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是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当地的多数居民人所共知,但同这座古城有直接联系的几条古道却是很少有人考究。
据史志记载:济宁早在夏商时代就称为有仍(仍同任)国,两周(东周、西周)时期,任、邿两国并存。从那时起,两国的交通就跟周天子的东都成周(今洛阳市)和东方的几个诸侯小国连结在一起了。
相传,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期,周公姬旦(武王之四弟)辅佐周武王姬发灭纣平定天下后,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巩固新兴的统治阶级政权,于周成王(武王之子)三年率大军东征。自成周出发,先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消除了内患,稳定了局势。继之东进,灭掉淮夷、徐夷(今江苏泗洪地区)。转师北上,经彭城(今徐州)、薛国(今薛城)、滕国(今滕州市),过邿国(今邹城市),直捣奄国(今曲阜市)。平定东方五国,打通了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
周公灭奄建鲁后,封其子伯禽为鲁侯。周王朝不但在东方有了巩固的前哨阵地,而且以鲁为中心,效仿周都,开辟了八条交通路线,其中三条干道通过任、邾(今济宁)境内。
一是由鲁城向西南行向的一条大干道。即自鲁城(今曲阜)走负瑕(今兖州),经任国(今仲浅村),过棠(今鱼台县武台乡)、费(鱼台县鱼城西),穿茅(金乡县西北)、郜(今成武),去曹(今曹县)、宋(今商丘),直达成周。
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任城、亢父(今喻屯镇城南张村)分属薛郡、砀郡,两县东西相邻,道路贯通。尤其是亢父县是一处著名的军事要塞,交通尤属重要。《战国策》载苏秦的话说:“秦之攻齐也倍韩魏之地,过魏阳晋之道,经亢父之险,车不得双轨,骑不得比行。”据《嘉祥县志·概论》说:“古人称亢父之险,今天无知此山所在者,余谓县境九十九山,皆亢父山也。古巨野泽纵横四五百里在其北,菏水、孟诸、丰泡在其南,不能不取道于此。”显然可见,这条西南行向的通衢,在秦时已有所改变,不得不由任城西向亢父,过都邑(今定陶),再去曹、宋,到达洛阳。
秦始皇灭六国定天下后,以秦京都咸阳为中心,征黎庶,修驰道,便于巩固疆土。驰道宽五十步(五尺为一步),用铁椎筑土坚实,种植松树以标明中间为皇帝专道,路宽三十步,两侧为民行路。赢政两次东巡,一上峄山,一上泰山,祭天刻石,都由此路通过。东汉孝章帝于元和二年(公元85年)巡东郡,幸白衣尚书郑均舍,当时也由此路来任城。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泰山回辇经任城,曾在任立碑作记,碑隶书额题“任城县桥头记”六个大字。碑文云:“翠华之往,北巡济河,王驮之旋,南指陈宋行宫之路,次夫任城……”此碑文既说明了唐玄宗曾在任城驻跸小憩,又指明了回京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这条古道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过不小作用。
二是自鲁城向西行的一条古道。即经负瑕至鲁邑阙地(今汶上县南旺,这是鲁先公坟墓所在地),再经中都(今汶上西)、黎(今郓城西南)、顾(今鄄城),去卫国(今河南濮阳西淇县),也是鲁国与西方联系的必经之路。此路也恰恰要经过今济宁市任城区与汶上县、兖州接壤部,正属东汉时的樊县(今任城区李营街道东北)境内。后至金末、元初,济州治所数次移于巨野、任城,其大道西去曹(今荷泽)、郓,东去兖、鲁,在原道基础上的另一条东西通衢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是自鲁城经邾、滕去彭城南北行向的古道。这条古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池的变迁逐渐改动。如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神龟元年,任城由今仲家浅移至今济宁城小南门,勿庸置疑,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它的交通命脉也由东部向西开拓。即南从彭城,经丰、沛,过鱼台,穿亢父,走任城,绕汶阳(今汶上),至东平,这是南北行向的另一条大道,经交通部门的考察,由济宁至汶上的沿途两侧,至今仍留有烽火台和驿站的痕迹。南宋伟大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北解大都(今北京)时,就是于1279年4月由江南水路起程,到淮安转陆路,沿上述路线,在同年9月13日到达济州(今济宁),并于同日晚在馆舍写下一首激愤悲壮忧国忧民的《过济州》诗。翌日晨即沿北去之路直趋元京师大都。
济宁古道虽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的作用还是有一定记录价值的。现在,济宁的道路更是四通八达,今非昔比,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它把济宁人民的经济、文化传播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世界各地,对济宁的两个文明建设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限量,无法估计的。
(本资料由济宁市任城区政协文史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