昌邑县迁至高平县。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十二月,北魏入侵,高平、泰山、金乡等地一度陷入北魏。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省湖陆县并入高平县,扩大了高平县辖区;北
魏因之;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五月,高平郡迁治于任城(今济宁市中区),省高平县,其地大部分划归方与县,小部分北入任城、邹县,南入沛、滕二县。至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发布诏书,述明理由后,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于是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一笔总帐勾销了。没说并省的郡县名称。此后,其地不复置郡、县,于是《隋书·地理志》里就没有“高平县”的记载了,便是在那时省并了。从汉初置县至高平县废历约750年。
3、刘宝故里在高平附近
从1974年发掘的郭里镇独山村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刘宝墓志中记可知,西晋时当地为高平。刘宝故里应在高平附近。
西晋刘宝墓位于邹城市西南30公里,郭里镇独山村西北1500米许,即古
城遗址东南2000米许处的涧沟河湾处。
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邹县志》记载“双王墓,在城西南五十里,在黄山以北。有古墓二冢,周围大二亩,高二丈。世称为‘双王孤堆’,或曰‘伏羲帝后之墓’。”
1974年2月至6月,邹城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对1号墓进行发掘清理,确认为一座西晋大型砖室墓。
墓志上顶右左向横写篆书"晋故"2字,志文从右至左竖行排列,共55字:"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邻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高平刘公之铭表,公讳宝,字道真,永康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口口口口口"。 (不清字似为口口“卒”口口口)
由此墓志得知,该墓并非什么伏羲帝后之墓,而是西晋时高平县人刘宝之墓。
志文所记刘宝,字道真,卒于西晋永康二年,(“永康”为西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康二年为公元301年。)西晋山阳郡高平人。但其生年不详,或出生于曹魏时期。(按朝代始末,三国时代(220-280),曹魏(220-265),西晋(265-317)。既然刘宝卒于301年,从三国之处至此81年为上限,从西晋至此36年为下线。而高平县在三国时代处于曹魏统治之下,再根据刘宝是生平事迹颇多,不可能小于36岁,不大可能超过81岁而卒,所以笔者认为刘宝出生年代应该处于三国时代的曹魏时期。稍超上限,至多是东汉末年而已。)
刘宝墓志的出土,为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山东境内的两晋考古提供了十分可靠的断代依据。它的出土同时也证明了山阳郡高平即在此附近。古高平的地理位置,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泗水河之畔。刘宝墓志的发现,也以确凿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山阳郡高平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一带,从而为寻找古高平和确立古高平的地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既然刘宝墓在郭里镇独山村西北数华里处的河边,虽然不能确定今独山村
就是一定是刘宝所在的村落,但可以说刘宝的故里一定在此,同时也说明高平县就在此附近。
4、石里隋碑载有“高平县”
在郭里集城子遗址附近,西偏北30°约(6千米)十二华里处!越过白马河即是石里村。村中有隋碑载有“高平县”,即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仲思那造桥碑记,由石碑记载可知,高平县在隋仍保留其地名。
