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自2012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响应省委扶贫工作的号召,先后为德州市夏津县拐尔庄村派出三任“第一书记”进行扶贫工作。期间,“孔子学堂”落户德州市夏津县拐尔庄村,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并为拐尔庄村协调社会资金近百万元,为该村建设文化大院、孔子学堂体验馆、乡村记忆馆、孔子文化广场等,着力开展了“孝”文化教育。学堂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办学宗旨,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里“落小、落细、落实”。
拐尔庄孔子学堂
为继续做好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发挥和提升儒学在乡村的影响力,7月1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李长明、副理事长邢成湖,及三任“第一书记”一行在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调研。夏津县新盛店镇党委书记王运国陪同调研并和村民代表们进行了交流座谈。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李长明说,几年来拐尔庄村经过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支持和指导,以及三任“第一书记”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使村风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基于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基础上,结合本村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将继续为拐尔庄村做好文化建设。针对村里养老、教育等问题,李长明向村干部进行了详细询问,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表示继续引进社会公益人士关注和支持拐尔庄村建设。会后,李长明副会长为拐尔庄村孔子学堂赠送了学堂堂训挂图和图书。
对拐尔庄村近年来的变化,镇党委书记王运国做了肯定。并表示通过镇上的财政支持,将在拐尔庄村建设乡村养老服务中心,解决孤寡老人和贫困老人的生活和赡养问题,以拐尔庄为试点,带动和辐射附近村庄的养老,积极打造成为全县的乡村养老示范点。
李长明副会长与山师大学生交流
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几任“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民李凤林眼见着村里的改变,发自内心地说,基金会的几位“第一书记”为我们村的建设下了苦功,做了实事。过去,村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交流学习的公共场所。街道上破烂不堪和荒草丛生,打架和不孝敬老人现象也有发生。“第一书记”来了以后,吃住都和我们在一起。村里铺设了硬质路面,修建了广场,开设了学堂,并开展了一系列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从而,使村庄由内而外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邢成湖副理事长与山师学生合影
调研期间,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几位大学生正在拐尔庄进行“农村国学文化弘扬实践”的考察活动。学生代表宋德照说,拐尔庄“孔子学堂”做为乡村文化建设一个文化推广模式,很好的让村民们学习和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家风家教、乡贤先进等传统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文化灯箱、村内文化墙、孝心村居街道和民居牌等设施做到日行常用,使“孔子学堂”成为建在村民家门口的文化教育基地。
邢成湖副理事长一行调研代庄
随后,邢成湖一行到夏津县代庄村进行了调研和工作指导。并对代庄村“第一书记”曹荣旭所做的帮扶工作进行了肯定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