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6月7日下午,孔子研究院举行2017年读《中庸》“学术沙龙”活动,孔子研究院社科系列全体科研人员参与并围绕《<中庸>之“诚”何以成?——以“春秋书院”的一段历史为例》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与交流,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负责人孔祥安研究员主持了整个沙龙活动。
孔子研究院信息联络部负责人齐金江研究员作为本次沙龙的主讲人,首先,从《中庸》“诚”的概念谈起,指出“诚”是达到中庸之道德境界的首要条件,是沟通天人、连接物我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中庸》的“诚”是体与用的统一,是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的统一。其次,提出个体可以通过“慎独”、“内省”的修身途径和功夫,即“尊德性而道问学”来实现个体的“自明诚”,进而达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最高人生境界。再次,通过梳理儒家经典中对“诚”的阐发,指出“诚”是贯穿天道、人道,成己、成物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道之极致”,是《中庸》的思想核心。最后,从今年新出土的春秋书院“兹以祀事”碑引入,全面生动地讲述了春秋书院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历时21年关于管理权争端的历史,以此论证“明诚”的重要性。
全体参与者围绕学术沙龙的主题展开了讨论,分别就“诚”的产生及其内涵、“诚”与“八德”、“诚”与“成”、“春秋书院”与“诚”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主题讲解学理分析精准到位,事例讲述翔实,将经典解析与事例相结合,准确把握了《中庸》之“诚”的内涵和意义。
此次学术沙龙是孔子研究院2017年“学术提升年”开展的“重温‘四书’,夯实基础”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意在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学术研究,鼓励学术争鸣,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演讲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