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论语》可知尧帝传位于舜的记载,唐虞之际发生过战争也有记载,先于春秋有一千八百多年。伏羲先于尧舜约两千年,相传已做先天八卦。易经的前身文字,当然还要早于伏羲不知多少年。八卦与中国历法是紧密连系的,(见卜辞)文字的产生先于历法不知多少年。而中国历法的特殊性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符号,里边含有深奥的哲学内容而且以天文学为绝对的根据。文字早于中国的天文学不知还要多少年。因此,中国社会的文明史博大悠久。
西汉以前的古文有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天文、历法、科学技术、军事、医学、教育、文化艺术、等等,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当然也有一些糟粕是应该批判的,从而肃清文化领域一些错误的东西,使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当前,有些对西汉以前的古文翻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随之产生了许多争论。有些争论几年,甚至几十年无结果。最后还是各执一说了事。笔者认为:对于古代国学,弘扬其精华,鄙弃、批判其糟粕,要以学术研究领先。正确的翻译古文,才能正确的理解其中心思想,才可以做出恰当的评论。以《孔子论刑鼎》为例: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有文认为:孔子抨击鼎文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笔者认为:孔子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而论刑鼎。同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相反的结论呢?这不是一个政治理念的问题,不是各执一说的问题,也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说,这是对本文的翻译存在的差别,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能否达成共识呢?有人认为无法达成共识或没有必要达成共识,自己有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这也不利于挖掘、研究、弘扬古代文化。做为学者,我们有责任、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
西汉以后的古文是比较通俗易读懂得,怎么才能正确的翻译西汉以前的古文呢?笔者归纳了以下方面供古文爱好者参考,并能诚心接受批评指正。
一.字义的确定是翻译古文的关键
研读古文的人都知道字义由古至今出现了变化,因此出现了一字多义。但原始的字义是不会一字多义的。可以说一字多义不是字,一字多义的文章也不是文章。文章的作用是表达及传承,一字之差可否定全文。一字多义的文章怎么表达于他人?怎么传承于后人?创造文字的古人是不会这么愚蠢的。所以我们在研读古文的时候必须抱有一个信念:在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作、同一历史时期“一字多义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个历史时期是有限度的。如果古字真是一字多义,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或相反的中心思想,这篇文章是无意义的,弘扬与批判也都是无意义的。在《论语新译及解读》中,笔者对西汉以前的部分字义做了考证,基本上不存在一字多义的问题。
例:《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节选
原文:“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注释:
而:曰然。
馁:《玉篇》饿也。《广韵》饿:不饱也。
《玉篇》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产生于南朝梁大同九年(543)由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著。
《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
由此,“馁”字被定义为:“饥饿”。
《论语》(10·8)对孔子的介绍,其中有“鱼馁而肉败不食”
“馁”被理解为“饥饿”,“鱼馁而肉败不食” 怎么理解呢?述者表达的是什么?我们来分析这句话:
一.宁可挨饿也不吃臭鱼。
这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呢?
(1)什么吃的也没有了,只有臭鱼,不吃你就饿着。
(2)臭鱼先做熟了,馍还没下锅呢。再等个二十分钟,能挺得住。
二.饿死的臭鱼不吃。
(1)臭鱼不吃 。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他一定爱吃鲜鱼,活鱼。人之常情。
(2).饿死的臭鱼不吃。似乎并非不吃臭鱼,如果是其他原因死的,臭了也可以吃。
(3)臭鱼是可以闻出来的,怎么知道是饿死的呢?除非是自己家的鱼池、鱼缸里养的,好长时间没喂了。
这就难怪秦始皇“焚书”了吧!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或西汉前期,产生的时间稍后于《论语》,也可以说先于《论语》,因为《论语》在西汉曾受到张禹的整理。可以说《尔雅》是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重要的首选著作。按《尔雅 释器》“馁”是专用盛熟鱼的器物。显然本文“馁”字理解为“饥饿”,是错误的。
“馁”被理解为“容器” “鱼馁而肉败”自然理解为:“容器里边的鱼变质了”。因此,“三老冻馁”。不可理解为“三老受冻挨饿”
译文:
(民三其力)人民三分于劳动果实,(二入于公)三分之二被收缴于朝廷,(而衣食其一)而人民用于穿衣吃饭的只有三分之一。(公聚朽蠹)朝廷的聚敛腐烂生蛆,(而三老冻馁)却有三老的“冷冻”及“馁存”。
在古代受运输条件及存储条件的限制,国王也很难吃到新鲜的海鱼,只好由冬季“冷冻”,或在暖季由“三老”把鱼熟制,盛入“馁”中密封,然后妥善保存及运输。“三老”不是贵族,可理解为老渔人、老梓人、老厨人、老从事密封工艺的人等等…。普通的民是不会称为“三老”的。
“冻馁”应理解为“冷冻”及“馁存”。
