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邹城市委、孟子研究院主办的“孟子思想与干部政德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上,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主讲了题为《仁政思想与治国理政》课程。李存山从仁政思想的道德基础和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以及对治国理政的现实意义,结合在干部政德教育中的实际,详尽阐述了仁政思想在当代治国理政中的时代价值。通过论述仁政思想,为党员干部修身养性,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政之德、政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仁政思想的道德基础与时代背景
“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仁政的思想有深远的文化渊源,而“仁政”概念首先是由孟子明确提出来的。仁政思想的道德基础是“仁”,即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及民本主义。孟子的仁爱思想和民本主义上承孔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孔子的功绩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上古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删述六经,开创了民间教育,并且把“仁”提升为道德的最高范畴,创建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什么是“仁”有多种回答,而“仁”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普遍的“爱人”。
孟子仁政思想的道德基础是仁爱思想的性善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先王”指尧、舜和夏商周三代之王。“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人受苦受难的仁爱之心;“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人有仁爱之心,这是施行仁政的道德基础和思想前提。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意味着,执政者作为一个人,其本性中都有恻隐之心,所以他应该按照本性来施行仁政。如果没有恻隐之心,那就不是人了;如果执政者不施行仁政,那就是非人性或反人性的。
仁政思想的道德基础还有民本主义。简而言之,仁爱思想中包含着民本主义。“讲仁爱,重民本”,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人”和“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概念:“人”是相对于神和物来讲,“民”是相对于国家政权和执政者来讲。“爱人”包含着“爱民”,“仁者爱人”在仁政思想中,就是要求执政者“爱民”或“仁民”。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他更鲜明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谓人民是最有价值的,社稷的价值次于人民,君主的价值又轻于人民和社稷的价值。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又可表述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就是“执政为民”的思想。
孟子提出“仁政”思想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七个战争强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残酷,人民生活的痛苦灾难更加深重,当时的各诸侯国君已不再“尊周王”,天下形势面临着以什么方式、走什么道路、靠什么力量来重新统一天下。孟子批评当时的兼并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批评当时的贫富悬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孟子反对“霸道”,提出“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他主张以“仁政”来救民于水火,通过“得民心”的“王道”而统一天下。
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仁政是取法于“先王之道”。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圣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执政者不能仅有“仁心仁闻”,如果要“平治天下”,真正泽加于民,就必须施行仁政的一些制度安排和具体措施。
仁政首先是“制民之产”,以解决民生问题。孟子批评当时民生艰难的社会现状:“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针对此,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说的“制民之产”就是要使人民“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对梁惠王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对滕文公也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制民之产”,就是使人民的生活先有经济制度的保障。这在当时就是要“正经界”,实行“井田制”。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孟子的理想在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实现。《史记·孟子列传》:“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是,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仍然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在现代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仁政的精神可以概括为:执政为民,重视民生,共同富裕,崇尚道德。这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文化传统。仁政思想的道德基础是仁爱精神和民本主义,因此,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仁政的精神,就要“讲仁爱,重民本”,确立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讲仁爱,重民本”是中国文化的“常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有“变”也有“常”,“变”是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变中有常”。“讲仁爱”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境界,有此境界才能为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如果没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没有“不忍人之政”。儒家思想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个人内心要有高尚的道德境界,“外王”就是要为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仁爱的道德境界。儒家有两种“乐”,一种是“孔颜之乐”,如孔子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还有一种是“天下之乐”,如孟子所说“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前者是道义的自足之乐,也就是个人修身的价值取向,后者是使天下人“德福一致”的乐,也就是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价值取向。有了这两种“乐”,就是有了高尚的道德境界。“重民本”就是要确立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民为贵”,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而且,我们要“通古今之变”,充分认识到古今有君主制和民主制的不同。在现代民主制国家,人民是国家权力和社会权益的主体。各级执政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创造财富,而市场经济也要有其道德维度,要在制度上避免权钱交易,根治腐败,也要有一定的社会调控和社会保障制度,避免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能够“均无贫”才能够“和无寡,安无倾”。孔子所主张的“先富后教”,孟子所设想的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重视民生是提升社会道德的基础,这在现代仍有其现实意义。
在国际关系中要重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要“德力俱足”。孟子提出的“王霸之辨”“以德服人”“仁者无敌”,蕴含了在国际关系中重视“软实力”的思想。“软实力”一词由美国的约瑟夫·奈在1980年代首创,它是与“硬实力”相对而言。硬实力是那种强制他国的能力,而软实力则是指吸引、劝服他国的能力。硬实力凭借的是军事和经济手段,而软实力则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道德、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感召力。
在孟子之后,汉代的王充主张“德力具足”。他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这种“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思想,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括仁政思想在内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这对于我们在当今国际社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