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国家旅游局会同国内主流媒体调研时发现,自去年莱芜市被列为山东省首个全域旅游发展试点市以来,该市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布局、全产业发展、全链条整合,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路子。山东省政府研究室为此专门做了《全域旅游的莱芜样本——莱芜市以乡村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调查》调研报告,郭树清省长作出重要批示,对莱芜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一是敢于转变传统观念。尤其是打破“点性”思维,跳出旅游抓旅游,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莱芜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安排部署,无论是规划制定、项目建设、政策扶持,还是设施配套、组织领导等等,都着眼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旅游格局,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全过程,体现在各方面,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
二是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全域旅游体现的不仅是区域范围上面的拓宽,更是休闲体验上质的提升。莱芜全域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和总抓手,通过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发展新兴旅游业态,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既培育了旅游新动能,拓展了发展新优势,又推进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发展质量效益,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是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且又刚刚起步,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但与之相比,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加重要。莱芜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各类市场主体适应消费需求,打造了一批抓住市场“热点”的旅游项目,形成了旅游高地效应。只有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共同作用,全域旅游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续。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方面,全域旅游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另一方面旅游也是幸福事业、民生产业。莱芜市以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为平台,既注重大型高端品牌项目的支撑引领,也注重贴近群众、适应个性“接地气”项目的规划布局;既注重交通、生态等大环境改善,更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难事小事,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改善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不仅成为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更成为受益者、共享者、评判者,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全域旅游所带来的改革红利。
五是把创新体制机制放在首位。全域旅游跨地区、跨部门,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市场壁垒。莱芜市在制定旅游规划、创新配套政策、理顺管理体制、落实责任分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制定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好政策,如整合涉农资金、调整行政区划等等。这一方面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旅游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把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以创新凝聚共识,以创新整合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全域旅游发展的内生活力。
全域旅游的莱芜样本

莱芜地处鲁中腹地,辖2个行政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4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35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莱芜区位优越,是省会城市的“后花园”,处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圈层,辐射人口超过3000万。这里交通方便快捷,京沪高速穿境而过,半小时“上天”,两小时“下海”,三小时进京,已形成“四纵四横”的交通主框架,即将启动建设的济莱城际铁路将实现莱芜与铁路主干网的互联互通,旅游通达性、便捷性将明显提升。
莱芜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既有以莲花山、雪野湖为代表的山水资源,也有齐长城、长勺之战、嬴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还有莱芜梆子、传统村落等民俗资源,以及红色旅游和工农业观光旅游资源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纳入十大产业重点推进,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目前全市有国家3A、4A级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4个,省旅游强乡镇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0个,其中雪野湖景区和农博园、莱芜战役纪念馆、全省第一个乡村旅游点房干村等在全国、全省已有较高知名度。同时,旅游服务、景区景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已有较好基础,已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6处,设置旅游导示牌400多块,建设改造旅游厕所230多座。这些都为莱芜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莱芜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占比高,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尽快补上这块“短板”是莱芜转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同时,旅游大发展还能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转调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全域旅游已成为莱芜转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规划布局 构建全域旅游特色体系

按照“全域启动、板块互补、重点突破、多维发展”的思路,莱芜立足山水生态资源、民俗文化及特色产业资源等发展实际,构建了“1181”旅游发展格局。重点打造1个中心、1个支撑、8大重点项目群和1个乡村旅游系统。1个中心,就是打造以“雪野湖度假、航空运动、齐长城体验与休闲乡村游圈”为中心的高端滨湖度假地、乡村休闲度假区。1个支撑,就是建设以“沿汶河都市休闲与乡村体验滨河旅游带”为支撑的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城市。8大重点项目群,就是建设雪野湖休闲度假、齐长城国家遗产公园、九龙-九天-九门峡谷、中心城区、棋山-寄母山、有机农业、莲花山-云台山和钢铁工业旅游等项目群。1个乡村旅游系统,就是构建“一水两山六板块”的美丽乡村旅游系统。?
为充分发挥雪野旅游区全域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去年6月,莱芜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北部旅游板块作出重大调整。将莱城区大王庄、茶业口两个镇以及华山、马鞍山两大国有林场,整建制划归雪野旅游区管辖,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体发展。雪野旅游区面积达到587平方公里,增加了近两倍,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项目带动 全域旅游亮点频闪

