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东大寺,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小闸口上河西街。因寺门临古大运河西岸,故俗称“顺河东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后经明、清两朝及当代数次修缮,建筑面积达到4134平方米。因处全市9座清真寺之东,故简称东大寺。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纪念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回族著名将领常遇春、胡大海,为他们在济宁修建了礼拜寺。
明清时代的济宁经济非常发达,西北珠宝商人马化龙父子和其他穆斯林商人一样慕名来到济宁经商。有一次,被当地土匪劫持了,情况非常危险,济宁的回族穆斯林知道以后,鼎力相助,救回了马化龙父子,挽回了损失。他们父子俩非常感激,就卖了一整船的珠宝,将清真寺由棉花台街迁到了京杭大运河西岸。因为明清时期济宁的主要交通就是京杭大运河,来济宁经商的外地商人非常的多,为了方便他们下船登岸进寺礼拜,所以就建在了这里。他们父子俩来济宁后就没有再走,直到去世,文化大革命前夕,马化龙先人的坟墓还在。当地的穆斯林尊称他为马巴巴,阴历的3月17日就是他的周年,东大寺的阿訇、乡老们每年都在这一天开经、做油香纪念他。
巴巴是中国穆斯林对那些为伊斯兰教事业做过重大贡献,或有学识有威望的先人的尊称。在济宁有常巴巴和马巴巴。油香是穆斯林特有的食品,只有在纪念先人的日子或者是穆斯林的节日,或者是斋月期间才能做油香,油香是不能随便做着吃的。做油香的方法是,将面粉倒在盆中,然后,往里倒九十度的温热水,一定要适量,用一根面杖朝着顺时针方向用力的搅。搅匀后,像是揉馒头一样,做成大约半斤面饼,稍微一醒,放进滚开的油锅里,不一会儿油香起开了,捞出来。这样,油香便做好了。
清真寺是处在龙头的位置。当时,寺门前没有桥,但是有一条从寺门拾级而下,一直到运河河底取水的影路,那是龙的舌头。寺大门两旁,两颗窜天血柏,那是龙须,寺后门往南北的路,那是龙的爪子,往西缓缓延伸的竹竿巷,是龙的身躯,再往西,路的两旁有多条斜着分叉的小巷,那是龙尾。当时为数不少的人认为东大寺处在这样的位置,风水真的是太好了,才使这么多的回族穆斯林升官发财。于是就有人想了个主意,只有破了回族清真寺的风水,才有可能和回族穆斯林一样升大官发大财,所以他们就筹集资金,在正对着东大寺的运河对岸建了一座关公庙,关公庙内威武的关羽怒目圆睁,手持青龙偃月刀正对着东大寺。据老人们说,这座关公庙直到解放前夕还在。即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赞同这种说法,关于后窑殿上的风摩铜宝顶,有这样一个故事:后窑殿上的风摩铜宝顶是东大寺的镇寺之宝,是质地优良的精铜,千锤百炼铸成的。后窑殿是乾隆皇帝赐建,风摩铜宝顶被传的神乎其神,甚至有人说是无价之宝。清末时期,有两个南方的盗宝人知道了,不远千里来到了济宁,在一个深夜,两个盗宝人像幽灵一样灵巧地爬上了后窑殿,他们小心的用锯锯着风摩铜顶,当他们感觉已经锯断了的时候,想把风摩铜顶抱下来,但是任凭他们两个怎么用力,风摩铜顶就是纹丝不动。这时,他们突然听到了郎朗的诵经声,他们不知道,那是清真寺的阿訇们已经起床礼拜了,是在念礼拜前的唤礼哪!他们趁阿訇、乡老们进大殿礼拜的时间,偷偷的溜了下来,到市郊躲了起来。他们还是不死心,晚上又返了回来,趁寺里的人睡觉以后,又爬上了后窑殿,小心翼翼地锯了起来,又是和昨天一样,他们明明已经将风摩铜顶的底座锯断了,但就是弄不下来。他们感觉到天又快亮了,只好从后窑殿上下来偷偷地溜了下来,跑了,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