“馁”字由《玉篇》饿也。《广韵》饿:不饱也。说明“馁”字在宋朝以前就被错译了。尽管朱熹身为进士,后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因没有考察古文字义的变化而错解了《论语》中的“馁”字。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禄:[844] 收获,效益。见《论语新译及解读·常用字词解释》。
译:
(子曰)孔子说:(君子谋道)“君子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之道,(不谋食)不谋求食物。(耕也馁在其中矣)生产粮食也能吃到鱼,(学也禄在其中矣)学知识,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君子忧道)君子所考虑的是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不忧贫)不忧虑贫困”。
“馁”字被理解为“鱼罐头”, 孔子便是主张发展专业化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工商业,发展外交、外贸,通过交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在庄稼地里养鱼。发展社会文化教育,推动经济建设。
“馁”字被理解为“饥饿”, 孔子便是置人民饥饿于不顾的伪君子。中心思想就完全变了,从而使孔子又受到无端的批判。(见《论语新译及解读·序言》)
这是一字之差否定全文中心思想的典型例子。
既然一字多义已经出现了,怎么来翻译古文呢?笔者认为,翻译古文时要对所有的字都要去理解与古文近期的字义,字义的变化必然是随时代而变化的。
《尔雅》之后出现许多解字的著作,有些字义已五花八门。怎么才能确定其只有一个定义而且是西汉以前的字义呢?我们找不到周朝的字典,就只能有一种方法:归纳法。
归纳法本身是有缺欠的,因为我们很难做到完全归纳或做不到完全归纳。归纳法是以特殊事例的代表性为基础的,因为有些事例已存在你还不知道,有些事例正在发生你也不知道,有些事例必然发生而还没有发生你就更不知道了。尽管归纳法有缺欠,却是人们由事物的特殊性认识其一般性而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方法由已知去认识未知,做到有方向的摸索、有方向的进展。
对于古代字义的归纳,我们可列举一些例文、例句,首先分析这个字在不同的例文、例句中的“意义”。然后综合其“意义”而得到“定义”。由于这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要避免“以偏概全”。尽量的靠拢于完全归纳。而不至于出现严重的错误。其避免的方法是:
一.首选时期相近的例文、例句。使其首先具备“代表权”。就比如《玉篇》年龄太小还不具备“选举权”、被“选举权”。 由时期相近的例文、例句还可缩小举例范围。
二.选择关于本字“意义”最明显的例文、例句,使它具有不可排除性,使其具有“一票否决权” 从而减少了举例,并能起到局限定义域的作用。
三.综合其不同的例文、例句中的意义,确定其定义要注重概括性。使其定义域扩大或缩小。
四.定义确定之后,商榷其在不同的句子中的适应性。
1.字义链接是否通顺。
2.有无文理错位、语无伦次。
3.有无内容怪异、不通常理等等。
下面介绍几个重要字的原始字义:
亡:[88]
《诗邶风》“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尔雅释诂》曷,止也。(解:止于其中。伙同之意。)《前汉韩信传》“萧何闻信亡自追之”。 《周礼村官大宗伯》“以葬礼哀死亡”。
笔者实在不想解读这几句话。
朱熹把“亡”理解为“死”,不是没有道理。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解:还有许多事等他去做,大家想办法别让他死啊!)
“萧何闻信亡自追之”。
( 解:萧何听说韩信死了,自己也不想活了。朋友一场,不能同生,但愿同死吧!)
“以葬礼哀死亡”。
( 解:朋友们死了,在葬礼上哀悼吧!)
“亡”就是“死”。多么通顺,多么符合常理。这是归纳推理吗?也可以说是。
由《家语》“楚人亡弓,楚人得之。”由“韩信非死” 可否定前者。“‘亡’就是‘死’”,必须排除。可确定为“失去”、“离开”。如果在句子中表达的是“死”意,也可理解为“离世”、“逝世”。 把“亡”仅仅理解为“死”就是“以偏概全”。
“死”“亡”可组词,故“死”不同“亡”。亡:本文“失踪”。
综合以上意义可得到定义,亡:“离失之辞”。我们把“离失之辞”回用于以上例句如果都适用,便可初步确定这个定义。对于《论语》来说,我们把其中的“亡”字都理解为“离失之辞”。都适用,就是在靠拢于完全归纳。
其余仿此。
已:[326]《书尧典》“试可乃已”。
(解:经试验、尝试,适合之后才能“已”。)
《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解:远古的君王对于天下之事,不为政于四方,天然之德而“已”于发展。)
《前汉梅福传》“亦无及已”。亦:傍及。(解:努力、配合无助于“已”。)
《孟子》仲尼不为已甚者。(解:孔子不做“已”过分的部分)
《易损卦》已事遄往(解:“已”从事于初行)。
由以上归纳可综合古文字义,已:执业之辞。并非“停止”、“结束”、“完了”、“罢了”。
矣:[823]
《说文》“语已辞也”。 (解:已,执业)。
《徐曰》“矣者,直疾今试。言矣,则出气直而疾,会意”。
注释:直:古文,伸展之意。疾:紧急。出气:表达,表示。
译文:
(矣者)矣的意思:(直疾今试)急于进展当前的尝试,(言矣)言论加上矣字,(则出气)则于表达、表示(直而疾)进展于紧急(会意)之意。
《柳宗元曰》决辞也。(解:决定之辞的施行。)
综合古文应用:进展之辞。
夫:[248]《礼郊特牲》“夫也者。以知帅人也”。《礼曲礼》“天子有后有夫人(服务之人)”。《礼王制大夫注》“大夫者,扶进人者也”。《礼檀弓》“曾子指子游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周礼地官》“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综合其字义:工做之辞。
也:[84]西汉以前的文本中没有“也”字的解释,东汉以后的解法不一,《集韵》、《正韵》认为是语已辞。在《论语朱熹评》中见于程子的解释:“也,一作乎”。
综合古文字义:其中之辞。指一起做事、归属为一个类型等等。西汉以前的文本中不要理解为语气助词。
今人对“也”字的应用仍是如此。
例:“你们上街吗?”“是的”。“等一会,我‘也’去”。
女:[254]《尔雅.释虫》“螟蛉名戎女。蚬名缢女”。 戎,兵也。《书尧典》“女于时”。《博雅。》“女:如也。”
戎女:于物体内部开拓、生活、行动。
缢女:作茧自缚。
女于时:时入时出。
综合以上归纳,女:内处之辞。从事于朝廷、官府、庭院、工作室、介入一种事物均称“女”。与如字的定义有所交互。
女通你,是字义的早期错译,西汉以前的文章,“女”均不可理解为“你”。
