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大会指出,文化旅游产业以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性大的特点,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强调要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济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无疑,这对我们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打造稳增长调结构新引擎,推动济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实现十三五“四大发展目标”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集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历史故事、丰饶物产于一体,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不言而喻。
近年来,济宁市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文化资源转换创新上狠下功夫,深度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突出文化创意这个引擎,努力走出一条以文化引领、催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旅游业被视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取向;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旅游业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实现了逆势上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业兴,百业旺。文化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关联产业多达110多个。它还是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的生态产业,对投资、就业具有巨大拉动作用,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我们要积极应对产业过剩和供给结构升级带来的倒逼压力,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下决心把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使其成为推动我市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
目前,全国各地都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们在认识、资源优势转化、旅游产业链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活。要做到站位高、眼光远,坚持全域旅游方向,全面系统提升,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持续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做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蹄疾步稳、行稳致远,真正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要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当前,旅游业已从“景点旅游”演进到“全域旅游”的新阶段,呈现出全时空,全要素、全业态、全窗口,特点鲜明。我们要积极适应“全域旅游”大趋势,变革旅游发展模式,以全域的理念、全域的视野,按全域旅游要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要素、建立大旅游工作机制,把整个济宁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
要坚持创意引领,高水平推进文化旅游载体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基础是园区、景区、企业、产品,核心是创意。高水平的创意,能够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使普通产品“身价倍增”。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把创意作为首道工序,高水平培育文化旅游产品,高水平谋划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以高水平创意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
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文化旅游经济是典型的形象经济、品牌经济,既要把品牌塑造好,更要把品牌宣传出去。要进一步加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品牌的宣传、营销、推介力度,建立市县一体、部门联动的营销机制,在“文化济宁”大品牌下,策划推出一批县域品牌、活动品牌、演艺品牌、节会品牌,不断丰富“文化济宁”品牌的内涵,全面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
要实施服务提升行动,打造国内领先的旅游环境。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公共设施体系、旅游管理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消费环境,倍加珍惜,倍加维护“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诚信、忠厚、好客、尚礼的好形象,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安全旅游、舒心旅游、放心旅游。
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执着前行,以奋发作为的精神状态,以务实苦干的过硬作风,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乘势而上、借势发力、用势作为,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