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收藏一块隋开皇六年(586年)《仲思那等造桥碑》。此碑原在微山县马坡乡(今马坡镇)石里村。 (石里村原本属邹县,清康熙版《邹县志》[《娄志》]邹县政区划分即载有“石里”,因为是大村落,曾为社。“邹县:今分三十三社。…石里社,在城西五十里。属村:石里村(有集),西庄村,王家村,马坡村四村。”光绪年间版的《吴志》载石里社统属增至20个村庄。1954年,把邹县西南近昭阳湖畔的石里、马坡等数十个村落划入新成立微山县。石里村属于马坡公社(后为乡、镇)。另载“郭东社,城西四十里,属村:郭里(有集)…郭里也称为“郭里集”的原因。清代《胡志》载“石里社…社内石里村有三教堂,又有隋开皇造桥碑,又有集市。…”可见隋造桥碑在清
代就有记载。)
1980年把该隋开皇造桥碑迁至微山县文化馆。碑残高126厘米、宽74厘
米、厚13.5厘米,碑石略呈棕黄色。碑的上部断去一截,右上角残缺,左下
角断开。据邹县旧志载,碑原在石里佛寺中,上原有佛像二层,今已不存。
1973年3月,微山县文物工作者曾去石里村抄录碑文,当时碑头已断残,
每行约缺两、三字,右上角尚存。此碑上半部记叙了造桥经过,下半部记录了参与造桥的人名。题目:“大隋开皇六年岁次丙午,二月八日己旦,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卅*1人造桥之碑。”文十八行,行近三十字。正文约218字,维那人名近180字,碑侧刻“赵子路”3字,总字数四百余字(注*1:一般认为是“卅” [念sà,意“三十” ]字,实际上碑文是两个“廿” [念niàn,意“二十” ]字的复合字“廿廿”,古音念xì,也写作“卌”,意“四十”。)
此碑曾经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武亿《授堂金石续跋》等书著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著录全文,并汇集诸家考证
于后。碑文中有“兖州高平县石里村”等字。隋志有高平县,属冀州长平郡,此高平县与碑文中“兖州高平县”无涉。
此碑铭中所述之“兖州高平县”,是延用北朝旧称,隋代其地属于鲁郡(治
兖州)邹县。
据考,晋代石里村属任城郡任城县;南北朝刘宋时,任城县并入高平郡,北魏神龟元年(518年)任城县迁走,便将高平县南部湖陆县撤销并入高平县,高平县北部的原任城县的边远辖区划入高平县。此时石里村属高平县。隋代,郡县合并,辖区扩大,石里村又划入鲁郡(治所瑕丘,今兖州)邹县。此碑仍用“兖州高平县”,据钱大昕云:“《隋书·地理志》但云,任城县旧置高平郡,开皇初废。
而邹县之尝为高平县,史无其文。盖南北朝郡县迁改无常,史官采访不能备悉。唯石刻出于当时,最可征信尔。”(《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石里村《仲思那造桥碑记》“大隋开皇六年,…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造桥之碑”,看似隋代此地还是应有高平县的,但是。或应是旧县改入新县不久,碑文而依从旧县名。或按《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之言“南北朝郡县迁改无常”所致。
因为小县众多,不便于管理,隋开皇年间邹滕等地实行了取消小县,并统
大县的政治形势,确实是历史事实。
所以笔者可以肯定的认为,“高平县”在之前,或者此时,在时政上应该
是不存在的。即使有其名,也是故县名而已。
“石里”就是“十里”。依据谷歌地图地理位置的测定,石里村就在郭里集城子遗址附近,西偏北30°的约(6千米)十二华里处!越过白马河即是。石里村其地处于相对宽阔的一处平原地带,村庄附近并未有石山,最近相对突出的石山,也在五公里以外。石里与“石”并无任何的关联。
经过推敲认定,“石里”就是“十里”的同音讹传或者误写,是相对于郭里集古城的距离来说的。虽然今测定为十二华里许,若按汉代的尺度为1里=415.8
米,今12华里,折合汉代约14里,“十里”就是约数之谓。
另外根据历史惯例,可知“十里”极大可能就是处于连接古城的驿道上,
而且其是距离古县城“十里”处的驿站或者店铺等。
在故城东南6华里许,独山庄村东部,井子涧沟东侧亦有一“独山”,称为“五里山”,“五里”是约数,今讹为“五厘山”。西麓有一村名“五厘山村” (实“五里山村”)。可以想见,是应该相对故高平县城距离而言的。与“石里”
(“十里”)形成东南西北向犄角,此作为地标的另一佐证。
石里村,还另传,唐朝大将石建堂居此,故取名石里。此据无确,唐代未尝
有“石建堂”这个大将的尊名,《旧唐书》、《新唐书》皆没有此人的记载。
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个有名人物叫作“石敬瑭”。石敬瑭为唐末河东节度使,后勾结契丹反唐,成功后甘做契丹的“儿皇帝”,定都汴梁,国号“晋”,史称“后晋”。《新五代史》指石敬瑭的祖先为中亚(西夷)人,从沙陀移居太原。
但在发挖出土的石重贵墓志铭中,则指他是后赵石勒之后裔。父石绍雍,母何氏。
但也未有任何历史记载,其曾在“石里”居住过。即使曾历次任石敬瑭历任
保义、宣武、河东诸镇节度使,也与此地无缘。