如:[255] 《易离卦》“突如其来如”。本文为:至,从,到之义。
《刘伶酒德颂》魏朝(240-249)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本文为:居住,所处之义。综合两者对“如”字的应用:从处之辞。
可:[172] 《礼内则》“择于诸母与可者”。《礼中庸》“体物而不可遗《注》体犹生也,可犹所也”。 可:适位之辞。西汉以前的文本中不得理解为“可以”。
#p#副标题#e#为:[689] 《尔雅 释言》“作,造”。 力行之辞。动词。
乎:[82]古文中对“乎”的解释无规范,归纳古文对“乎”字的用法。乎:意向之辞。(供参考)
之:[82] 《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 连属之辞也就是“关系辞”。
解:所谓“关系”必有两个方面。关系的类别、方式及性质很多,文中必有表述,“之”只表示关系。关系的两个方面有的直接表述,有的表述一方省略一方。所省略的一方,文中已有表述。当省略的一方未做表述时,就泛指事物了。
例1〈论语〉民之于仁也:民是一个方面,仁是一个方面。
[民(也之)仁]——–也:其中之辞。属于关系的类别、方式或性质。
例2〈黔之驴〉虎见之:
[虎(见之)w]——— w文中已有表述:驴,故省略。见:属于关系的类别、方式和性质。
例3〈论语〉知及之:
[知(及之)w]———w文中没有表述,就指所有事物。及:属于关系的类别、方式或性质。
今人把“之”解释为:适也,于也,出也,的,至,往彼曰之,代词等等,均由词句的意译而来,并非“之”字本意。一字多义而不近义,理解古文时便会出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甚至相反的文义,从而出现不同的中心思想。在西汉以前的古文中,凡是带有“之”字的句子,都要归纳成以上形式来理解其内容,然后通过意译表现句子原意,“之”字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字义了。
相关字义见《论语新译及解读·常用字词解释》。
以上几个字是翻译西汉以前的古文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古文对这些字的用法。
一个句子的内容是通过字义链接来表达并由述者精练而成而做到辞能达意。如果认为其中一字无意义就割断了字义的链接,出现句义的若干错误,必然导致中心思想的错误。
例(一)
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朱熹没有理解“亡”“矣”“夫”回避了对本文的解读。
亡:离失之辞。也:其中之辞。矣:进展之辞。夫:做工。均不得理解为语气助词,叹词。
译:
(子曰)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我比喻了历史上空缺的文献所在,(有马者借人乘之)就像一个人的马匹借给别人套在车上了,(今亡矣夫)今天还 给人家赶路拉车呢”。
可以说本文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存在什么助词、叹词。在西汉以前的文学中也不都存在于句尾。只是疏于对“矣”“夫”二字的理解,本文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
———————————————————————-
例(二)《论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
(子贡问君子)子贡问怎样做才可称为君子。(子曰)孔子说:(先行其言)“君子要领先实践自己的理论,(而后从之)而且后边有人拥护、效仿、学习。”
解读:
(1)君子要求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
(2)君子要有先进意识、敏惠的思维,起到先导作用。
(3)君子要不计利益,不辞劳苦,以身作则。
(4)君子不是孤立的而是人们的榜样,能得到人们的称赞,效仿,拥护。
朱熹理解为:“君子行之于未言之前,言之于即行之后”。错于“从”“之”二字的理解。“从”字是什么意思呢?“从之”与“言之”挨得上吗?没有人“后从”怎能说明人民拥护你?怎能说明你是君子?
本文‘之’字的关系方面:后人,君子。“从”是关系的类别、方式及性质。
[后人(从之)君子]
“后从”为什么一定是“人”而不是其它动物呢?那就要靠古文词句内容的前后照应来认定或靠读者的悟性了。
———————————————————————-
“乎”:(82)“乎”字在古文中多被理解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实则不然。《吴越春秋》于乎今经史于戏。《诗大雅》于乎小子。
综合古文字义:意向之辞。表示目的、想法、意思、意识、等等。“与‘呼’通”是根据词句意译而来,不得混淆。“呼”:弘扬。
例(三)《论语》【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本文“二三子”是二三等级文官)尔:集近之辞。由本文对“乎”字的用法,“乎”并非语气助词。
译:
(子曰)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你们是想依靠我的所为来隐匿自己吗?(吾无隐乎尔)我没有隐护的想法于你们。(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我没有行动不与你们在一起,(是丘也)是我的参与。
例(四)
《论语》【9.6】……..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乎:意向之辞。哉:认定,决定。也:其中之辞。
译:
……(子闻之曰)孔子听到后说:(太宰知我乎)“太宰知道我的知识意向吗?(吾少也贱)我小时候生活在卑贱的人们中间,(故多能鄙事)因此学会了这些平庸的东西。(君子多乎哉)君子多事于先进意识,(不多也)不什么事都去做。”
本文如果认为“乎,”“哉”,“也”无意义,就漏掉了孔子真正表达的东西。
解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多事于先进意识的倡导,不是什么事都去参与。
孔子谦虚,也不承认人天生有才能。
———————————————————————-
例(六)
也:其中之辞。在古文中并非语气助词,定义表示参与、加入、共同、类同、一起等等,与“如”字的定义域有所交互,但字义不得改变。
例(五)
《论语》【6.11】
注释:一:不变,一致,统一。也:其中之辞。
译:
(子曰)孔子说:“(贤哉)好啊!(回也)颜回与庶人们在一起!(一箪食)吃一样的饭,(一瓢饮)喝一样的水,(在陋巷)在简陋的巷子里,(人不堪其忧)别人都受不了而忧愁,(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参与而不改其中的乐趣。(贤哉)好啊 !(回也)颜回的社会活动”!
