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7月28日下午,第一届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在孔子故里曲阜闭幕。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周盛阔,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昌文,济宁市委常委、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出席决赛现场,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几天来,来自海内外10所学校的精英辩手围绕儒学精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辩论,发挥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性指导作用,弘扬儒学精华,传承中华文明。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循人中学代表队摘得桂冠,青岛第二中学获得亚军。
这次济宁联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广播电视台,举办这次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是希望通过广大中学生进而带动全世界华人,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探寻其中所蕴藏的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启示,把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儒学归来、让孔子归来。(徐斐)
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思路敏捷 稳中获胜”
辩论开始前,一场“踢毽子”热身赛拉开了本次决赛的帷幕,当参赛双方登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用掌声为各种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参赛双方就物质、财富究竟是不是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年为辩题展开激烈辩论。比赛中,对阵双方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激烈精彩的辩论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经过数小时的唇枪舌战之后,现场100位大众评审最终裁决正方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队胜出,获得第一届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赛冠军。
被誉为国际大赛常胜冠军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对本次“儒学”辩论大会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带队老师杨佑诚说:“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孔子的故乡,我们是抱着一种学习和洗礼的心态。如今在这里参加比赛,真的感受到了孔孟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次我们能够获得冠军,也要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在文化中提升自己和丰富自己。”
辩手风采:“淡定自若 伶牙俐齿”
青岛二中王姿儒刚一上场就抛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有钱的人一定会成功吗?第二个问题 成功的人一定有钱吗?第三个问题 物质真的能够衡量我们的成功吗?最后她以一句当今最潮流的话来结束自己的论点。“我们现在有的不能只是眼前的一切 我们要有的诗和远方呐”。
赛后,一脸笑容的青岛二中辩手王姿儒向记者说到,我享受争辩,但更珍惜争辩后的冷静。外表较成熟的她,在现场展现的气场十足。这位来自海边的妹子向记者介绍,由于赛事时间紧凑,为了能在现场更好的发挥,他们通宵加班整理论点、论据,细致应对每一场的赛事。“随着比赛时间的推进,今天已经达到了辩论队伍竞技状态的高峰期,如今大家都是卯足了劲参加今天的最后一场比赛,能获得亚军我们已经很开心了,我们会继续努力。”
七场比赛根据辩手表现得分高低分别评选出了最佳辩手,王姿儒凭借出色的表现两次获得“最佳辩手”称号。在今天的决赛表现中,她又再次获得“全程最佳辩手。“我认为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也要感谢辩论赛中队友的默契配合。”王姿儒说,她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比赛,不仅能够开拓视野,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谷雨)
图为颁奖现场。(刘建新 摄)
济宁:国际中学生儒学与当代热点之辩
崔璐
儒学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当今时代,什么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儒学的传播?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在曲阜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是一次积极的探索。7月22日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支代表队就社会热点问题用儒学的论点在曲阜展开了12场现场论辩。
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学思想的光辉不仅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每一步进程,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孔子创立儒学以后,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人格理想便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千百年来,儒家文化虽历经长河的起落,却并没有失去其本原的核心价值。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所谓历史轴心时代,孔孟等建构的儒家哲学思想,历经汉儒的承前启后,到宋明儒家理学、心学的兴盛,两千多年间儒学在研究方法、思想理路上,虽然代有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但在核心价值与观念方面,却呈现出不间断的“返本开新”的过程。每一次历史革新时期,人们总会将目光投向先秦孔孟,投向儒家经典,追寻儒家价值的本原意义,并结合时代特征,重新燃起中华文明鼎新的光辉。
立足儒学,是这次国际中学生辩论大会的一大亮点。这次的比赛不仅仅是一场辩论赛,而是一次以辩论赛为形式的大型原创文化交流活动,传递的不仅仅是辩论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辩论大会邀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辩论队伍,就儒学精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辩论,对发挥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性指导作用,弘扬儒学精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次国际中学生辩论大会筹备已久,历经近半年的前期准备与海选,辩论大会最终选拔出北京市第101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济宁市第一中学、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陕西省西安中学、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10支队伍。而比赛辩题的确定,也有着广泛的参与性,由孔子研究院制定了24个紧扣时代焦点话题的儒学辩题公布到合作网站,由社会参与讨论,最终决定了“穿越剧热播增进了/阻碍了大众的历史认知”“虎妈狼爸式教育VS猫妈羊爸式教育”“当代社会,男性/女性谁更需要关怀”“当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苹果公司该不该给FBI解锁?”“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是否合理?”“中学生读删减版儒家典籍利大于弊/弊大于利”“面对朋友缺点,应该隐忍包容还是坦率指出?”“人工智能对人类是不是一种威胁?”“理想和现实何者在主导世界?”“物质财富是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吗?”“在当代社会,传统仪礼的复兴是否还有价值?”这12个辩题。
