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临沂,广泛流传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因其剧目丰富、唱腔优美、表演质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众曾达数千万。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艺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戏曲柳琴戏也同许多地方曲种一样,遭遇了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
近来,新编柳琴戏《王祥卧鱼》一上演,便好评如潮,并荣摘13项大奖。在柳琴戏整体处于“山重水复”的尴尬境地时,《王祥卧鱼》的成功无疑是给柳琴戏的出路带来了春的讯息。《王祥卧鱼》成功之处何在?柳琴戏研究专家张铁民一语中的:“《王祥卧鱼》的成功在于其用创新的艺术形式突显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思产生了共振。”
的确,《王祥卧鱼》给柳琴戏带来了“亮色”,但要让整个柳琴戏走向“柳暗花明”,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由于人才断层、剧团萎缩、演出经费拮据、演出场所设备陈旧等因素,柳琴戏尚处于困境;同时受到受众群众“老龄化”特征的影响,青年受众寥寥无几,难以再现当年“万人空巷”的胜景,因此尽管业内人士曾做出种种努力,却总是收效甚微。
柳琴戏“失宠”原因何在?柳琴戏专家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究其原因,是留了枝叶,却丢了根基;保其形表,却失了神魂。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里,柳琴戏要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只有融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焕发出青春活力。”这番话产生了广泛的共识:更新观念,应时而变,推陈出新。人们在焦虑中寻觅柳琴戏复兴的“灵魂”。
近年来,济宁、徐州、临沂、枣庄等地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当代人沸腾的生活,追踪时代步伐,捕捉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思产生共振的“点”,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生活、广受群众欢迎的新剧目。自此开始,鲁西南的各地开始重视“柳琴戏人文环境”的保护。在济宁,只要有重要活动,必定有柳琴戏的倩影,临沂、徐州、枣庄等地均设立了柳琴戏艺术研究所、“柳琴戏音乐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让柳琴戏贴近当代受众群体的研究,从而指导艺术生产;借助当代传播手段的柳琴戏论坛网站也已建成。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宣传推广柳琴戏以及引导和培养柳琴戏受众的良好效果。
创造“环境”只是第一步,真正让民众喜爱柳琴戏,还需要艺术上的创新。在尊重“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柳琴戏正在吸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的丰富营养,吸收姊妹艺术的元素,融合当代音乐语汇、表演语汇等,从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比如在唱腔上培育刚柔相济的风格,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这样的演唱风格开始赢得民众的喜爱。
抢救柳琴戏,人才是支点。近年来,鲁西南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如艺校恢复开设柳琴科,有计划地定向招收柳琴戏学员;充分发挥现有柳琴专家的传、帮、带作用,逐步培养新一代年轻柳琴人才;通过举办柳琴票友会、戏曲比赛等形式,挖掘社会上的柳琴爱好者,把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队伍中,充实壮大整体实力。
专家们适时指出,对文化遗产来说,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间,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要加强对管理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放开眼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