解:
“回也”,为什么理解为颜回与庶人在一起呢?由箪、瓢、陋巷可知颜回所参与的群体不是贵族,由“也其庶乎”可知颜回家有庶人。本文表现了颜回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侧面。
———————————————————————-
例(七)
注释:
也:其中之辞。
非:[1382]诽谤,反对。《前汉魏相传》使当世责人非我。《前汉食货志》不人言而腹非。《风俗通》非子伯益之后。
不说:疑问,否定之说。
所:处所。
译:
(子曰)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 每到反对我的人们中间,(于吾言)关于我的道理(无所不说)从不逗留在那里听取否定的说法。”
解:
本文表现了颜回坚持正义、坚持原则以及对老师的崇拜,同时也表现了社会上孔子思想的对立面。
—————————————————————————
例(八)
女:在古文中多被理解为你,西汉以前的古文并非如此。
【2.17】
注释:
女:内处之辞。从事于朝廷、官府、庭院、工作室、介入一种事物均称“女”。
为:[689] 《尔雅 释言》“作,造”。 动词。在西汉以前的文本中,尤其是《论
语》中不得理解为:“认为”,“就是”。
译:
(子曰)孔子说:(由)“仲由,(诲)解说、(女)介入一种事物(知之乎)要是你知道的,(知之为)知道如何去做(知之)才是知道了,(不知为)不知道如何去做(不知)还是不知道,(是)正确了,(知也)知识才能去应用。”
解读:
孔子说的是:对于一个事物要弄懂弄通了才能去说去做。
1.不要不懂装懂,似是而非,自以为是,班门弄斧。
2.不要夸夸其谈而不能应用于实践。
3.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不要误导别人,
—————————————————————————-
例(九)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 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女:(音汝)内处之辞。包括今意的“女人”。
有文化的人受聘于奴隶主贵族的邦家管理称“女子”。 “小人”,本文指奴隶主贵族中的心胸狭隘之人。“女人”在《论语》中称“妇”。 《论语新译及解读》对本文错译。
译:
(子曰:“)孔子说:“(唯女子)一心于邦家管理的有文化人,(与小人为难养也)对于小人的事务难侍奉,(近之则不孙)与他近了就高傲,(远之则怨)疏远了他就怨恨。”
二.古字的定义域
什么称做定义域呢?
由于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范围,仅用一个字义来解释另一个字义是不可行的。
以“如”字为例:
从处之辞。动词。
从处方式很多:随从、从事、至、到、归、居、存、等等。去厕所大小便也被古人称为“如侧”。 “犹”“象”“似”有归类之义,与“如”字的定义有所交互,但不得混淆。在西汉以前的文本中,“如” 不得理解为“犹”“象”“似”。
一个字的取义范围称为定义域。
我们把“从处之辞”称为“如”字的“定义域”,把随从、从事、至、到、归、居、存、等等……,称为“如”字在不同词汇、句子中的“意义”。
“定义”有其概括性,“意义” 有其具体性。这是“义”与“意”的区别。我们把古字用今文表达其“定义”,又用今文表达其在不同的古文词汇、句子中的“意义”就达到了翻译古文的目的。
下面来看“如”字定义域的应用。
——————————————————————–
例(1)《论语·执圭》
(执圭)孔子代表国家出使他国,(鞠躬如也)勤恳认真的投入工作,(如不胜)努力于未能达成协议的条款。(上如揖)对高于自己官职的大夫谦虚恭敬,(下如授)对低于自己官职的人员于理讲授。(勃如战色)以刚毅的气质面对着挑战的颜色,(足蹜蹜如有循)脚掌点动着而还带有节奏。(享礼)献礼时,(有容色)从容庄重。(私觌)与对方人员私人交往时,(愉愉如也)和悦相处。
短短一篇文章用了7个“如”字,意义各有不同是因为受到了句子中其它字义的限制而确定的,但不得失去“从处”之义。
不难看出,当“如”字理解为从处之辞,本文表述了孔子是一个处处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官。
当“如”字被朱熹理解为“犹”“象”“似”时,孔子就是一条卑躬屈膝的狗了。这是一字之差否定全文的典型例子。
—————————————————————————-
例(2)
《论语》【6.20】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乐:喜欢。
如:从处之辞。
好:[255]《诗唐风》中心好之。《诗郑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周礼冬官考工记》“璧羡尺好,三寸以为度”。综合其字义:倾心相印。本文指钻研。不要把“好”理解为“爱好”,这是本文“乐”与“好”的区别。
译:
(子曰)孔子说:(知之者)“认识与理解一个事物的人,(不如好之者)不是只能倾心相印的人;(好之者)倾心相印的人,(不如乐之者)不是只能以此为乐的人。
解:知之者:由“知”与“者”可知是人与事物的关系
知之者: [人(知之)事物]
如好之者:[人(如好之)事物]
如乐之者:[人(如乐之)事物]
[1] 如乐之者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只凭兴趣、乐趣是不可取的。乐趣只是一种动力,乐趣过后便会厌烦、劳累,乐趣自然消失而抛弃努力。长此以往则停滞不前,不能深刻认识其实质,不能得出其规律性,并容易出现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的毛病。抱如此态度去学习去实践,不会得到好的成绩、得到较快进步,更不会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2] 如好之者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能够孜孜不倦,苦心钻研是可取的,可以达到一定层次的全方位熟悉了解从而接近更深层次,经过“愤启”“悱发”,有望成为知之者。但是应该注意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经验,避免偏狭、弯路、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固执己见、固执一说,以及不必要的死记硬背。
