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姓发源地:山东济宁
冉姓总体概述:
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寻根溯源:
冉姓来源有六:
1、 出自高阳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帝喾之后,帝喾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 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地址不祥),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或说聃去耳为冉。
3、 出自楚国叔山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祖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祖字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4、按史冉本凤姓,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为高辛氏火政,是谓祝融以罪诛其弟,吴回复为火政。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曰樊,曰惠连,曰钱,曰来言,曰安季,曰季连。六人皆有后,各分为数姓。安季为曹姓,曹挟于邾(今济宁邹城),为邾附庸,其支食邑于冉,遂为冉氏。鲁穆公改邾为邹,遂为鲁之邹人。故山东渭河实发迹之所,陕西京兆乃住止之区,而黄之麻城孝感又其官寄迁寓之地耳。
5、据汉陆贾《冉氏源流考》载:“冉子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始定居“菏泽之阳”。
6、出自他族。汉时西夷冉族,居于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一带,其族人以族名为姓;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有此姓。
得姓始祖:
冉季载。名载,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同母弟,最少。武王克商灭纣后,大封诸侯,将其少弟封于冉。因季载有善行,成王时被举为司空,主管军事,成为周王室的重臣,他辅佐成王,广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领导。他的后代,以其封国为氏,称冉姓,并尊冉季载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古冉国所在地有众多版本,有说在今湖北荆口,有说在今湖北荆门,也有河南平舆、河南开封、四川茂县之说。虽众说纷纭,但我们通过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后的当时史料判断,整个冉姓家族却主要是活动于现在的山东境内。在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并称圣门五贤。他们是:冉求、冉孺、冉雍、冉耕、冉季,个个出类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们五人统统都是鲁国人,是故后世冉姓郡望有东鲁之说。历秦汉以降,冉姓人逐渐由山东播迁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大地,并有一支山东冉氏家族播迁到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后昌盛为当地大族,古代此地属武陵郡,故后世冉姓有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河北临漳的冉姓也呈现出族大人众的兴旺局面,昌盛为冉姓魏郡郡望。其中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魏国的冉闵便是此一郡望之杰出代表。另据《华阳国志校注》所载,夔州、开州西南夷首领多冉姓。唐宋之际,还有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冉实、冉祖雍父子以及巴东(今重庆奉节)人冉安昌见诸史册。唐末五代时,有重庆之冉姓播迁贵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迁于今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以后的湖广填四川,有湖北、湖南之地的冉姓迁于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北、河南、山东之冉姓闯关东进入东北。 如今,冉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两地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贵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郡望堂号:
冉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东鲁郡,泛指今山东济南、泰安、济宁等地;
2、武陵郡,汉代置郡,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3、魏郡,汉代置郡,治所在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武安以南,涉县以东,山东冠县以西,河南滑县以北地区。
堂号:“南面”、“武陵”、“迎圣”等。
宗族特征:
1、冉姓分出了沈姓,沈姓又分出叶姓。
2、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两代冉姓进士共计十四名,其中四川、重庆两地有六名,河北三名,贵州两名,河南三人均为中牟人,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今冉姓分布之特征。
冉氏名人:
冉求: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术,列政事科,曾为季氏宰。
冉季:字子产,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
冉耕:字伯牛,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称,后得恶疾而亡。