12道题目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但在比赛中选手们要联系儒家思想去辩论这些题目,这并没有让选手们感到困难。在27日上午录制的北京101中学对阵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的半决赛中,双方的辩论题目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是不是一种威胁?”乍看,这似乎是一道和儒家思想联系不大的问题,但是选手们却能由人工智能想到人类的科技发展,进而联想到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最后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创新赛制:让儒学更有趣
与以往的辩论赛不同,本次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赛对传统辩论赛制进行了创新,采用“三对三”方式进行辩论。而且颠覆了传统的裁判方法,以现场观众实时的跑票数来判定胜负,增强了互动性;在比赛中还设置了12种古代游戏在演播室进行现场PK,活跃舞台气氛,借此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场上还邀请了学术界3名嘉宾组成“美女主席团”,对赛事进行点评,增强了比赛的娱乐性。
这种有别于传统辩论赛的形式,也让参赛选手们感到很新奇。来自青岛二中和上海建平中学的选手都表示,这样的赛事形式很新颖,他们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儒学知识并不是很多,这样的比赛对于增强他们对于儒学的兴趣很有意义。
比赛中有一个游戏PK的环节,设置了投壶、斗百草、捶丸、蹴鞠、木射、双陆、射箭、打鸡、簸钱、鲁班锁、射覆、击壤等12种古代游戏。参赛选手通过游戏环节,可获得加时发言,与辩论赛巧妙结合、活跃舞台气氛,增强节目可看性,同时可通过古代游戏再现古代人的娱乐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27日上午录制的北京101中学对阵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的半决赛中,双方选手就参与了击壤游戏。投掷圈中有6只壤,分为三黄三蓝。黄色代表正方,蓝色代表反方。正反选手分别用手中代表自己团队颜色的壤去击打圈中对方的壤,让对方的壤出圈,自己的壤留在圈内,最后投掷圈中颜色多者所代表的队伍获胜。
现场的两位智胜鲜师于晓风和刘思宇介绍说,“击壤源于原始时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狩猎生产中,人类会用土块、石块、木棒投击猎物;在原始的部落战争中,这种投击也成为作战技能。为了投击得更准确,平时便要练习。后来,狩猎、作战工具得到改进,有了弹弓和弓箭,不再依靠土块、石块、木棒掷击野兽,这种投击练习便演变成了一种游戏。有不少古诗里面曾讲过击壤,两晋南北朝时期,击壤在民间很流行,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下了‘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的诗句。晋人张协的《七命八首》诗中也有‘玄龆巷歌,黄发击壤’之句,是说当时黑发的童子在歌唱,黄发的老翁在玩击壤的游戏。可见,击壤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游戏。”
随着比赛的逐渐深入,北京101中学和马来西亚吉隆坡循人中学的得票数也在不断变化着,由比赛开始时的47:53,变为46:54,这反映出大众评审们对选手的支持在随时发生着变化。这次的100名观众包括儒学专家、高校老师、学生代表、媒体及其他职业代表组成。辩论开始前,大众评审投票决定自身立场,辩论期间大众评审可自由改变立场,辩论结束后,大众评审进行最终投票表明立场。跑票少者胜。若跑票数相同,则双方各出一人进行陈词,由观众再次投票决定胜负。复活环节中,由100名大众评审团投票选出复活队伍。此外,辩手在每场辩论中需引用儒学经典原句至少2次。100名大众评审中将有10名儒学专家作为评审,对辩手引用儒学经典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投票。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理不辩不明,以国际辩论大会为形式、学生为主体参与的辩论,可以有效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从传播效果考虑,用辩论的方式传播儒学文化,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具有极强的新闻传播力;从参赛主体看,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团队带动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带动一个国家,辩论大会会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赛事的连续举办将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主体不断更新,将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打造成一个国际性赛事,锤造成一个“立得住、传得开、影响大”的文化品牌,并通过辩论与交流,搭建国际性儒学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探讨不同文明与制度下儒学的价值与意义;赛事可为国际交流嫁接新桥梁,引导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儒学的普及是一个教育问题
如何让儒家思想融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让广大青少年对儒学产生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儒学传播者思考的问题。立足当下,各种思潮和文化交互渗透,人们对于扑面而来的信息应接不暇。尤其是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面对这一局面,他们显得迷茫不知所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将有助于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而且是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不朽遗产。孔子虽然生活在遥远的春秋时期,千百年来高居庙堂,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已经深深根植于全体华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样一场辩论会,显示出诞生于数千年前的儒家思想,传承到今天仍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要让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就要以适应于时代的方式促进儒家文化传播。阐释经典的传统研究方法要继续,但普及儒家文化不能局限于历史的描述和学术的研究。儒家文化并不只是陈列于博物馆的文物陈迹,而应当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充满生活气息的灵动形态,让人们能够亲近、濡染,这样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让更多的人喜闻乐见。对于儒学在学生群体的传播,辩论会智胜鲜师于晓风认为这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这点是很重要的。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