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备受世人瞩目的2017’中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旅游节,于今年于4月8日至4月14日(农历三月十二至三月十八)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隆重举行,多场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呈现在世人面前。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从2004年开始举办,目前已举办了十三届。每年太子灵踪文化节吸引百万游客、僧众前来观光游览、祈福朝拜,大大提升了汶上“千年佛都”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本届文化旅游节以“宝相祈福 静心修身”为主题,依托独特的佛教文化资源,集中举办系列文化、旅游、商贸、慈善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形成节庆综合带动效应。其中,4月8日上午在宝相寺景区菩萨广场举行文化旅游节开幕式;4月8日—14日连续七天在宝相寺举行大型祈福法会、高僧讲座;4月8日—14日在菩萨广场连续举行综艺、杂技、戏剧、曲艺专场文艺演出;4月10日—11日在关帝庙景区举行春季祭关大典;4月11日,在喜客来国际酒店举行企业家联谊会,集中推介并签约一批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项目;4月12日举行中都博物馆新展厅开馆仪式。
开幕式现场,“祈福宝相、爱心捐助”活动的启动成为本届文化节的新的亮点。爱心企业家、爱心联盟、社会各界现场向汶上县慈善总会捐款四百余万元,专项用于救助失学儿童、困难家庭。开幕式后,大德高僧、功德主、居士信众、企业家们纷纷来到宝相寺大雄宝殿前,举行大型祈福法会。大德高僧讲法开示,引导信众正念礼佛,为信众培植福德。
据了解,3月4日至5日,汶上县还举办了文化旅游节旅游推介暨新闻发布会,来自郑州、徐州、济南、泰安等地各大旅行社300余人参加活动,重点推介汶上旅游线路产品,并与3家旅行社举行现场签约。借助旅行社的推广作用,加强了汶上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对外推介,巩固扩大了团队客源市场。
为充分展示本土文化特色,自2004年以来,汶上县连续策划举办太子灵踪文化旅游节,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向海内外推介积淀厚重的汶上文化,吸引百万游客、僧众前来观光游览、祈福朝拜,大大提升了汶上“千年佛都”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曲阜,西接梁山,北依泰山,南望微山湖。全县辖15个乡镇(街道),面积877平方公里。汶上古称中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千年佛都、儒贤圣地”之美誉,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始祖文化交相辉映,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501年,孔子在汶上初仕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效仿,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千古美谈。明代有四位汶上人同朝做官,品至尚书,“小县不大四尚书”至今传为佳话。与炎黄二帝齐名的中华始祖蚩尤葬于南旺镇,这里成为东夷族后裔的核心祭祖地。汶上曾是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著名的南旺引汶济运分水工程被誉为“北方都江堰”,大运河南旺枢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汶上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汶上,唐宋时期,汶上佛教盛行,留下了著名的皇家寺院宝相寺。1994年3月15日,在葺修宝相寺太子灵踪塔时,于塔宫内发现释迦牟尼真身佛舍利等佛教圣物,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太子灵踪塔上空佛光显现,增添了千年佛都的神秘色彩。宝相寺景区因“神圣佛牙、神秘佛塔、神奇佛光”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祈福胜地。
汶上因佛而“聚”、因儒而“达”、因禅而“变”,作为汶上县文化旅游生活的重头戏,每年一度的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汶上弘扬佛教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千年佛都”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近年来,汶上县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文化强县”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努力由文化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转变,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强县称号,被批准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截至目前,该县拥有5个省级旅游强乡镇,宝相寺景区、莲花湖湿地两处4A级旅游景区,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关帝庙两处3A级旅游景区,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超过10家,旅游项目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和市场宣传推广累计投入资金数十亿元,逐步形成“三区一带”发展格局,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13.5%。
汶上县大力实施“文化兴旅”战略,积极发展佛教文化祈福游、儒学文化体验游、世界遗产探寻游和民俗生态休闲游。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围绕旅游景区建设布局,全县深入挖掘了佛教、儒家、生态文化资源,积极构建“一寺一湖一古城”发展框架,加快打造“祈福宝相寺、休闲莲花湖”旅游目的地。围绕核心优势,对接市场需求,着力开发符合城市发展和旅游总体定位,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优化游览线路,合理利用菩萨广场,加快规划面积7.6万平米、高达116米的宝相宫项目开发建设,持续巩固宝相寺景区核心地位。借助宝相寺、关帝庙、文庙景区串联优势和资源积聚优势,启动尚书路旅游特色一条街仿古改造。开展区域旅游专项规划,建设北泉河风景廊道,策划开发莲花湖湿地和中都水库养生旅游、水上旅游和大型娱乐等新兴业态,引导游客向禅修养生休闲转型。坚持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融合发展,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年底开园纳客。加快政德教育展馆、乡村儒学传承体验村居建设,提升太子灵踪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擦亮“佛都汶上”“孔子宰中都”两张旅游名片。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年内创建3A级景区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大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适时组建文化旅游集团公司。以精准扶贫为引领,以社会注资作支撑,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争取上级政策、企业结对帮扶、创新入股分红等扶贫攻坚行动,全县旅游需求脱贫人口达到62户79人,脱贫率达到90%以上。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综合运用主流媒体、网络营销、节庆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景区、旅行社合作,融入省市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拓展旅游市场,实现了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