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在桂林這座風光秀美的城市,廣西儒學學會和桂林孔子學院作為重要的研究與傳播孔教儒家文化的團體,為桂林增添了人文色彩。今天,我有幸與各位專家一起,共同來探討孔教儒家文化,感到非常高興。對於孔教儒家文化,我們的職責除了研究之外,還要身體力行,為了發揮孔教儒學導民向善的功能,更需要各位同仁大力傳播。在此,我謹代表香港孔教學院全體同仁,衷心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際,以孔教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正在走向復興之路,孔教儒學的價值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肯定。鄧小平先生提出,要建立真真正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江澤民先生提出“以德治國”,胡錦濤主席強調“以人為本”,主張建立“和諧社會”。 2007年正值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本院在香港大球場成功地舉行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嶽降二千五百五十八年環球祭孔大典。此次盛典,規格極高,場面恢弘,盛況空前,參加祭孔大典的有三萬五千多人。
俄羅斯前總統普京帶頭恢復其本國傳統的東正教信仰,在會見中國國家領導人時,曾將俄文版的《論語》(本人贊助出版)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意味深長。美國總統、英國首相等西方政為要保護其本國的宗教文化,在會見中國領導人時,多次要求中國領導人對基督教、天主教給予更多的開放政策。中國領導人應當首先負起培植本國傳統宗教文化的責任,並且在外出訪問時也應當爭取儒釋道三教在國外傳播的權利。
日本與中國同屬於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孔教儒家思想早在唐宋時代傳入日本,日本聖德太子當政時所制定的《十七條憲法》就明確地把儒家倫理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被譽為“日本近代工業之父”的澀澤榮一,提出用孔教儒家倫理來指導經濟活動,宣導“論語加算盤”的經濟倫理,他主張“道德經濟合一說”及“義利兩全說”,認為“論語中有算盤,算盤中有論語”。日本現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在其所著的《東方人的經營智慧》一書中說:“日本企業家只要稍有水準的,無不熟讀《論語》和《道德經》,孔子和老子的教訓給他們的激勵和影響之巨,實例多得不勝枚舉。”孔教儒家文化早已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主體。日本以王陽明思想作為精神武器,推行明治維新,長期以來弘揚儒家思想,竭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儒釋道及神道教信徒約佔全人口的90%以上。日本從來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打倒及破壞傳統文化的運動,從而保持了團結,從來沒有發生勾結外國人來打自己同胞的現象,全國上下一心,一直走在亞洲的最前列,是孔教儒家的典範。2007年12月30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來到曲阜參觀了孔廟,並發表感言說:“產生於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當今依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不能不令人感歎。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日本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日中兩國文化的共同點。”孔教儒家經典《論語》在日本的影響之大,出乎人的意料。福田康夫前首相小的時候學過《論語》,熟悉《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在參觀曲阜孔廟時隨口說出《論語》中的許多名言。日本許多書店裏都有孔子專櫃,日本出版的《論語》相關書籍多達568個版本。美國著名史學家賴肖爾說:“公開承認自己是‘孔孟之徒’的人幾乎沒有,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幾乎一億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日本早已將《論語》作為高中必讀必考的教育課程,本人亦希望中國政府將《論語》等孔教儒家經典納入中國的正規教育課程之中。日本政府保護及發展儒釋道三教及神道教,本人亦希望中國政府扶持儒釋道三教,在內地,孔教能夠像佛教、道教一樣,分享國家的宗教地位。
今年6月20日至28日,本人應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六個單位的邀請訪問日本。在拜訪福田康夫時,本人鄭重提出:西方十分重視亨廷頓教授提出的文明衝突論,所以我們亞洲必須弘揚孔子思想以作平衡點。因此建議以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十個國家為核心,共同建設儒教文明圈;儒教文明圈內國家每年聯合輪流祭孔。本人的建議,立即得到了日本前首相及六十多名日本各界重要人士的簽名支持。