另外,1998年发掘的郭里镇庙东村1号大墓,其规模宏大,出土器物丰富,从墓室结构和出土文物分析为东汉中期,尤为珍贵的是在墓后主室内发现银缕玉衣片和鎏金铜片,由此推断该墓可能是高平某代王侯之墓。这为寻找和确定高平侯国的地望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四、故高平县城旧地不是陶城
郭里集村北三十华里处的太平镇陶城村,有陶城遗址,1984年陶城遗址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陶城遗址也是汉代故高平县城所在地,以“陶”为“高”音讹。清版邹县志言陶城是故高平县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邹县知县吴若灏以原《董志》 (《董志》今已失传。清道光年间邹县薄梁社人所纂《邹县志稿》,因故未修完、未付梓,据说今已无处查找,或已泯失。详见《邹县旧志汇编》)为蓝本所修《邹县志》(简称《吴志》)载隋“陶城,在(邹)县西三十里,村名陶城,故址犹存。旧志云‘南平阳城俗呼为陶城’,按陶与南阳语意不伦,据石里隋碑称地为高平县,高与陶音相近,当是高平县故城也。若南平阳故城,自有平阳店、平阳桥在。说为近之。”
平阳寺镇平阳寺村,历史上曾为平阳故城,旧志亦称南平阳城。《方舆考证》载“废南平阳县,在邹县西三十里,春秋邾地,后为鲁平阳。”《春秋》哀公二十七年,“与越盟于平阳”。杜注:“南平阳”。汉置南平阳县,属山阳郡。刘宋去南字,改置平阳县。后魏时,平阳、邹县并置,分属高平鲁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并入邹县……按《魏志》,平阳故城,属高平。《后汉书》章怀太子注:南平阳故城,今兖州邹县,盖谓春秋时鲁平阳城故址,属北魏时之平阳县。汉以
后之南平阳故城,属唐代之兖州邹县也。讵可以今之邹县城当之。”西汉时,邹西设有南平县,新莽时改称黾平县。东汉时更名为南平阳侯国。魏晋时期称平阳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平阳县始并入邹县。
陶城,一定不是南平阳故城,原有“平阳店”名,且“平阳桥”所在其处,且固有庙宇“平阳寺”,(是否指该村的观音庙,不详。) 后为村名,今为
邹城市平阳寺镇所在地。但是认定陶城遗址是汉高平县城所在地的,仅有《吴志》 (或蓝本《董志》)一说,“高”与“陶”音相近所致,“当是隋高平县故城也”。
按《水经注》所记载的“高平县故城”的方位,是在郭里集而非在陶城。
根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 二十五· 泗水》 载“泗水出鲁卞县北
山…..西南过鲁县北,泗水又西南流….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又南过平阳县西,县,即山阳郡之南平阳县也。…泗水又南迳故城西,世谓之漆乡;…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泗水南迳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名焉。泗水又南迳高平县故城西。”
又清代历史地理学者杨守敬作《水经注疏》按“《地形志》,高平县有高平山。页圭绶云,承匡山界,今鱼台县与济宁州邹县之间。泗水自邹县南流,迳
两城山之西,两城山连承匡山十馀里,其南有平山,势若列屏,高平山当在是。”
泗水向南流经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
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高平县以附近的该高平山得名。
泗水自邹县西部向南流,流经两城山之西,两城山和承匡山相接连绵十余
里,其南有平山,势若列屏,这就是高平山。高平县就应是在其附近。
另在高平县西部附近,洸水从西北来流注入泗水。那么洸水注入泗水河口处
东就是高平县。
又按杨守敬言“所谓洸水者,洙水也,盖洙相入,互受通称矣。洙水入泗,而《经》云荔水注泗,故言所谓荔水者洙水也。洸荔、洙合流,则谓之洙可,谓之洸亦可,乃互受通称之例。”因为洸荔、洙合流入泗,洸水、洙水最后在任城
区附近相汇一道入于泗水。在泗水河道西的洸水,就是洙水,二者相同。
而依据谷歌地图,可以看出洸水、洙水,及其汇合故道如泗水处,恰在郭
里集西侧,而对于陶城,则方位不对,且较远。
微山县的“两城乡(镇)”,是什么时代的故城旧地?
石里(十里)距离两城、陶城、郭里城址分别是28华里/33汉里,21华里/25汉里,12华里/14汉里。通过对石里(十里)距离两城、陶城、郭里城址的三地(或遗址)实际距离比较,28(33):21(25):12(14),以最接近“10”的数字而言,可推知石里(十里)确实是相对郭里城子而言的。
我们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推证,确切认定郭里集城子为高平县故城遗
址,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