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7月11日上午,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部署要求,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济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傅明先主持。市委副书记刘中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周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昌文,副市长张继民,市政协副主席蒙建华出席。
马平昌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济宁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实现十三五“四大发展目标”的战略任务。抓住用好历史性机遇,做好文化旅游资源创新转化文章,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对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打造稳增长调结构新引擎、推动济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把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看到我市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优势,以更高境界、更高标准谋划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创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马平昌强调,要坚持全域旅游方向,全面系统提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一要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要按全域旅游要求统筹规划,实现要素全域配置、线路景区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形象全域提升。要按全域旅游要求整合资源要素,串点成线、以线扩面,资源共享、区域联动,使游客一进入济宁就步步见景、处处可游。要按全域旅游要求建立大旅游工作机制,实现全市域旅游营销系统化、一体化。二要坚持创意引领,高水平推进文化旅游载体建设。要高水平培育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孔孟文化之旅、水浒古典文化之旅、文化修学之旅、乡村度假之旅等8大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济宁记忆”主题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传播基地,打造文化圣地、魅力渔家、养心净土、文化寻根、乡愁记忆等特色品牌,重点实施“十大文旅产业培植工程”。要高水平谋划推进项目建设,一手抓策划,把文化资源、文化创意变为项目;一手抓在建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编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搭建文创产业集聚、投融资、项目引导、人才开发、交易展示“五大平台”,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骨干企业。要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激励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旅行社开展区域战略合作,加大重点文化园区、文化旅游企业培育力度。三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品牌的宣传、营销、推介力度,不断丰富“文化济宁”品牌的内涵。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三位一体”宣传营销策略,政府要加强“形象营销”,媒体要更大力度推进“内容营销”,企业要搞好“服务营销”,高水平策划展示济宁形象的广告和宣传片,构筑跨国界、跨地区的旅游营销网络,全面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四要实施服务提升行动,打造国内领先的旅游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要以互通互联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重大旅游项目周边的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完善市区、景区的旅游标识系统,规范通往景区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在软环境建设上,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消费环境。
马平昌指出,要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为战略牵动,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全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要在儒学研究普及上作示范,打造全省儒学人才汇聚发展高地,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儒学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要在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上作示范,加快打造国家级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和全国公务员政德教育基地,大力发展企业家国学培训、青少年传统文化培训、教师师德培训。要在文化交流传播上作示范,高标准推进体验基地建设,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打造“一带一路”中华优秀文化起点城市。要在文物保护利用上作示范,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大遗址曲阜片区保护维修工程等一批基础性、先导性项目,在文物展示、依托文物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上下更大功夫,包装推出一批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马平昌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形成推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旅游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能力。要强化政策保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真正发挥好政策的激励作用。要强化人才保障,把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旅游强市的基础工程来抓,抓好培养培训,抓好人才引进,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
傅明先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特别是马平昌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攻坚重点任务,突出抓好政策落实。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速推进在手项目,切实强化资金保障,以文化旅游项目大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要抓好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推广,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集中搞好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努力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要抓好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对跨湖高速、济徐高速等旅游通道要快速推进,对连接景区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要深度融合,对县域间的快速干线要搞好对接,尽快构建起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会上,刘中会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 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委、市发改委作了表态发言。
会议采取电视会议形式召开,通过济宁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向全市现场直播。市里在运河宾馆设主会场,各县市区和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设分会场。
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独特资源优势,以各种形式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繁荣。图为青年学子在孔庙身着我国古代服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刘项清 摄)
济宁:向文化旅游强市大步跨越
济宁日报评论员
昨天上午,济宁市召开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大会,就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分析研究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形势,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动员和部署。文化旅游业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务必进一步统一思想、汇聚要素、集中攻坚,抓住用好历史性机遇,做好文化旅游资源创新转化文章,擦亮文化济宁旅游品牌,推动济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抓住用好历史性机遇,做好文化旅游资源创新转化文章,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对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打造稳增长调结构新引擎,推动济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市各级一定要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机遇意识,着力拉长短板,以更高境界、更高标准谋划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力开创济宁市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全力开创济宁市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必须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要加大统筹整合力度,坚持全域旅游方向,按全域旅游要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要素,实现要素全域配置、线路景区全域统筹、品牌全域整合、形象全域提升,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界限;要坚持创意引领,高水平培育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孔孟文化之旅、水浒古典文化之旅等8大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济宁记忆”主题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传播基地,打造文化圣地、魅力渔家、养心净土等特色品牌,高水平谋划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公共设施体系、旅游管理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消费环境。
今年初,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这在济宁市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要强化机遇意识、使命意识、标杆意识,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同步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发展,全力打造全省全国文化发展高地,切实在儒学研究普及上作示范,在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上作示范,在文化交流传播上作示范,在文物保护利用上作示范,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上实现更大作为。
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强化组织保障,强化政策保障,强化人才保障,完善督导考核机制,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切实成为济宁经济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