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我想为家乡多培养一些人才,也想去探索两岸教育、文化进一步合作的新路,更想两岸合力共同向世界推介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
——陈尊双(陈一帆)
孔孟之乡讯 享誉海峡两岸的著名雕塑艺术家陈尊双(陈一帆)先生7月20日在福州逝世,享年93岁。
中国孔子基金会发来唁电称,陈老先生生前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支持公益文化事业,他的逝世是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24日上午,陈老先生的遗体在福州殡仪馆火化,来自海峡两岸的后辈们为他送行。
1988年,陈老先生从台湾返回福州定居。7月24日,他的学生专程从台湾赶来含泪与老师永别,令在场人士动容。
陈一帆与自己的心爱作品——孔子塑像合影
抗日志士出身的雕塑家
陈一帆,1924年生于长乐鹤上镇,原名陈尊双。抗战中,毅然投军打击侵略者,曾任国民党空军机械师。1949年随军赴台。在金门军中任职时,因金门当地有极适宜雕塑的泥土,他遂从为战友雕塑头像开始,不断钻研,终成台湾最负盛名的雕塑家。台湾国父纪念馆中的孙中山塑像、中正纪念堂中的蒋介石塑像、玉山之巅的于右任塑像及蔡元培、陈诚、梅贻琦、胡宗南等一大批国民党元老的塑像,都出自陈一帆先生之手。
1985年,台湾“教育部”曾以吴道子所绘画本为准,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陈一帆所塑的3.2米高孔子塑像在十多件作品中最终入选,此形象的孔子雕塑之后还被分别竖立在新加坡裕华园、南加州大学校园、乌拉圭孟都市的孔子公园内。当时,台湾有关方面还依据陈先生的创作印制了100万张“圣贤先师孔子像”,分发给华侨作为祭孔之用。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陈一帆急赴福州,但妻子已病逝,唯剩40余年未见的女儿,上次见女儿时还是1946年。他决定回福州定居。
后半生专心“与泥巴打交道”
陈尊双(陈一帆)1924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年轻时随军入台。退役后他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后半生专心“与泥巴打交道”。
在台北的孙中山纪念馆、“中正纪念堂”、“故宫博物院”均可见其雕塑作品。不过他的得意之作要算孔子像,曾被台湾当局列为孔子标准塑像。在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公园、校园里也有他创作的孔子全身塑像。
另外,台湾玉山之巅的于右任塑像及蔡元培、陈诚、梅贻琦、胡宗南等一大批国民党政军二界元老的塑像,都出自陈老先生之手。
20多年前离台回福州定居
1988年,陈老先生从台湾返回福州定居,受聘于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2010年5月,中国首个孔子雕塑室——“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陈一帆教授孔子雕塑工作室”在福州成立,这是海峡两岸共办的首个雕塑工作室,也是全国首个专门研究、设计、制作孔子塑像的工作室,陈一帆也成为首个在大陆高校拥有以个人名字命名工作室的台湾雕塑家。
当时陈老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爱家乡,想为家乡多培养一些人才,希望两岸合力共同向世界推介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
未建成孔子巨像带着遗憾离世
晚年,陈一帆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建一座比美国自由女神像还要高的孔子巨像,他多次对记者说:“中国人的精神就是孔子的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仁爱精神、孝道精神与礼义精神。这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直接上升为中国人的信仰:仁爱、和谐、真诚。我希望立一尊比自由女神像还要高的孔子巨像,立在我的家乡中国,让人们一看到他就知道,仁爱之乡到了!”
记者与老人的挚友、闽江学院时任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一起,多次陪老人去看可以安放孔子巨像的场地。后来老人视力急剧下降,但还在挑选助手,他说:“我眼睛不行了,细部的雕像要找年轻人做。”后来,老人腿脚不行了,坐上了轮椅,还对记者说:“我做了计划,我这辈子做不了,希望你们继续宣传,一定会有后来者来建。”
离世前2个月,老人精神已实在不济,但一谈起建孔子巨像,眼里总会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