韓國是最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國家,長期以來,保持著濃厚的儒家文化,其儒家文化的保存,遠比中國大陸多得多,是孔教的光輝典範。《明成皇后》與《大長今》兩部電視連續劇,讓中國大陸人民看到了明成皇后與大長今這兩位儒家文化培養起來的偉大女性,在她們身上完全體現了儒家的道德精神。韓國從小學到高中每一年級的必修課中都有一門以儒家倫理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課程。座落於首爾的成均館創建於西元1398年,1946年被改名為成均館大學,該大學開設了儒學與東洋學院,設立了許多儒學研究中心,在校學生4年內必須修讀一門以上的儒家思想課程。儒道會是由信奉儒教思想的儒林人士組成的非盈利民間組織,總部就設在成均館。目前在韓國大約有234所鄉校和186所書院,鄉校是國立的,書院則是私立的,都是韓國的儒學教育機構,鄉校還承擔著地區傳統生活文化中心的功能。鄉校開設忠、孝、禮儀體驗教育課程,學生必須穿著傳統韓服上課,學習書法、茶道,體驗傳統遊戲,踐行傳統禮儀,欣賞傳統音樂,舉行祭祀,舉辦傳統婚禮及傳統成年禮。韓國人能在其中體會到儒教的生活方式與儒教的價值觀念。韓國政府從2000年開始以安東市為中心的儒教文化圈旅遊開發項目,計劃10年共投資18681億韓元。設於安東市的儒教文化博物館一共有20多萬件儒學和儒教文化展品。2006年訪問儒教文化圈的遊客數字超過兩千四百萬,對於弘揚儒家文化貢獻非常大。韓國宣揚儒學的這些具體措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許多成功的華商巨富。他們中的第一代來自祖國大陸,大部分人沒有大學教育的經歷,他們全在私塾裏讀了四書五經,或者是從長輩那裏接受孔子儒家的思想觀念。他們離開祖國大陸時,大部分是被當作“豬仔”賣到國外,身無分文。但他們有刻苦耐勞的精神,都能按照孔子之道從事經營活動,最終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很多人可以說是“富可敵國”。新加坡非常重視用儒家思想治國,用儒家思想保持社會的和諧,用儒家思想培養人的道德觀,使新加坡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非常順利。李光耀曾對我們說:1959-1969年時的新加坡,若不是大部分人有孔子儒家思想立國,就沒有今天的新加坡。相比之下,蘇化嚴重的北韓和西化嚴重的菲律賓,發展都極其緩慢。
孔教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思想,信仰孔教儒家思想是炎黃子孫的歷史選擇,弘揚孔教儒家思想是中華兒女的當然責任。歷史上從來就有儒學、儒教、儒官、儒商、儒將、儒醫六類儒家,他們散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按照孔教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樂業,同時,又身體力行,共同把孔教儒家文化發揚光大,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爲國家爭光榮,爲人類增幸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六類儒家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出孔教儒家思想的六大功能:
一、孔教儒家思想,能促進世界和平。
在孔教儒家思想指導下,中華民族成爲最熱愛和平的民族。儘管中華民族在十七世紀中葉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中華民族一直遵守孔夫子的教導:“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不主張靠武力去征服周邊的各民族,而是用道德去感化他們,用儒家文化去教導他們。明代的鄭和下西洋與西方的哥倫布、麥哲倫環球航行就顯現出不同的景象:鄭和船隊出發時帶著大量的金銀財寶,每到一地,分發給當地居民,與當地居民和平相處,宣揚天朝皇恩;而西方的哥倫布、麥哲倫船隊每到一地,就屠殺當地居民,掠奪其財物,霸佔其土地。
《禮運大同篇》明確提出推進世界和平的四大原則:
第一,天下爲公:也就是說,推行大道,建設人間樂土,必須從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能從某一國、某一地、某一族、某一家、某一人的私利出發。
第二,選賢與能:國際競爭乃是實力的競爭,當今各國以“才能”作爲用人的基本標準,致使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在國際舞臺上肆意活動,才造成恃強淩弱,紛爭不斷。如果有一大批既有“仁德”又有才能的人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便能推行大道,建立國際和平社會。
第三,講信修睦:在國際之間講求誠信不欺,不用陰謀詭詐之手段謀取本國私利。國與國之間要堅持和平共處原則,才能相互信任、理解、尊重。孔教儒家思想中“和爲貴”的道德精神,有助於建立公正、和平的國際環境。
第四,抑強扶弱:“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現實之中,由於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差異性太大,致使弱肉強食的規律被誤用到了極限,造成了國際間的不平等,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不斷在擴大,國際霸權主義十分猖獗。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狀,就必須在聯合國的框架內,抑制霸權主義,扶貧濟困,增加對落後國家的援助,爲發展中國家創造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二、孔教儒家思想,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
人的道德素質並不是生而具有的,也不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一定的優秀傳統文化來培養的。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主要是用孔教儒學來培養的。孫中山先生早就主張“恢復中國人的固有道德”,其內容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孔子所倡導的倫理道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全人類來講,亦具有永恆的價值。孔子倡導的道德觀,不僅能重塑中國人的道德精神,而且可用於救治西方社會病。部分諾貝爾獎得主倡導人類要回到孔子的精神上去,正是看到了孔教儒家思想對提高人類道德素質的作用。
