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京杭大运河清庭宣布运河停运,迄今整整100周年了。此际,济宁市政协编纂的《济宁运河文化》隆重出版,正在运河两岸掀起一场研究开发运河文化的热潮。《济宁运河文化》一书,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文化芳香。该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资料翔实,颇有阅读价值,常言开卷有益,大概是针对这种书而言的。
据说,宇航员从太空能用肉眼看到的人工遗迹,一为埃及金字塔,一为万里长城,一为京杭大运河,其余不是论。可见,这些工程是全人类的自豪。
不这样说,我们还真不感觉到怎么的震惊,原来我们身边的运河竟是这样的伟大,只缘家住此河岸,不识运河真面目矣。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从北京至杭州1800公里,其长度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同万里长城一样举世瞩目,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丰碑。巍峨的长城,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骨和肉铸造的;深沉的运河,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血和汗灌注的。
京杭大运河贯通济宁,这不是济宁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吗?
读《济宁运河文化》一书,收益匪浅,感慨颇多。济宁自元代以来,即是运河上的三大重镇之一,明清以来,济宁运河上漕船蚁聚,帆影如林,两岸货物堆金叠玉,店铺门肆蜂房栉比,楼船歌舞喧声不夜,大有“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动人景象。而如今,我们身边的运河又是一种什么样子呢,不用言明,是无法同昔日相比了。幸而,济宁的一帮有识之士们不甘寂寞,他们慧眼独观,目光齐聚,聚焦这条古老的河流,他们有志于从昔日的运河上发现什么,并且要告诉给世人什么。家住运河岸上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了三载呕心沥血的奋斗,终于聚集成《济宁运河文化》一书,交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们济宁也终于有了我们济宁人赖以自信的文化支撑点,这是每一位热爱家乡水土的人都感到万分欣慰的快事。
济宁运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间位置,“居运道之中”乃“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忆昔当年全盛日,济宁码头担负全国南粮北运的1/3的转运任务。意大利著名旅行、探险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真实地描写到:“此城船舶之众,未闻见者,绝不信其有之”,“只有观察运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有价值的商品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令人惊讶不已。”可以想见济宁在当时成为最富有磁性的商业宝地之一。元朝某时期,济宁路商税额高达白银1万2千余锭,成为21路和7个直属州中商税额超万锭银子的七路之一。至明、清两代,济宁商业达鼎盛期,市区发展到街道上百条,店铺逾千家,市场辐射近百县,日营业额高达白银10万两以上,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商贸城之一。那时,济宁的粮食业,皮毛业及药材、食油、杂货、百果、竹器、铁器、茶、布、陶瓷、食盐等各行业兴旺发达,历史遗留下的行业命名的街道诸如:竹竿巷、篦子市、油篓巷、打绳街、烧酒胡同、炉坊巷、香铺胡同……一个个富有历史韵味的街巷,我们不难感受出当时运河岸上参差十万人家竟豪奢的繁华热闹场面。
《济宁运河文化》一书,朴茂而又有深度的介绍了济宁运河的来龙去脉,驰骛沿革。文笔虽自多人手出,但风格相近,文采飞扬,饶有兴致的笔调,勾勒出运河的风物人情,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并且有探索性地从现象深入本质内核,把这一切经济文化的形成,都归结于运河的开通,对济宁运河遗泽下的方方面面都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陈述,思考或诠释,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济宁不可小觑,虽然现在的知名度稍差些,但是她的过去的确是辉煌无比的,而当我们身边的运河沉睡了百年之后,她的英姿可想会指日勃发的。
当南水北调的伟大口号一次次喊响,济宁人民也终于迎来新的机遇,热爱乡土关心历史关心现实的济宁的文化精英们,于是众手联袂隆重托出一部沉甸甸的《济宁运河文化》,实具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深远而宏大的意义。以河兴市,这是历史留给济宁人民最大的最可资鉴的宝贵思源,历史上运河兴、济宁兴,我们还能等闲视之吗?
济宁运河文化,一部流淌了数百年的源源流长的文化,流淌到我们这代人这里,我们应当保护她,丰富她的内涵、光大发扬她的外延。运河文化,是济宁人的文化精辟所在。有人最初提出的时刻,人们小心翼翼地论证,最终的结论是,她确系一种颇富地域特色的有独立性又有兼容性的文化。脾脾她的人,那则是太不了解我们济宁的文化历史了。在昔日,千里通航赖此波。济宁地段高亢,历史上有“水脊”之称。郭守敬受忽必烈重用,在济宁与南旺间,往返六次,曲折迂回数千里,来考察这里的地势,建闸设制,为济宁运河奠定了基础,有人说郭守敬就是京杭运河的缔造者。在郭守敬之后,与济宁运河有关的名人还有:马之贞、宋礼、白英、朱衡、潘季训、靳辅、林则徐、徐宗干……他们为运河的畅通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英明与才干,同时也忘不了为运河做出牺牲的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布衣老人白英设计建造的戴村坝、南旺分水口、西湖水柜等运河配套工程,科技含量很高,其科学价值与建造水平完全可以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媲美,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白英即是无数无名百姓的杰出典型了。说不定,我们的列祖列宗们,在各个不同时期都跟随着郭守敬、林则徐等人挖过河,建过闸,或护过堤,或清过淤,或拉过纤。在烈日下,在寒风里,在深夜里,借着风或者月光衣衫单薄赤着双脚,祖先们在这里喝过,哭过、呻吟过,他们一代代,死后葬在运河边,骨骼化成河岸,血脉化作流水,灵魂化作文化,济宁运河,的确是一条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河流。京杭大运河,就是神州的动脉。
运河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她既迥别于长城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淮河文化,她又于那些文化形神相契,因为运河横沟五大水系,纵贯6个省区、跨越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不同环境下的文化圈,她吐纳融合着各民族各地域各历史阶段上所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基因,她融会吸纳萃取升华这一切,才形成了济宁特色的运河文化带,这是属于济宁市的,也是属于齐鲁大地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记得14年前,中央电视台搞了一套电视系列节目,叫《话说运河》,总计30回,光济宁运河几占了3回。请允许我用上几句当时的解说词上的几句:
“我们的摄制组正朝着运河上的一座古城——济宁飞行。在济宁地区,您将看到古老的文化遗迹,也将同我们一起游览一下孔孟之乡。
如果把运河比做一条长长的画卷,可他一离开微山湖,却成为断卷残篇了。看那河中架起的渔网,显然是不能再通舟楫了。这儿的船工也改了行,放下摇橹浆,更令人奇怪的是船也登路了,它不是载着人行,而是人拉着它走。唉!运河废了!
