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由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国美院联合导演制作的人文纪录片《中国村落》日前在杭州举行了开机仪式兼研讨会,该纪录片由夏燕平担任总导演。
中国的村落保留着乡土中国厚重的传统和绵远的记忆,承载着中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国村落》正是要讲述发生在一座座村落里的故事,描绘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以当代影像语言,直观、生动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视觉世界。该片目前处于开机阶段,暂定为八集内容,分别为《如画》《建构》《田园》《家传》《望族》《忙闲》《乡愁》和《再造》。
在第一集中,分集导演想要宏观展现中国20到30个最美和最富特色的村落,乌镇、宏村、洱海、香格里拉这些名声在外的景点自然是不能错过的,“但我们对一些商业化的村落采用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我们更希望能发掘新的内容、弱化过于单一的形式,以村落的类型比如徽派建筑来划分。”
除了建筑,纪录片更多的是关注住在村落中的人。《家传》与《望族》就意在描写村落与家族的故事:浙江浦江县郑宅镇,800多年间代代清官、朝朝良民,靠的是人人遵循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郑氏规范》;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常家、王家大院,“晋人善贾”的灵魂是诚实守信。这些以文传家、以商传家、以仕传家、以耕作传家的世家故事,组成了村落中的礼俗社会。
2000年,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270万,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如今,又是6年过去了。纪录片《中国村落》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环境选择、建筑营造、保护利用、生产生活、宗法礼制、文化教育、民间文艺、村落治理、民族民俗、乡愁乡情等方面入手,试图唤醒人们对中国村落自然和人文的美好记忆,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愿望,进而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美丽乡村。
初心
村落越来越少,不能剩一声叹息
有数据显示,在2000年时,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270万,10年间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如今,又六年过去,《中国村落》的总导演夏燕平不无遗憾地坦承,摄制组近期走访过的一些村落,有些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不能只剩下一声叹息,拍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们失落的东西是多么可惜,从而思考怎样保护村落的文明。”
目前处于开机阶段的《中国村落》,暂定为八集内容,分别为《如画》《建构》《田园》《家传》《望族》《忙闲》《乡愁》和《再造》。作为开篇的《如画》,宏观展现中国20到30个最美和最富特色的村落。对于乌镇、宏村、洱海、香格里拉这些名声在外的村落,导演组采用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重点挖掘的是诸如内蒙古莫尔道嘎太平川、丹巴藏寨这样不为人知却又极富特色的村落。
夏燕平导演曾一手制作出《南宋》和《西湖》这样的佳作,这部几乎被业界视为他的封山之作的作品,他坦言《中国村落》会和自己前作的风格很不一样,《南宋》和《西湖》用的是“解说词加画面”这样传统的方式,“而《中国村落》会用略带纪实意义的手法,展现优美的村落和独特的村落故事。”
亮点
画面要美,更美的是人的故事
有《南宋》和《西湖》的珠玉在前,同为浙江卫视中国蓝出品的《中国村落》,极具画面美感是基本素质。夏燕平透露,影像表达方面,会使用大量使用延时摄影,展示村落和周边环境的美,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几个今天已经面目全非的村落原来的样子。而在视听效果方面,《中国村落》也会尽可能做到极致的优美。
但整个《整过村落》团队关注更多的,是在村落中的人。《家传》与《望族》就意在描写村落与家族的故事:浙江浦江县郑宅镇,800多年间代代清官、朝朝良民,靠的是人人遵循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郑氏规范》;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常家、王家大院,“晋人善贾”的灵魂是诚实守信。这些以文传家、以商传家、以仕传家、以耕作传家的世家故事,组成了村落中的礼俗社会。
夏燕平导演心心念念的,是通过村落的展示,帮助观众了解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依然离开温情不远,“我们今天是法理社会,传统中国的村落是熟人社会,由道德约束,法律显得比较薄弱,没有温情的法治社会是很残酷的,如果能唤醒观众心中的温情,《中国村落》善莫大焉。”
而谈到与中国美院的合作,夏燕平直言这是强强联合,“美院在村落写生方面有很多经验,做了很多调查,思考的过程很成熟,这是我们缺乏的一点。”他也表示,我觉得媒体人做这类片子有一些习惯性思维,希望和美院合作,能够通过他们的观察角度有一些闪光点。”
手法
玩花哨,不如老老实实地朴素表达
8集的体量,想要展现“中国村落”的特质,对节目组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夏燕平透露,8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问题都会连接在一起,尽可能回答了中国村落缘起、存在以及今后发展面临的问题。”他也强调,不会按照时下流行的“舌尖体”来拍摄,“如果找不到新的表述样式,就老老实实地朴素表达,添油加醋不是我们的风格。”
整个团队,现在已经投入高速运转中,未来的一年,浙江卫视和中国美院将各执导四集。夏燕平笑言,团队会胸有成竹地下去拍,但拍摄过程中会有“胸中无竹”的收获,被现场的故事激发灵感,“我们带着基本的构思,经受中国村落的洗礼,在拍摄回来后形成脚本。”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已经拍成纪录电影,谈及《中国村落》是否会拍成电影,夏燕平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村落相对静态,不是太适合做电影,除非在选题和内容上做很大的改变。”他也指出,纪录电影目前在市场上还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基本都是失败的例子。“在国内纪录片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的人了解纪录片,最佳途径还是在电视台和网络,而不是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