三、孔教儒家思想,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不同文明間必有矛盾,只要採取孔教“和而不同”的思想就可以解決。孔教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則,不強求各種文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相同,而是承認各種文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各自具有的不同特色,只要堅持“和爲貴”的原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就能保護和發展世界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避免世界文化的單一化和平面化,按照“和實生物”的原理,達致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境界。鄧小平先生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文化領域,孔教儒家思想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存背景和民族特性。弘揚孔教儒家思想,有助於保護中華民族文化資源,有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也有助於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
四、孔教儒家思想,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十三億人民的精神軸心。
孔教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孔教儒家思想必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軸心。
形成中華民族的主導力量是以孔教儒家思想爲主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源於黃河中下游的華夏文明,向四周輻射,影響所及,周邊地區即自然而然地融入中華民族之中。因此,可以說中華民族存在的主要標誌,就是以孔教儒家思想爲主的中華傳統文化。此文化存在,中華民族存在;此文化消亡,則中華民族何以自存?凡我炎黃子孫,對此大是大非問題,不可不明辨之。
孔教儒家思想作爲全中國人民的精神軸心,並不是由誰強加的,而是中國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合理的選擇。在群雄並起的春秋戰國時代,衆多的思想流派紛紛湧現,形成百花齊放的景象。孔教儒家思想形成於民間,而董仲舒天生慧眼,倡導“獨尊儒術”。從此之後,孔教昌則民族昌,孔教衰則民族衰,孔教儒家思想遂成爲中華民族之精神軸心。
在此,我們呼籲,必須復興以孔教儒家思想爲核心的中華優秀文化,才能重新形成中華文化的同化力與吸引力,才能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五、孔教儒家思想,能促進中國和平統一。
一個國家的統一,靠什麽?孔子在回答子貢問政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顔淵》)並且認爲三者之中,“民信之”是最重要的。這就告誡我們: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民族凝聚力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我們以民族的傳統文化爲基礎,建立民族共同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形成上下同心同德的局面,在對歷代聖賢英烈的敬奉中,建立血脈相連的情感;在對共同的精神理念的信仰中,溝通彼此的心靈;在對共同的民族特性的認同中,建立無形的精神紐帶;在對中華民族的生存歷史和境遇的認識中,培養同舟共濟的意識。
孔教儒家“大一統”的觀念爲和平統一樹立了目標,任何偏離這一目標的行爲,都會遭到全國人民的共同反對。孔教儒家的“和而不同”是和平統一的指導思想。祖國的和平統一,不應使用武力,而應當以孔教儒家思想作爲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精神武器;正是在孔教儒家思想的引領之下,港、澳同胞保持著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同樣,孔教儒家思想也應作爲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臺灣回歸祖國,從而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
六、孔教儒家思想,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我贊成宗教自由政策,並希望孔教也能同其他宗教一樣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大家都有機會,平起平坐,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共同服務於中國當代的精神文明建設。
外來宗教得到外國政府和民間人士的政治支援和經濟援助,在中國迅猛發展。如果我國政府和民間人士對中華民族自己的宗教不給予應有的支援,則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就像在同一個園子裏,園丁澆水時有偏心,有些花澆水,有些花不澆水,日子一久,有些花依然鮮豔地開放,而另一些花則會枯萎。我希望我國政府能扶植孔教,以平衡外來宗教。孔教是中華民族的主體宗教,孔教昌盛,可以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國人不至於忘宗背祖。奠定孔教的主體地位,才能夠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的認同感,建立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紐帶。
孔教學院現在及將來要做的重點工作是:
第一、籌建孔子紀念堂,以此作為向海內外宣傳孔敎儒學的基地。
第二、籌建中國孔敎總會,推動全國的孔敎事業。
第三、已編寫好《香港小學儒家德育課程》以及《中學儒家德育及公民敎育課程》,現極力向中小學推廣,以孔教儒家思想培養青少年的道德修養。
第四、孔教學院已經向特區政府申請定萬世師表孔聖誕日(夏曆八月廿七日)為孔聖誕公眾假期。
我們懇請在座各位給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如同心同德表示贊成,則請熱烈鼓掌。
謝謝各位,並祝各位
事業進步,身心康泰!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 博士
孔曆2559年西曆2008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