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景区又是人山人海,在笔者的家乡济宁,三孔景区也是热度不减,仅10月5日一天就接待中外游客近8万人。来“三孔”游览,重点不在于景致多么宜人,而在于这里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很多人来说,游览“三孔”也带有某种仪式性的意义。节前的9月28日,孔子诞辰2567年的纪念日,丙申年祭孔大典就在曲阜孔庙举行,同时,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庙及儒学团体也举行了规模和形式各异的祭孔活动。
祭祀活动的意义是相当丰富和深远的。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是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共同的文化符号,其思想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祭孔仪式作为中华民族尊崇与怀念孔子的隆重祀典,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都有存在的必要。
对于“兹事体大”的祭孔活动,一些人认为主办方应该慎之又慎,从祭祀的献礼到颂赞的创作,从乐舞的定制到情感的要求,都要严格依据古制程序,不能搞成一种迎合旅游活动的点缀性表演。这种考虑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我们应该更为看重祭孔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让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接榫。
古代的祭孔活动往往有维护皇权正统的意味,而如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个体层面,我们对于孔子的尊崇主要是建立在儒家思想能够有利于国人价值观的重塑的前提上。此时,儒家思想的灵根再植就不单单是恢复一些古代的礼仪就能完成的了,仪式结束之后,我们还应该花更大的心思去思考如何真正地让孔子助益于当代中国。
所以,祭孔之意义的达成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上。一些盲信盲从者往往不以为然,他们“言必称尧舜”,一切以孔孟的微言为大义,最终只能走向原教旨式的固步自封。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发展到今天,它最大的变化不是思想上、哲理上的,而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思想在古代所依托的君主体制与宗法制度已经“换了人间”,儒家思想所面对的现实是,在世界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与深化的背景之下,中华民族需要朝着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的方向不断迈进。
因而,无论是为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还是为了更容易地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塑,我们都必须要论证儒家的仁爱思想、义利观念、礼乐学说对于当今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曲阜时就曾强调,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下面的问题就是“怎么办”了,也就是如何能够让儒家思想得到很好的传播,从而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对此,国家层面自然有其顶层设计,普通人往往更关心儒学何以走进生活。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是首先想到的环节,对于儒学而言,“四书五经”的传承是其得以延续的重要根基。因此,儒学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借助于经学的教育。但是,前段时间热传的关于读经少年的报道恰恰说明,我们在经学教育、儒学传扬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厘清的重大问题。“读经热”“国学热”固然是一种积极的趋势,但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但会打击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还会戕害儒家所一直努力追寻的活泼心灵。
再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话题,隆重举行祭孔典礼是一件有着积极意义的活动。但热闹一过,很多人的热情恐怕会销声匿迹,我们似乎也会“丢”了孔子。难道我们只是翘首期盼下一年的乐舞、祝文吗?在“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祭孔形式背后还有很多更为重要的文化内容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思考,不能只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应该致力于认识孔子、理解儒学,探究礼乐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与心灵归宿。孔子不是也讲过吗,“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作者刘乾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