#p#副标题#e#[3]知之者可能曾经是乐之者,也可能不是,但一定曾经是好之者。它须要突破厌倦、劳累一关,甚至须要克服不利因素,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苦的努力。还能做到学思结合、温厉结合、学则不固、多闻多见、举一反三、综合归纳等等,从而得到理性认识。
这是孔子经常告诫学子的求知之路,也是求知的必由之路。
两千五百年前,人类文明程度还很低下的年代能够出现如此教育理论,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孔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
这是一字之差否定全文的典型例子。
三.字的定义域对词汇、句子内容的确定
当一个字的定义域确定之后,我们还不知具体是表达什么,只能通过与其他字义的链接表示的组合意义来确定本字的具体字义。以“可”字为例:
可:适位之辞。表示合适、及格、相当、胜任、称职等等。
不:否定之辞。
不可:否定前者。有两种情况:(1)表示不合适、不及格、不相当、不胜任、不称职等等。(2)做一件事时机不成熟,还不能去做也称为“不可”或“不认可”。
不允许、不批准、拒绝、反对、阻拦、限制等等与“不可”是有明显差别的,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不得混淆。
以:凭靠、凭借、相依、依用等等。
可以:“适位于一种事务之后具备的依用条件”。与“可”字是有明显差别的,在西汉以前的古文中,“可”不得直接理解为“可以”。
例(1)
《论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可”字被理解为“可以”时,本文的译文是:
“民可以让他们按要求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显然,本文把民当作奴隶主的工具,因此又受到批判。但这并不是孔子说的。
孔子是这么说的:
使:(101)《六书统》从人,从事,令人治事也。《易兑卦》悦以使民。
译:
(子曰)孔子说:(民可)“民适合做的,(使由之)让他们按要求去做,(不可)不适合做的,(使知之)让他们去学一学。
—————————————————————————-
例(2)【2.8】《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注释:
色: 表情。
难:(1370)阻碍,无进展。《礼曲礼》临难勿苟免(回避)。《周礼地官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这两个字链接之后仍然按字的原“定义”去理解:
色难:表情于困难。表情可有多种,本文可归纳为两种。
1愁眉苦脸的表情。
2知难而进的表情。
五.句子内容对词汇意义的确定并相互印证
例1
《论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厉:《尔雅释诂》作也。
厉:操作。动词。
温:温字的本意是采取热过渡,热交换。温暖,不凉不热。表示一个人的态度:温和,温温恭人。古文有时做动词:“温故知新”引申为“思考”。由“厉”字可确定,“温”,思考之意。
译文:
(子温而厉)孔子勤于思考而且亲身实践,(威而不猛)有威严而不粗暴,(恭而安)恭敬于人而适度。
—————————————————————————-
例2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厉:操作。
译:
(子曰)孔子说:(色厉)“表面奉行上命(而内荏)而居有违心,(譬诸小人)形容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这种人就象穿墙的盗贼一样”。
荏:豆类。本义指包藏。为什么理解为违心呢?它是由“色厉”对仗于“内有包藏”而得出的。不是违心“包藏”它做什么?
—————————————————————————-
例3
【4.14】注释:
患:[388] 忧患, 操心。可:适位之辞。所:处所。
译:
(子曰)孔子说:(不患无位)“不存在忧患的地位是没有的,(患所以立)忧患之处得以树立自己;(不患莫己知)不忧患没有胜任的知识,(求为)有追求、有作为(可知也)只有到位才能知道如何去做。
解:孔子教导学生要敢于实践、要锻炼。
“不患”有两种解释:
(1)没有忧患、不产生忧患、不处于忧患。
(2)不害怕、不在乎忧患。
由“患所以立” 在本文我们只能采用前者。
六.文章内容对句子内容的确定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之道,不谋求食物。——。
为什么把本文的“道”译成“经济发展之道”呢?“道”的内容很多吗!怎么一定是“经济发展之道”呢?可以说是无根据的,站不住脚的。然而,它是由后文的中心思想确定的。
前文没有说明的问题由后文内容来表述,尽量减少文字的重复使用是西汉以前的古文特点之一。
例(1)乎:意向。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由本文我们还不知颜回与他的庶人在商讨什么,空的是什么。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由本文与前文联系起来才可知颜回与端木赐都在经商。
译:
(子曰)孔子说:(回也其庶乎)“颜回与他的庶人们商讨,(屡空)几次赔空。(赐不受命)端木赐不听主人的话,(而货殖焉)而货物都增殖,(亿则屡中)预料的行情经常如愿”。
由文中内容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其他方面:由“其庶”可知颜回家是贵族,并非贫困之家。只有贵族家庭才有庶人。颜回与庶人经营并能采纳庶人的意见,与庶人拉近了关系。由“不受命”可知端木赐为老板打工,善于经商。
—————————————————————————-
例(2)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朱熹对“道听而涂说”的解读是:“在路上听到的事,在途中就说出去。”
“道听而涂说”后来便被人们理解为“人云亦云”, 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又宣传给他人。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后文怎么理解呢?