冉雍: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出身贫寒,有德行。孔子以为可任诸侯治民之官,后曾为季氏宰。冉孺:一作冉儒,字子鲁,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敏于学。勤于问。
冉瞻:魏郡内黄(今属河南)人,十六国时后赵大臣,石虎养子。有勇力,骁猛善战,以功累迁为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冉闵:冉瞻子,十六国时冉魏建立者。幼果锐,善谋策,勇力绝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龙死,他利用石氏内乱,夺取后赵政权,建立魏国,史称冉魏。三年后,为前燕所败,被俘而死。
冉安昌:巴东(今重庆奉节)人,唐代大臣。隋末据巴东,高祖初归唐,为招尉使,官至潭州都督。
冉实: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唐代官吏。弱冠登进士第,累迁并府参军。中八科举,授绵州司户,转扬府仓曹。又举四科,除益州导江令。所任有能名,官至河州刺史。其子冉祖雍亦出身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因倡饮省中,被赐死。
冉琎、冉璞: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宋代名士。兄弟二人同俱文武才,辟召不起。余 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兄弟俩遂去进见,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冉通: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区)人,明代官吏。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三名进士,官兵科都给事中。面折廷诤,颇有直声。好学问,读书不辍。
冉觐祖:河南中牟人,清代学者。康熙二年乡试第一,康熙三十年三甲第十三名进士,授检讨。有《四书五经详说》、《阳明疑案》、《正蒙补训》等。
冉文俦:四川通江人,清代白莲教徒。嘉庆元年起事,聚众数万,为通江蓝号元帅,转战川东、北。三年后,在一次突围中阵亡。其侄冉天元继为元帅,继续反清,部众盛时达十万以上,攻杀清军猛将朱射斗,与诸部首领大会南充,威震一时,后在江油被德楞泰所擒,遇害于成都。
冉氏家族简介:
如果上溯冉氏起源,据说源自周文王十子,从姬姓,传十七代,封为曹叔(负责治理今山东菏泽地区的行政长官,有待考证),封地在冉,自此取冉为姓。
春秋末年,冉氏父子兄弟十多人师从孔子,最著名的五人,他们分别是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冉孺(字子孺、冉求之长子)、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笔者二世祖),另外还有冉孟(一说冉猛、冉雍长子)、冉烈等,他们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自此,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结缘。在过去,人们根据儒家典籍和有关历史记载,将儒家学派的先人这样描述:最高层次:孔子;第二层次:四圣,颜曾思孟(其中,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第三层次:十二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贡、冉子有、季路、子游、子夏、曾参、子张,十二哲包括四圣中二圣,其实是孔子学生中最出色的,他们是儒家诸多典籍编写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过去文庙中列孔子左右。第三层次:二十四贤,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儒家弟子,对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分别被后世统治者追封过先贤某子的,比如子孺和子产被封为先贤冉子。这些人多被后世统治者追封为侯,比如,子孺被唐代追封为临沂侯,明代追封为公爵。他们位列十二哲之后,居文庙东西庑。第五层次:有名者七十二人,其实近百人,分别在典籍中或历史资料中提到名字的,其中包括四配和十二哲,冉氏家族中有冉耕、冉雍、冉求、冉猛、冉烈等五人。所以,冉氏家族的祖庙中多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姓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姓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因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的源缘,冉姓各堂长门多次随孔孟曾颜几大家族被统治册封,到清代为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至今河南夏邑一支还保留有皇帝封赠的杏黄旗一面,出视该旗可以免征皇粮和不拉兵车、不出徭役,据说在解放前还可用,强梁好汉见了旗子也不敢下手,民国初期,一带土匪横行,到现在流传着其他姓氏“借旗”之说。
冉氏后人在全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四川最多,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四川冉姓为巴南八大姓之一,人口众多;二门冉仲弓之后多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三门冉子有后裔多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方最多;不过,由于太多原因,冉姓各堂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很多,也有很多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堂号和世系,最近一个多世纪,海外冉姓后裔也不少。
冉姓子孙为了保持姓氏的纯正,冉姓所用任何杂役仆人一律不象其他姓氏一样随冉姓,所以,冉姓不象其他姓氏一样有太多的杂支。在历史上,冉姓曾遭两次重创,其一,由于冉姓后裔多为儒生,曾遭到秦始皇的大肆迫害;其二,冉闵所帅部队多为家乡子弟兵,而且在那个时代姓氏的号召力相当重要,冉姓子弟参军太多,失败后自然遭到杀戮过多。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冉氏后裔总人数不是太多,近一百万人。
