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济宁地区只有一个专业文艺院团。1984年至今,济宁已连续举办24届国际孔子文化节。1994年,“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吹打乐《儒乡鼓韵》荣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金奖。进入新世纪以来,已建成3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孔子研究院、孔子文化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19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市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站点达到6794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年,是济宁市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全面繁荣的六十年。
建国初的15年,围绕着社会制度改造这一政治核心,我市文化发展从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建国之初,济宁地区当时只有一个专业院团——济宁豫剧团。1953年,济宁吕剧团成立;1954年,济宁人民剧院建成,1957年,济宁杂技团转为国有;1958年,济宁图书馆、电影公司、济宁红专戏校(济宁艺术学校的前身)创建;1961年,济宁戏剧创作研究所成立,济宁文化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正在到来。但是在文革中,济宁文化事业与全国各地一样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文物在浩劫中被毁,文化发展陷于停滞。
拨乱反正之后,围绕解放思想这一核心,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 “南巡讲话”真正打开人们的精神枷锁后,济宁市文化建设开始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舞台创作日益繁荣,文化市场渐露端倪,济宁文化建设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文化发展与时俱进,国家拨巨资对曲阜 “三孔”进行修缮,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府、孔庙、孔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10月建成9170余平方米的济宁市图书馆新馆;艺术创作繁花似锦,连获国内外大奖;文化产业渐成气候,孔子文化节影响日益深远。
进入新世纪后,济宁的文化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社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通过实施社会文化先进县(乡镇)创建工程,全市已有邹城、曲阜、兖州3个全国文化先进县,3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8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79个全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全市80%以上的文化站经费落实,60%以上的村级文化大院坚持开展正常活动。全市拥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3个、一级文化馆4个。相继建成济宁市图书馆新馆、运河文化广场、孔子研究院、论语碑苑、杏坛剧场、济宁市博物馆、孔子文化会展中心等一批档次高、功能齐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大提升了全市文化设施的文化品位和服务功能。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挖掘和保护,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之乡。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发展到260余个,民间艺术表演队1456个,群众业余文艺骨干近2万人。通过实施“知识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藏书、读书、用书的热潮。2005年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建成了文化共享工程市、县级支中心13个,全市农村基层服务站点达到6794个,邹城、曲阜、兖州被评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示范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面启动,《鲁西南鼓吹乐》、《祭孔大典》、《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19项入选省级、12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城乡艺术舞台全面繁荣。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了一大批体现济宁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家水准的精品力作。《军嫂》、《师魂》、《拓荒者》、《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刘运库》、《媳妇》等8部作品获得省精品工程奖,《孔尚任》还获得第十五届“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奖。一批文化名人分别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红梅金奖、曲艺“牡丹奖”等奖项。1999年,吹打乐《儒乡鼓韵》荣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金奖,随后山东琴书《罪责难逃》和渔鼓《断机教子》同时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2006年,吹打乐《求雨》等6个节目获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金奖,列全省第一。2008年,吹打乐《村姑的喜悦》荣获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2002年,市杂技团节目《腾空飞杠》获全国“金狮奖”铜奖。2007年,《叠椅技巧》获摩纳哥“初登舞台”杂技大赛银奖、唯一城市奖、杂技大赛荣誉奖。2008杂技《舞中幡》在西班牙阿尔巴塞特首届国际杂技大赛中勇夺银奖第一名,《舞草帽》参加了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演出。在影视剧、音乐、舞蹈、书法、摄影、美术等艺术创作方面,有万余件作品参加了省以上各类艺术评奖及展览,其中有近500件作品获得金奖或一等奖。1998年,李发启创作的电视连续剧 《乡党委书记》荣获“飞天奖”;2007年,田园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星临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获山东省第八届精品工程奖;由王伯福创作、市豫剧团参与拍摄的戏曲电视连续剧 《孝子闵子骞》,也由中央电视台成功拍摄并播出。
文化活动影响日趋广泛。自199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农民文化艺术节、7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每届艺术节都有近20万人参加演出,观众多达300余万人次。运河文化广场连续六届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2005年济宁市激情广场大家唱、农民文化艺术节、职工文化艺术节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自1984年以来,连续举办24届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嘉祥)石雕文化节、孟子故里(邹城)中华母亲文化节、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中国(梁山)水浒文化节、微山荷花节、泗水桃花节、金乡大蒜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文化、经贸交流。
长期以来,我市广泛开展的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全市性的舞狮舞龙大赛、乡村歌手大赛、职工综艺展演、民间艺术展演、民间艺术精品展览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区域性、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02年成功举办东亚文化论坛,2004年举办了中国(济宁)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2006年在法国举办了 “孔子故里民间文化艺术赴欧洲展示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