在山东省级旅游度假区雪野湖畔的蓝湾欢乐岛,总投资2.6亿元,占地19万平方米,沿水岸线2.6公里,是一个集自然山水风光,浪漫温情沙滩,惊险刺激运动等水、陆、空全方位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大型滨水乐园。
项目自今年五一开业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户外拓展、消夏避暑、亲近自然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大项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莱芜市确定了“一线五村”卧云铺景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乐嬉谷、山东长鹿旅游度假区等十大重点项目,今年已完成投资18亿元。其中,“一线五村”卧云铺景区预计年底前后投入运营,棋山景区温泉小镇、香山景区、蓝湾欢乐岛、恒大儿童欢乐中心已分别于今年“五一”“十一”前相继开业运营。同时,新建鲁中抗日纪念厅,开业一年来已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雪野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观光项目也相继建成。
大项目是发展全域旅游重要支撑,莱芜加大现有项目的改造提升,加快建设一批在建项目,招引新上一批高端项目,各区着力招大引强,着力培育特色,着力发展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山水生态、运动体验、历史文化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体验需求。
品牌创建 全域旅游业态缤纷呈现

作为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的永久举办地,莱芜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带动了模拟飞行、热气球观光、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项目蓬勃发展。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国际性航空体育盛会,“中国航空运动之城”已经成为莱芜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莱芜特色旅游品牌缤纷呈现,依托赢秦遗址、齐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品牌;依托莲花山、香山、棋山和九龙大峡谷,发展生态休闲和山地运动品牌;依托钢铁生产、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动态的生产流程以及独特的工业建筑艺术打造成工业旅游品牌;依托“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传统特色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茶叶、中药材等高效产业,打造了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依托房干森林公园、棋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了天然森林氧吧品牌;依托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王老村等特色村庄打造了乡村民俗旅游品牌。品牌创建,全域旅游业态缤纷呈现。
环境再造 全域旅游服务水平提升

莱芜始终把提高配套服务水平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着力点,与美丽乡村结合,推进农村“改厨改厕”,畅通旅游重点镇、重点村、重点景区连接线,打通旅游线路“最后一公里”。一批乡村绿道、自行车慢道、健身步道正在规划建设,不断完善“慢游”路网体系。
与文明创建结合,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旅游道路沿线、旅游景区周边和乡村旅游区的脏、乱、污,营造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努力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与服务提升结合,把“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落实到每个细节,严格执行国家、省旅游行业标准,完善莱芜市旅游业相关标准。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和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莱芜被列为全省全域旅游发展试点市以来,发展起8个乡村旅游项目群、200多个特色旅游村,占全市村庄总数20%以上。201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54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10%和14%,旅游消费总额占GDP比重达到8%,较去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近五年来,莱芜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达20%。莱芜,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p#副标题#e#政策保障 全域旅游快速推进

莱芜全域旅游发展快速推进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今年4月,季缃绮副省长亲自带队专题到莱芜调研全域旅游发展,近期,省旅发委、省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出台支持莱芜发展全域旅游的措施。措施分5个方面24条具体政策,涵盖旅游交通、旅游项目、旅游扶贫等各个方面。这是省直多部门首次联合出台对一个市的专项产业扶持措施,支持范围广、支持力度大、含金量高,为莱芜旅游和莱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莱芜将以打造“鲁中旅游新高地”为目标,以建设“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突破口,加快全域旅游各项工作。经过3-5年努力,全市旅游业发展核心吸引物突出、配套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城乡环境安全卫生、绿色生态、整洁有序、赏心悦目,城乡居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和谐友善,全面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内著名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到2018年,达到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市考核指标,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达到10%以上。到2020年,达到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考核指标,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