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9月28日上午,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捐赠的目前全球最高孔子标准像,在山东胶州大沽河旅游度假区正式落成。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韩喜凯等领导参加了落成仪式。
韩喜凯会长(右二)与中共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为孔子像揭幕
中国孔子基金会韩喜凯会长(左三)在活动现场
高25.67米的孔子标准像落户在胶州大沽河风景区
参会人员齐读《论语》名句
孔子标准像于2006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公开发布。此次落成的孔子标准像,宽5米,高25.67米,寓意孔子诞生至今已2567周年。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祭孔典礼和“千人诵读《论语》名句”活动。
中国孔子基金会王大千理事长致辞
中国孔子基金会李长明副会长宣读祭文
中国孔子基金会李言栋副理事长在活动现场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孔祥林与丹东国学院院长臧克在活动现场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致辞,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传统文化教育分会会长李长明恭读祭文,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李言栋、中国孔子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康承宝等近千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关链接:
孔子像为何在青岛胶州落成
远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胶州已有先民在此定居,他们用石斧、石铲、石刀为工具,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夏、商时期,胶州地属莱夷。周初,武王“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即计今城,原址约在今南关城子村。西周时期,胶州境内封有一个介国,都城在今南杜村乡赵家城献附近。《列子》一书记载:“今东方介国,人人通晓六畜之声。”当时,介人不仅已开始饲养家畜、家禽,并且开始用牛耕地,用马拉车。
公元前600多年时,介国开始衰落,后来,计、介两国被齐国吞并。公元529年,北魏始设胶州(以境内有胶河而定州名为胶州),州治设在东武城(现在的诸城市),辖东武、高密、平昌三郡,共十四个县。
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特设市舶司、胶西榷场,是长江以北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金胶州”之美誉,滋养形成了胶州人民“包容友善、重商守信、弘文尚德”的人文传统。经历史科考,胶州迄今已有5000多年发展史。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是齐鲁农耕文化和商文化的重要结合地。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号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具有历史文化标志,出生于齐鲁大地的世界先圣孔子的塑像先后在济宁、淄博两地落成,引领着山东省17地市人民拉开了推崇“仁义礼智信 忠孝廉耻勇”的大幕。
孔子标准像之所以落户胶州,使青岛市进入山东省第3个孔子像落成城市,正如胶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友玉在致辞中所言:今天我们祭孔、尊孔、礼孔、敬孔,既是仰望智者风范、汲取先贤精华,也是延续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更是展示文化软实力、传递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带动金胶州重现千年古埠的繁荣盛景。
为何要建设孔子文化广场
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源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那么,怎样撬动这个系统的支点?关键在于认识和实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中国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营造城市崇文重教的氛围,需要内在的滋养和外在的辅助,只有内外兼修方可成德。那么,如何履行这个过程?目前,中国孔子基金会协同地方政府推出的孔子文化广场和孔子文化产业园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如今,全国数十个城市已陆续建设和开放孔子文化广场、孔子文化产业园,并初显“修身、齐家”的散发式功能,就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孔子文化广场和孔子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在城市规划中,不仅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而且,搭建起了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一环;所以,有专家分析指出:这是于民、于家、于国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政府工程。
儒家经典中《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许更能诠释孔子文化广场和孔子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