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鱼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境内就有东夷太昊部族聚居,在栖霞堌堆等古遗址中,发现有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化。这里是闵子骞的故里,“芦衣顺母”的故事感天动地,“五里三贤”的脍炙佳话流芳不衰。
鱼台,还是一段红色的记忆。这里是湖西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曾为主力部队输送了5000多名子弟兵,为国捐躯、青史留名的英烈达652名,涌现出一批以马霄鹏、郭耕夫、李贞乾、聂峨亭等为优秀代表的鱼台儿女。
鱼台,更是一个耀眼的传奇。肩扛着“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的金字招牌,擦亮“全国棉花百强县”“全国农业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中国杞柳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鱼台大米”的金色名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精准定位鱼台在全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版图中的地位呢?鱼台县委书记董波给出的答案是:鱼台作为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线,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抓住用好文化发展系列重大机遇,精心打造孝贤文化品牌,使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
政策扶持注入,产业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济宁市加快旅游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济宁市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相继出台,省道251的升级改造,济徐高速的全线贯通,跨湖高速的即将启动建设和湖西铁路的立项……鱼台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克艰攻难,高点定位,高标准制定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强力提振文化旅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振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被鱼台县旗帜鲜明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出台了《鱼台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鱼台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微山湖湖西(孟楼)湿地、三贤故里、旧城海子、惠河休闲旅游带“四大”旅游资源,做好孝贤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文章,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高地。目前全县有AAA 级景区1处,AA级景区2处,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7处。
项目建设聚集,产业铸就新优势
鱼台整合历史和自然资源,以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孝贤文化资源为平台,以培育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为抓手,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一带两湿地”战略,通过打造西支河景观带和微山湖湖西(孟楼)湿地、旧城海子“两大湿地”,引领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建设生态长廊——西支河。西支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增添了无限生机与灵气,是难得的宝贵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鱼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比较优势,把南环至东渡口7.1公里西支河“一河两岸”,打造成“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景观带,重点建设亲水平台、月季园、樱花园、玉兰园、海棠园、牡丹园、竹林园、百果园等特色景观区域,形成“一带、三区、多景”的景观结构布局,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城市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实现老城区的风貌延展与新城区的风华展现完美融合。目前,西支河走廊湿地已基本完工,西支河原码头段正在加紧推进,北一环至东渡口段规划方案正在完善。
打造微湖明珠——微山湖湖西(孟楼)湿地。结合滨湖新城“生态之城、休闲之城、文化之城”的定位,立足“一路一城一湿地”的发展布局,坚持“生态、宜居、旅游”的文明理念,高标准编制完成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结构为“两带四区三园”:“两带”即京杭运河景观带和惠河景观带,“四区”即湿地游乐区、群岛游乐区、湿地逸养区、湿地保育区,“三园”即山桃园、芸苔园、梨木园。湿地建成后,将形成春天可听百鸟争鸣、观百花斗艳,夏天可怡然垂钓、赏荷采莲,秋天可捕虾捞蟹、摘菱收芡,冬天可看芦花飘飘、望栖息鹭雁的优美景观。目前,鱼台湖西旅游码头已全部建设完成;湿地内的水道疏浚工程和人行栈道修建项目已全部完工。微山湖湖西(孟楼)湿地旅游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选址、土地预审、立项等手续已办理完成,正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招商。
寻觅“古城传说”——旧城海子。海子总面积4620亩,千顷游鱼时而跃出,万亩荷花争奇斗艳,生态景观怡人,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县城就坐落在这里。但旧城海子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水面已经包产到户,鱼塘多,投入资金数额大回收慢等问题。鉴于此,旧城海子旅游景区项目,本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期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文化和生态一体化”为理念,以鱼台旧城历史文化中心、渔文化和乡村文化为核心内涵,重点构建生态渔场、农家乐、莲藕采摘以及水上游乐场四大产品品牌。项目建成后,通过惠河与微山湖湖西(孟楼)湿地连为一线,将极大激发鱼台西部镇街发展活力,目前,景区建设已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2016年,该县争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000万元,对旧城海子景区入口服务区、中心湖区、综合服务区、湿地净化区、生态渔塘区、乡村田园区等六大区域进行改造升级。
浓墨重彩描绘,产业壮美新篇章
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新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为全面提升鱼台文化影响力、软实力、竞争力,鱼台按照文化、经济、旅游深度融合的理念,融合孝贤文化、运河文化、滨湖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充分挖掘展示各个领域的文化元素,坚持“一园多容”规划建设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全力谱写文化旅游产业新篇章。
建设历史文化体验区。以孝贤文化为中心,建设孝贤文化寻踪展示园,在恢复建设“五里三贤”遗址的同时,精心演绎打造“三贤讲学”“鞭打芦花”等经典场景,使孝贤文化有“迹”可循。目前,“五里三贤”遗址已制好初步方案,“三贤讲学”“鞭打芦花”资料收集、编排和相关影视片段的采集已完成,建成“儒学讲堂”7处,“尼山书院”1处,“鞭打芦花”经典场景申请纳入县“文化产业园”。
建设文化产业创意区。以民间技艺和民俗文化产品中心,展示杞柳工艺品、木板年画、绾结葫芦、麦秆画、布贴画、拉花、草编工艺品等特色传统文化产品,以创意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政德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为中心,展示以马霄鹏、郭耕夫、李贞乾、聂峨亭等为优秀代表的革命将士的英勇事迹,讲述鱼台县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赵紫生、赵芳州、赵化范等护送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过敌伪区的传奇。
建设江北水乡生态宜居观光区。通过“文化+旅游”形式,结合太公庙庙会、旧城海子钓鱼比赛、闵氏樊氏寻根祭祖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穿插独杆轿、踩高跷表演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使景观连成一体、文化连成一脉、产业连成一线,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凝聚人气,带动经济发展。
打造完备文化旅游产业链。跳出农业抓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渔业,通过组合旅游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特色饮食业,做足做活水产品、湖产品文章,形成独特的旅游餐饮文化,并按照风味独特,携带方便的要求,开发好荷叶保健茶、微山湖麻鸭蛋、微山湖野味等系列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民俗文化,围绕民俗风情做文章,依照独创性、原始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加工、规范和包装,增强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使之成为独具鱼台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商品,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