朱熹认为:“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怎么知道是善言?善言为什么不能宣传?中心思想是什么?因此,朱熹对本文的解读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来重新翻译孔子这句话。
道:规律运动轨迹。相对于一件事“情”的正确方法均称“道”。有些已形成“规范”。
由此地去彼地要有道,大则航空、航海,小则乘车,步行。修路、挖洞、搭桥也是“道”。“道”包括路而不专指路。但是要注重规律性、规范性。
做事要有道,大则建筑工程,小则种菜、养花,也要注重规律性、规范性。规律性、规范性旨在省时、省力、省资金、达标、成功、顺利、安全达到目的。
孔子说:“谁能出入不经过门呢?为什么做事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呢”? 这是孔子对“道”的最简单的解释。出入经过门一定比跳窗,爬墙省力、顺利。
孔子养马的房子失火,孔子回来后问“伤人了吗”?不问马是否受损失。这是“仁道”,不要用人的性命去换马。如果孔子的寝房内失火,孔子也会尽力扑救,实在扑救不胜,也会跳窗而逃,(当然不是楼)这个窗是采光的“光道”,也可做一次“逃道”。但这不是对孔子的反驳。
本文的“道”指的是什么,要根据句子内容及其他字义的链接来确定其“意义”。
由“德之弃也”可知“弃也”必在“施与”之后。由“德之弃也”可知“道听而涂说”并非是“在路上听到的事,在途中就说出去。” “人云亦云,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只能说明一个人好说或智商差一些,与“德”实在联系不到一起。
道:本文指施政之道。政策或公正的程序,合理、正确、真实的决定。
听:[970]听证。闻审之辞。《左传成十一年》郑伯如晋听成。《礼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周礼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听”字在古文中不要只理解为耳的传感。
涂:【625】《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周礼夏官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堂涂十有二分。
以上可知,在周朝“涂”字与繁体“涂”字定义是不同的。
由《周礼地官遂人》可知,涂:专用于给水、排水,“洫上有涂”是为了防止护城洫干涸或水多到处漫延,在升至一定水位时又以涂排出。从而方便人们活动、行走。由《周礼夏官司险》可知在国内设沟,沟要有水,引入河水可能造成灾害,必有排水设施。不能引入河水的部分就要以涂引入雨水,目的是随时应付干旱、水灾等险情。由《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可知,在周朝,堂为公审或公开议事之处,南面无墙无门,为防止雨水进入,堂口要做十分之二的坡度。西汉以前的文本,涂,不要理解为路。
涂【235】(繁体)
《书禹贡》泥。《庄子让王篇》“夷齐曰:周以涂吾身,不如避之以洁吾行”。 指涂抹。
本文指歪曲、篡改、泼脏水之意。
译:
(子曰)孔子说:(道听)“合理而正确的审定(而涂说)而得到歪、曲篡改的说法,(德之)仁德的施与(弃也)却被抛弃了”。
解:
合理而正确的审定。本文指国家,官府的认定、决定。不理解、不平衡、不如己愿者是有的,难免提议见,发牢骚或表示反对。孔子认为:“道听”应是符合大多数人心愿的,歪曲、诽谤影响了实施。
—————————————————————————-
例(3)【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一:统一,一致。
年:本文指流年。(接续之年)
惧:本文指当心,小心。
也:其中之辞。
译:
(子曰)孔子说:(父母之年)“做父母的对于新的一年的到来,(不)不要让子女们(可不知也)去做不懂的事,(一则以喜)按经验顺利实施,(一则以惧)按经验避免意外”。
本文“子女们”是由前文“父母”对仗而来。
七..辅助于历史资料
在古文中有些词汇已表示了固定的意义,不了解其固定的意义而仅从字义是不能得到确定和理解的,使后人的理解出现盲点。因此必须由历史资料的查阅来得到左证,中心思想自然显现出来。
例(1)
《论语》【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解:
皮可为靶子,或动物整皮经填充的模型作为靶子。不主皮既不以皮为主,还有其他方式为靶。为:动词,作为。本文“为力”:较力。
射:[294]本文指射箭比赛。
译:
(子曰)孔子说:(射不主皮)“射箭技能的高低不仅仅是以射中皮靶为主,(为力不同科)较力比赛也要分科目、量级。(古之道也)自古以来都这么做。”
解读:
由《礼射义》可知,古代的射箭比赛有礼仪规定。
规模:1大射:郊射。2宾射:朝射。3燕射:寝射。
由《周礼地官保氏》可知,训练方式,其中有五种:
1.白矢:准确度比赛。明靶命中点位置统计。[白:表白。]
2.参连:连射速度及命中率。[参:参照。]
3.剡注:同靶射入深度。表现同距离发射力度、展现弓箭的质量。
4.襄尺:命中点有规矩的排列。
5.井仪:落点位置准确度。(抛物线下落)表现发射角度及力度的准确。
较力:同于如今的田赛。
“古之道也”,本文说明中国的军体运动开展的很早了。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保氏”训练项目,自然知道什么是“不主皮”了。
—————————————————————————-
例(2)
【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简:[899]《尔雅 释器》‘简谓之毕。竹简,简也。古代无纸,载文于简谓之简札。’《周礼春官》‘大田之礼简众也{疏}简阅也,谓其车徒之数也。’《书大禹漠》‘下以简。’《左传成八年》‘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季文子私焉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
简:古代文字的载体,用竹简制作,连接卷起来存放。本文指“登记”、“统计”,有些国家规定也当然书于简上。