我们来到了闻名的古城济宁,知道山东济南府的人多,知道山东济宁府的人却很少。殊不知,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好!就到这里吧,济宁一不小心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说济宁不出名的同时,也等于给济宁人扬了名。人家那解说词写得够水平的,既是实事求是地说运河当时的情况,又十分肯定地说济宁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可谓说到我们的心坎上,我们欢喜,虽经岁月之沧桑,说明历史没有忘记济宁,济宁人看到美滋滋的。稍慢——运河废了!令人心惊肉跳,令人扼腕痛思的四个刺耳的字,对人的心灵撞击实在太大了,我们能忍看一个“废”字吗?不甘后人的济宁的知识分子们无以解忧、辗转反侧,他们想动用运河文化发起这最后的总攻了。
这一本迟到在本世纪末的《济宁运河文化》的横空出世,具有点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味道。社会各界奔走相告,竟相传阅,虽说不曾济宁纸贵,但却渐靡城内外文化各界。这便是文化之魅力,也是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因为书中几乎包揽了自济宁运河开通以来,中国人用在济宁这段运河上的智慧。书里面有治水科技的部分,有文化部分,民俗风情的部分,商贸金融部分……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化大餐,人们拥有它,才不会数典而忘祖,才更会爱家乡,才会更爱祖国。
使鄙人内心窃喜的另一件事,亦是发生在本世纪之末。展读2000年11月20日《济宁日报》,专版大标题《继往开来,贯通南北——“九五”期间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项目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济宁段)胜利竣工》这里只撷取第一段:
“11月22日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九五”期间我国内河航运投资最大的项目——济宁至台儿庄段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在这一天宣告胜利竣工。至此,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将打破航道瓶颈,冲走两年沉淤,继往开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将鲁、苏、浙京杭运河在同一等级上南北融为一体。古老的运河从此将以崭新的英姿,在中华大地上续写新的华章。这一历时四年,耗资14.96亿元的浩大工程,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竖起又一座改天换地的巍峨丰碑。”
当时我阅读完全文之后,真是热血奔流如生羽翼,漫卷诗书喜欲狂,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治理运河,多管齐下,现实的运河!文化的运河,不谋而合地向前奔流,同时在本世纪之交宣告她的新生,美哉壮哉,其业其绩,可歌可泣。俟河水水可清兮,指日可待。如果此刻中央电视台再来拍运河,可要当惊世界殊了。几日前又读济宁日报一则消息,说济宁市区又有四条河流变清。那是济宁人民的福相啊!
省人大副主任,省人文自然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名誉会长苗枫林同志曾赞誉搞运河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同志们:你们做了两件好的事情,一是组织编撰了《济宁运河文化》,二是对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做了很多事情。
济宁市委书记贾万志在《济宁运河文化》的序中充分肯定道:“近年来,济宁运河文化研究活动悄然兴起,市政府的同志为研究整理运河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济宁运河文化》一书的出版,就是他们努力的成果。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济宁区段的运河文化,探讨其形成的轨迹和底蕴,总结运河兴衰密切相关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弘扬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振兴济宁提供了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政资料,为即将启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供了历史借鉴,也为人们了解运河,热爱家乡提供了生动的乡土教材。”他同时也希望济宁的文史工作者为建设文化大市做出新的贡献。济宁运河文化,一部有着源头活水的文化,随着运河文化精神力量的导引,我们渐会步入物质文化的广阔世界。想见不久的将来,济宁会更加城靓水清,汇四方客,迎八面风。到那时,你伫立在运河纪念塔下,聆远古之风;踱步在运河博物馆内,古船风流;散步在运河公园、运河广场,绿叶碧草、鸟语花香,神与物游、怡然养性,那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前景。
京杭大运河,一条物质的河,一条文化的河,一条精魂铸在人们心头上的河。你是历史的长河,你是生命的长河,你是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灵魂之歌。济宁运河啊,地当“南北之冲”,你的脉搏连山山水水一起在中华大地上搏荡。(作于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