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前国学热,在尊崇其同时,又认为其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言论,愚弄人民。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言论,因言中女子被解释为妇女,所以是在侮辱妇女。如果真是这样,万世师表的孔子,讲孝道的孔子,则名不副实,就该否定了。亊实如何?孔子其人如何?“滤色春秋悟圣贤”,有必要还原孔子。
还原孔子之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句中“女”字字义及全句本义解释。—-延义:论语中的女字,以及孔子在世时及其以前时代的书籍中的女字, 都不应以妇女的女字作解释。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此语自宋至今,因把此语中的女字,解释为妇女的女,或为学人所诟病,或学人为维护孔子而曲解。我认为,诟病也好,曲意维护也罢,都是不正确的。
一本论语,共计有18个“女”字。其中16个女字,大家公认作“汝”即“你”字解释,只有2个“女”字,自宋以来作妇女的女字解释。一是《论语·微子篇》,“齐人归女乐”,其句中的“女”字。二是《论语·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其句中的“女”字——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其理由有五。
其一:孔子大力倡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称述而不作。一本论语,后人公认是孔子的学生,把孔子讲课以及与时人、学生谈话时所作的笔记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的。如果当时的“女”字可作“妇女”的“女”字解释,《论语·公冶长篇》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以其兄之子妻之。”那么孔子的学生,把孔子与其女儿和其兄的女儿都以子称呼,从礼的标准审视,就十分不正当了。
其二:大家公认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思想家是绝对不会公然贬低和轻视天下妇女的。
其三:<<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持如此观念、如此主张的孔子,如此讲孝道的孔子,是一定不会出言对天下妇女大不敬的。
其四:子字,在史记成书时期以及以前时代,或冠于名或缀于姓,都是尊称,是褒意字。如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字作“妇女”的“女”字解,那么在此语中,“女”字连缀一个“子”字,即既贬又尊,在逻辑上就矛盾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是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
其五:“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此句与前言后语无关连,在论语中独立成一条语录。按论语中记录孔子语言的规律来看,这句话,无疑是孔子对身边学生的言行直接发的感慨。
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思考,“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句中的“女”字,仍应该作“汝”即“你”字或者“你们”解释。而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多以子见称,所以,句中“女子”字义即是“你们学生”的意思。
另外,其句中的小人的解释之一:《论语·季氏篇》:“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由此而然,“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此语本义转换成现今的白话,即为:“只有你们学生和不守礼节、狎大人的小人一样,实在不好对待、不好招呼、不好侍候、不好照顾。和你们亲近了,你们就不遵守师生尊卑分寸了。和你们疏远了,你们又抱怨。
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实际上论语中就有事实证明,如《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论语·卫灵公篇》:“在陈绝粮……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论语·阳货篇》:“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
上述三条记录,就是典型的学生与老师“近之则不孙”的表现。至于“远之则怨”,孔子的学生号称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论语是孔子所喜爱的近身学生所记录的,而那些疏远的学生的抱怨语是不会被记录的,但抱怨语孔子肯定是听到了的,这一点,相信现在的教师必有同感. 由此,我们似乎还可以感觉到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情趣、诙谐。
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句中的“女”字作“你”字或者“你们”解释,是顺理成章的应有之义。
“齐人归女乐”中的“女”字,也不作“妇女”的“女”字解释。此处“女”字通“娱”。据史料,春秋时期,乐师都是男性。既是乐,其中就必然有男性乐师。所以“归女乐”,即送一个娱乐班子。
诗经中的“女”字,都不作“妇女”的“女”字解释。待另作陈述。
由此延义:论语中的“女”字,以及孔子在世时及其以前时代的书籍中的“女”字,都不应以“妇女”的“女”字作解释。(郭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