大简:估算。《孟子》‘简略不礼也,’有作弊嫌疑。
敬:本文指重视,敬业。
居:[300]安置,收留。《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解:凡安置或收留民,要由管辖区分配土地,根据地的数量安置相应数量的民,管辖的土地与安置的民要考虑由于生产条件,土地质量所影响的双方收入。)
#p#副标题#e#可:适位之辞。本文指“本地居民”。
可也:指“暂住之民”
亦:傍及之辞。亦可:给本地居民打工。
言:规定,法则,道理。不要理解为“说”。 见《论语新译及解读·常用字词解释》。
译:
(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子伯桑子是做什么的。(子曰)孔子说:“(可也简)对暂住的居民登记”。 (仲弓曰)仲弓说:“(居)安置民,(敬而行简)认真进行相关登记,(以临其民)以此对于来到的民,(不亦可乎)不得以做帮工的方式收留。(居简而行简)居民得到登记而执行国家相关条款,(无乃大简乎)就不存在估算和作弊了”(子曰)孔子说:(雍之言然)“你对国家相关规定的理解是对的”。
对于本文来说,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是无法读懂的。今人大多知道,“简”,古代文字的载体,由于缺乏对历史资料的考察,竟然被朱熹理解为“不烦之谓”“大简”理解为“太简”。
解读:
前文,“可也”我们不知指什么,由“以临其民”可知是民,由《论语》【19.19】可知民是不允许跨越国境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由“近者说,远者来”,可知民跨越国境时有发生。由于生产力低下,民是主要的社会生产力,又是战争的兵员,对外来的民是不会遣送回国的。由“不亦可乎”、“无乃大简乎”可知对于民的“登记“、“统计”与国家“税收”有直接关系。
了解了这些东西之后,本文中心思想便昭然若揭。
—————————————————————————-
例(3):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诲:教诲、批评。
束修:[984]经过加工后阴干的肉,也称脯。《周礼天官膳夫》凡肉修之颁赐皆掌之。
自:[1000]由也。指无规矩。
译:
(子曰)孔子说:(自行)“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所做的(束修以上)干肉做为礼品送给上人,(吾未尝无诲焉)我不曾不教诲他并解释为什么。”
解:
孔子不赞成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做的干肉送人是有理由的。
在古代,肉的长时间放置同鱼一样存在技术问题。孔子身为大夫,享有颁赐之修,是由 朝庭膳夫所制,吃起来放心。民间所制的干肉如果不按规矩做可能会出现异味,不卫生,甚至有毒,引发疾病或传染病,当时的医疗手段是很难治愈的。《[gu]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 孔子对吃是很讲究的,要求色,香,味俱佳,‘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当然也就反对这种做法了。他会接受谁的这等礼品呢?
朱熹等认为:“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文理不通。孔子也从来不称自己为上。
———————————————————————-
下面我们来详解《孔子论刑鼎》(笔者原译文有误)
注释:
唐叔:周成王的弟弟。晋国是其封地。
蔡史墨:晋国太史。
鼎:[1525]容器,锅状连三腿,下部可以生火。《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礼檀弓》丧事鼎鼎,尔则小人。(解:贵族、官府在办理丧事的时候,摆放出许多鼎,烧好饭菜。鼎上书写一些有关文字,聚集小人们观看。)《玉篇》所以熟食器也。
解:鼎为金属所铸,可用于野外人们烧煮食物,国家相关于本地区的规定书于鼎上,置于各处,公布相关法规,令这里的人民遵守。
遂:[1260] 《礼月令》注:言通达施行使之周遍也。《广韵》达也。本文指施行。
鼓:[1526] 《礼曲礼》献米者操量鼓。《广雅》斛谓之鼓。《荀子富国篇》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解:本文指计量容器,可盛十斗。
亡:离失之辞。本文指逃亡,移民。
尊:[295]重视,专注。
《礼曲礼》“礼者自卑而尊人难”( 轻视自己关注别人的困难)。
“负版者必有尊也”。 (版:古代店铺招牌称版,负版者:店铺主人。)
解:店铺主人,一定重视、专注自己的行业。
贵:[1206] 崇尚之辞。《礼祭仪》“昔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六曰尊贵。”《战国策》“贵合于秦以伐齐”。《前汉食货志》“器苦恶贾贵”。
本文指贵重之务。(不要理解为贵人、贵族)。
愆:[393] 〈说文〉过也。本文指混淆。
夷:[249] 指平同,平等的群体。
《前汉刑法志》战国时,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解:“参夷”指不同群体的关联。互相制约、监督之意。)
〈周礼秋官〉ti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解:本文“夷之” 指来到草地巡察维护组织看管。)
庐:[352]简易房。〈诗小雅〉中田有庐。(注)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田事。〈左传襄二十三年〉“则犹有先人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指弃官隐匿之处。
序:[343]布置,安置,规划。矣:进展之辞。乎:意向之辞。也:其中之辞。
谓:评估,商榷。若:期待之辞。已:执业之辞。本文指就业,从业。所:处所。加:叠加。
本文字词注释均来源于《康熙字典》,首选了西汉以前的字义,对清朝学者的解释仅做参考。字后数码为本字页码。
译文:
