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金灿灿的玉米让圣城曲阜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泥土的芬芳从田野中透射出来,这片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今天迎来了一位外国客人。
廖晓义女士陪同艾恺先生一行在曲阜参观
8月29日,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乐和家园项目顾问廖晓义的陪同下,著名汉学家艾恺先生一行来曲阜乐和家园考察乡村儒学建设,中国孔子基金会梁漱溟研究中心副主任梁钦宁、山东省政协常委张继平、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肖淑珍等一同参观。
说起中国文化,艾恺教授可是位中国通,他早年师从费正清、史华慈,上世纪六十年代与中国文化结缘,便一发不可收拾,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现为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称第一人。受梁漱溟倡导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艾恺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到中国山东农村蹲点,关注中国农村建设,见证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变化。
艾恺先生(左)和廖晓义女士(右)在书院村社工之家
“行其所知,脚踏实地做事情。知其所行,眼观天下担道义。”廖晓义女士饶有兴致的为大家讲解这幅由梁漱溟先生所信奉的“知行合一”改编的对联,她坦言自己是梁漱溟的崇拜者与追随者,梁漱溟先生一生都在实践,“因为早年梁漱溟先生曾在山东搞过乡村建设实验,能来山东做乐和家园,进行乡村儒学推广一直是我们的心愿。” 廖晓义女士告诉我们。
谈起廖晓义女士和她所奉献的乐和家园,艾恺教授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她是传了梁漱溟“衣钵”的人。
社工之家的孩子们演唱《礼乐大同篇》
和社工之家的孩子们合影
“守望儒家祖庭,共建乡村书院”进入书院村的社工之家,孩子们正在演示用花瓣、水果皮等制作酵素的过程,并向大家介绍酵素的环保作用。据了解,这是曲阜乐和家园在书院村号召村民所开展的日常活动之一,平时,还教大家利用酵素制作手工皂等,宣传环保意识,普及健康观念。
在周公庙社区乐和书院小剧场,孩子们正在进行着一场传统的开笔礼,“点一粒朱砂,愿你在书中寻求真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艾恺教授亲自为学生们点起了象征着开智开慧、灵心明目的朱砂。据乐和家园的社工们说,他们定期都会组织学生们举行开笔礼、祭祀礼、生日礼、常礼等,通过学习传统礼仪来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谦谦君子。
廖晓义女士(中)、艾凯先生(右)与梁漱溟孙梁钦宁(左)
村民们表演农具秀
中华文明是耕读文明,在梨园村广场,村民们不仅能背诵《论语》名句,还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具秀”,他们用平时劳作中使用的各种工具艺术地再现了小麦从播种、管理、收割到做成面食的全过程,展现了农民高超的艺术智慧和纯朴乐观的性情。
作为乐和家园的项目顾问,廖晓义女士告诉我们,在曲阜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自2015年曲阜市引入”乐和家园“项目,经过短短的三个月的努力,各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和文化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乐和家园“已形成“一站(社工站)两会(联席会、互助会)三院(文化大院、乐和书院、百姓庭院)六艺(耕读居养礼乐)”社区建设新模式。由上级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参与配合,社工提供技术支撑,互助会在社工指导下开展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既丰富了群众公共生活,改善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融洽了干群和邻里关系,又开启了礼仪之风,提升了国学认同,拓宽了社区公共空间,培育了公共精神。
与村民们合影
艾恺教授关注中国的乡村建设和儒家的发展,并致力于推动中美文化的交流,他认为真正的儒家不能只在学术圈子里,此行或许还有另一个目的:看同样做着乡村实践和探索的廖晓义会否是下一个行动的儒家。
关于艾恺
艾恺,美国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称第一人。泊客中国讲演嘉宾及获奖人,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艾恺先生颁发第九届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近年来在中国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做讲演,传播儒家文化。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晚年口述》、《Has Man A Future?》、《梁漱溟晚年口述: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