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常常令人思念历史。那些千百年来,被人反复称颂与反复评说的有中国特色事件就会这样浮现于人们眼前,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一说再说。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事件,就有伍子胥与屈原。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伍子胥为了复仇攻破楚国首都,然后把自己死了的仇人楚平王挖出来鞭尸三百,方才解恨,算是报了楚平王的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与屈原是同时代的人,又都是楚国的老乡,但是,在对待自己的领导时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屈原得不到领导赏识时就只有绝望到投河自杀,一生得不到重用,就感觉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价值了。屈原这条命原是为楚王生的。伍子胥就不同,楚王无道,杀伍家父兄,他就投奔吴国,既不爱国,也不宽厚为怀,以慈悲为本,看在领导的份上,就算了。他一生立志报仇雪恨,连已经死了尸体也不放过。这两个人后来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屈原不但无人不知,而且数千年来,还用端午节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屈原心中哪里有什么国家的观念?他有的只是楚王的宠爱而已,对一个无道无德的孤家寡人这样贪恋,其实也是病态。但是,奇怪,屈原的愚忠愚孝后来竟然被中国人选择了。也许这是中国人固有的忠孝观念必然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吧?
历史常常就是这样吊诡,屈原的愚忠愚孝得到千年来的大力表彰的同时,伍子胥鞭尸三百,就成了大恶的代名词。以至于对死去的人,如果作个点评,都会被人认为不够厚道,鞭尸更是忌讳的事情。其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恨到要鞭尸程度,说明这个死去的人在活着的时候,也是造恶太多,杀人太狠的结果。相对楚平王对伍家既杀父,又杀兄来说,伍子胥后来报仇的方式只是对已经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已经是要温和多了。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杀人的人仍然被人歌颂着,他的尸体仍然在受人崇拜,被杀的人,即使点评几句,也是犯大忌的。
其实像希特勒、斯大林这样的尸体就得鞭,只有鞭了他们的尸体,后来活着的人才会有安全感。鞭尸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因为失去生命的尸体,与一块石头无异,无论鞭多少下,都不会有感觉的。就像秦桧夫妇被雕成石像跪在岳飞像前一样,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其实鞭尸只是一种对死去的人批评方式,反思历史,反思公众人物,其实都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尊重人的生命,就是要尊重那些活着,而且将要出生的人的生命。一个社会如果对尸体的尊重胜过对活人的尊重,那肯定是病态的,是有问题的。中国历史上,有尊重,甚至崇拜尸体的癖好。甚至死的时候,也有全尸而死与千刀万剐而死,及身首各异而死之分。有的人活着的尊贵,尊贵到了死后要用成百上千的人来陪葬的地步。这种野蛮的现象,现在是没有了,但是用尸体占据活人的生存空间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台湾的蒋家曾经有过“中正纪念堂”,这个东西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说明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还真是没有断脉。不过,人家已经有所改变了。据说,“中正纪念堂”已经改成了“民主博物馆”。不再让死人的尸体占据活人的生存空间,让这个成为历史的东西来教育一下代。这是台湾令人敬佩的地方。他们终于翻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愚昧的一页。这是令人欣慰的。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中国人还是有办法克服愚蠢的。
杀人固然不好,但是鞭尸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都是罪恶引起的。杀人太多者,死后人们为了解恨,就容易用鞭尸来解恨。鞭尸,只是在两个坏事之间选择一个更不坏的而已。一个良好的社会,最好是既不杀人,也不用鞭尸。如果一个社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值得我们去反思,究竟要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够克服那些人间的罪恶?
作者简介:
许锡良,男,1966年12月生。江西黎川县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现任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前广东教育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