(冬)冬季,(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晋国大夫赵鞅、荀寅帅军队驻扎于汝水地区,(遂赋晋国一鼓。)施行赋税于晋国的统一数量及种类。(铁以铸刑鼎,)用铁来铸造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 )根据范宣子关于本地应用的刑法 (书焉。)书写在那些鼎上。
解读:
“一鼓”,为什么理解为“统一赋税数量及种类”呢?一鼓,只有三种解释:
(1)一个数量单位。
由《论语》可知,当时的税收已由《周礼》规定的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改为十分之二。不可能是一鼓或十斗。排除。
(2)鼓的大小容量统一。
即使不统一,国家收税也不可能使用民间的鼓。排除。
(3)统一的数量,统一的的品种、品质。
故,本文从(3)。
本段大意:汝水地区的收税与其他地区不一样并有难度,由现在开始实行统一税收,并铸造了刑鼎,上面书写了刑法。
孔子闻听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被记录下来:
(仲尼曰):孔子说:(晋其亡乎,)晋国这个移民主张,(失其度矣夫,)是失去了权衡的进行,(晋国将守唐叔之法度以经纬其民,)晋国遵守唐叔所做的法度来划分区域管理人民,(卿、大夫以序 守之。)卿、大夫按区域遵守。(民是以能 尊其贵,)人民有了这样的法度才能专注他们的崇尚,(贵是以能守其业。)崇尚的有了这样的法度才能执守他们的事业。(贵贱不愆)崇尚的,鄙视的不混淆,(所谓度也)以所处环境、条件,评估、衡量其收入情况。(文公是以作执序之官,)晋文公因此设立负责分管部门,(为被庐之法,)制定了棚户地区专项法律,(以为盟主)以此执行于他们的盟主。(今弃是度也,)今天抛弃了这个制度,(而为刑鼎,)而设立刑鼎,(民在鼎矣)人民按在鼎的规定去做,(何以尊贵)怎么去专注自己的崇尚?(贵何业之守)崇尚的来源靠什么行业来执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崇尚的、鄙视的而没有区别,怎么能发展国家呢?(且夫 宣子之刑)确立实行范宣子的刑法,(夷之蒐也,)平同于蒐草中的百姓,(晋国之乱制也,)是晋国针对内乱时制定的,(若之何以为法?)如今怎么还要执行其法律呢?
解读:
仅由“亡乎”我们还不知“离移”的是什么,由“经纬其民”可知与民有关,由“夷之蒐也” 可知这里的民是在蒐草中生活。在蒐草中怎么生活呢?为什么要把他们赶走呢?就是翻译本文的关键所在了。
由民“尊其贵”,“守其业”, 可知他们不是逃难而来,也可知他们不是农民。农民是不会在任何草中生活的。这说明他们从事着特殊的行业。文中没有做任何直接交代。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蒐草”的性质。
由《康熙字典》注释可知:“蒐:称茜草又称地血,食之可补血,治不孕,还可做染料。”本地临于汝水,适合渔业,牧业,蒐草中会有很多动物,又有鸟类,其中鹄血是很珍贵的。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可以很直观的领会到这里的民的职业是什么。
由唐叔至孔子约 500 年,这里的民世代以牧业、渔业、狩猎、采药、制染料等为生。他们必然有经验、有技能而专注(尊)、崇尚(贵)他们的行业,并与社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本文不得把“尊其贵”理解为“尊敬奴隶主贵族”。“商品有贵贱”,“人贵有自知之明”,“昔有虞氏贵德而尚齿”,“贵合于秦以伐齐”都不是指奴隶主贵族。)
由文中可以看出,国家以鼓收税,说明还没有发明货币交换。农民交粮,果农交果,以总收入或田亩数量衡量税收。不得储存的东西国家就不会收缴了。这些特殊行业的税收怎么衡量(度)呢?由唐叔开始就存在这个问题。根据周礼《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晋文公遵照唐叔的做法,根据他们所在地的条件、环境,实际生活状况评估、衡量收税。并设立专门的掌管机构,制定专项法律。由他们的盟主来执行。由于朝廷腐败,疲于“谓度”(失其度)难于税收,便开始普遍实行(夷之蒐也)国家统一的缴纳数量及品种。废除这里的牧业、渔业、狩猎、采药、制染料等行业,必须交纳统一数量的粮食。从而驱逐这里的人民。为了执行这一意向。晋国出动了军队,铸造了刑鼎。“鼎文”由此便真相大白了:
1对于本地区的封闭,修建城堡。
2限期离开本地区。逾期不离者将惩处。
3取消因地制宜。民要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税。
孔子担心这些民的命运,认为国家应划分地区分别管理人民。不同地区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出路也不同,民俗、习惯、职业、技能也不同。为了税收而改变经营,意味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人们重新开发的能力,原生产质料的废除、新的生产质料的具备,技术、经验的积累等等都将造成严重的劳民伤财,并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
本文表现了孔子鲜明的民本思想及多种经营策略。
(蔡史墨曰:)蔡史墨说:(“范氏、中行氏其亡乎,)“范氏、中行氏的移民主张,(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中行寅作为下卿而制定上令,(擅做刑器,以为国法,)擅自做刑器以作国法,(是法歼也,)此法恶乱其中,(又加范氏焉。)又加重了范宣子的刑法。(易 之亡也,)改变职业,驱赶人民,(其及赵氏、赵孟与焉。)他们依靠赵氏、赵孟来强制。(然不得已)如果人民还不能从业,(若德可以免。)将要靠仁德的安置来避免其后果。
解读:-
晋国的这次移民将造成大批人民无家可归、无业可守,甚至逃往国外。蔡史墨认为:这是下卿干上令所为,并非国法。如果人民不能从业,将靠仁德的安置来避免其后果。
(昭公二十九年)
正源 2009年9月15日于沈阳 邮箱:xiongyiymj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