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
同为败落贵族后裔,同是鲁国人,为冉氏父子跟孔子历史性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冉伯牛和冉仲弓应该跟孔子年龄几乎同龄,学术上的差别让他们走进孔子学生的行列,两人性情敦厚谦逊,虚心好学,修为高,所以,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们两人比较被看重,所以在十二哲排位也很可前,众多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孔子很少把他们当学生看,对他们的一些学术见解很尊重。冉子有稍小一些,在众多弟子中间学术造诣很高,这是历史记载中认定了的,而且,孔子让他主持政事科(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足见孔子对他的器重。子孺和子产作为三兄弟的后辈,自然比孔子小许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品行,他们也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交往事例如下:
典籍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斯人而有斯疾耶?斯人而有斯疾也!(看重)
典籍载:子曰:雍者,简也。(褒扬)冉姓二门称为“敬简堂”。
典籍载: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冉子有主政事科,政事问答子有最佳。(曲阜孔子精华苑有载)
典籍载:颜子可以举一反十,子孺可以举一反三,樊迟只能举三反一,由于子孺天资聪慧,又爱好睡觉,就出现了一个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孺子不可教也。
曲阜孔庙孔子一生活动简介石碑载:子产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博学多闻,品德高尚,威信相当高,人们很尊重他,虽然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很尊重他,由于他三十多岁就死了,孔子很悲伤,亲自撰文和主持仪式祭奠他,并且伤心和痛苦很长时间。
论语和其他典籍中,冉氏父子五人的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之一。
冉氏先人的妻子姓氏中,曾、颜、孟、孔出现频率相当高。
在清朝乾隆皇帝赐予孔姓三十辈辈分之后,曾、颜、孟、冉也先后被同样赐予相同的辈分(希言公彦承,宏文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纯佑,钦绍念显扬),只是同样的辈分这几姓要低于孔姓的辈分,几家被同样赏赐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
各地文庙的塑像中的十二哲塑像中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笔者正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和二十四贤塑像中子孺、子产的存在。
冉姓祖庙上的对联大多为: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冉氏历代世系图
冉季(名载 周文王第十子)—子真 子元 子托 子敏 子毓 字猛 字辉 子煌—敏公子—冉耕 崇圣—灵通(崇圣公子)岐文 相国 圣启 冉横—冉文 仲达季友 祖祖 同吴—大周 建文 明字 德量 公选—子仲 子超 世恩 冉统 子禄选公子—冉弘 冉寥 冉瞻—冉智 冉胤 冉裕 —冉定—道周(定公子)道传—冉珍 冉黎 安昌 仁才 (唐代附马)—冉宝—显邦 显宗 显朝–(十五世传至)–守忠—文杰 文献 文炳 文质 文雍 文宣—世荣 世昌 世华—胜宗 胜祖—维义 维德 —恩通—贵迁—万友—载朝(乾隆年间迁居至湖北利川)—如龙—应良—兴祖—佐—廷—璋 瑾 璧—加烈 加进—敬喜—治表—必发 端发 久发—巨欲 巨保 巨春—维章 冉明 冉强 冉豪 丞宇 相宇 坤宇—君义 君兴 君受 君仁 君美—子珏 子信 子兴 子顺 子献 子能 子奇 子忠 子君 子拽—江海 湖海 汇海 澄海 灏海 潮海 世标 世昌—懋华 懋嘉 懋德 懋伟 懋伯 懋鹭 懋允 懋后—万亿 万介 万卷 万旺 万高 万珍 万铭。
《冉子世系谱序》
孔子至圣师表万世,历代帝王咸崇祀,典官其子孙,其族姓繁衍,谱牒分明亦已久矣!及门弟子,各分道德之续,垂不朽于世,子孙亦皆传世久远,与孔氏同休焉。山左冉氏其一也,冉氏系出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生三子,长冉耕,次冉雍,次冉求,盖同父异母兄弟也,而兖州州县县志又称“一族三贤”,与冉谱所载微异不合,大约事隔千年,鲁鱼亥豕舛讹不一,或有谱祥而志略亦未可知。余友金仁山曰:圣贤之功德垂万世而不朽,圣贤之子孙历万代而象贤。故居今志古当力为表章,至于传闻异词者,姑阙疑焉可也。
予辞官退居蓟门,适冉雍五十五代孙冉轩携冉求五十五代孙冉太冲携族谱求予订正,兼请序焉。按旧谱冉耕冉雍冉求三贤同居冉山后,名冉固,庙墓俱在,在三冉合为一谱志,本源也,五世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难以遍记,遂合族公议,各本其祖,别为一谱,有事则各执谱以相符焉,冉雍别在二派。
冉氏宗谱排行辈分
守文世胜维贵思万载如应兴佐廷君子世海茂万兴朝文武正大光明 {续派} 永裕广征瑞崇隆启孟昌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
以上派行用毕后再依四川酉阳石柱各处续订字派增加之。
北方字辈排行
希言公彦承,宏文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
令德惟纯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赐世续昌。
南方老派
守文世胜惟思贵,万载如应兴附山。
秀政文辅寅凝应,天奇之后各相连。
南方新派
永裕广祯瑞,崇隆启懋光。
(注:也有的排作“文武正大瑞,崇兴启锡光”)
毅胤晋恒泰,开元衍庆长。
朝廷顺有志,国家英勤堂。
(注:“家”也有排作“位”)
祖德流芳远,文武世代扬
清嘉庆末年由鄂入川的冉氏字辈
中玉广祯瑞,崇宏以茂光。
盛进银成太,开元左运良。
祖德回召远,克少代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