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2日上午,“圣裔丹青•孔维克从艺50年回乡汇报展”在济宁市博物馆举行。特刊发李木生先生的这篇文章。孔维克,1956年6月12日生于山东汶上,祖籍曲阜,为孔子第78代嫡系裔孙。
孔维克是从孔孟之乡走出去的大画家。
维克的先祖孔子曾对弟子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其实,画家如儒者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分别之处就在于人与作品的境界格调与精神气象。没有操守的名利之徒,就是富甲天下甚至有皇帝发话,也最终无法入于大画家行列(或者愈加不能)。尤其是当代画家,要有时代的清醒,要有社会的担当,或者说首先的身份应当是有着忧患意识与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唯有如此,才能称其大。与维克先生虽然只有一面之识,却从他画作的人物身上,读到了他作为一位大画家所具有的孤独而又深刻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立的思想和穿透历史的眼光。
如果以传世为标准,举出一幅他的画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的那幅三米高六米长的大画《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孔维克 画)
画中再现的这一历史事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多重的重大意义,既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也是“五四”运动的先声,从而成为一把开启中国现代社会的钥匙。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当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传至华夏,举国哗然。时值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闻此消息,学子们群情激愤,康有为用一天两夜写成万言“上书”,再由梁启超、麦梦华“并日缮写”,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改良主张。上书立刻得到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签名。康有为这样写道:“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约、迁都、变法三者,卓如孺博书之,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公车上书》一画以极其震撼的场面横空出世,繁富的内涵大有取之不尽之势,让人浩茫的心宇里激荡起热血的雷霆闪电。每一处细节,都可作多角度的审视。那棵朽得只剩下一蓬小小绿枝的古松,突兀在画的右侧,像一条老迈的巨龙,又象征着大清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腐朽与没落。那把翻倒的椅子,既显示着学子在上书署名时决绝的动势,也喻含着学子们为了民族的前途不惜丢弃个人位置的风骨。康、梁聚集学子之处,是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是明朝良臣杨椒山的故居,也是他弹劾严嵩、写下《请诛贼臣书》的地方。公车上书选择如此地点,可谓寓意深长。以灰蒙蒙的老屋为这幅巨制的背景,而老屋又融入在黑暗的天宇里,还有房上直立的茅草,都诉说着无言的冷峻与沧桑,并成为那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画的主角,当然是人,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的学子,在那样黑暗的无道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当然是写实的,议论,签名,愤懑,激昂,彷徨与迷茫,还有急切的声音与凝重痛苦的表情,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如在眼前一般。又是写意的,我们仿佛可以感到这些长袍马褂之下贲张的血脉。就是这些热血青年,成为中国真正的希望,而那尊低矮委弃于地的石狮,更衬托着这群人的高贵。
公车上书的直接后果,便是希望大清帝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的戊戌变法。而这个闻名中外的戊戌变法,仅仅进行了103天(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便被扼杀于血泊之中。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这些个学子们,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尤其是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他却以一己的血肉之躯与一个庞大的王朝对抗。他的宣言,一百年里都还令专制者胆寒,“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孔维克的《公车上书》,正是一种继承先贤的“行”。也是一种无言的呐喊,让人感到执画笔者尊重历史、追随真理的知识分子悲悯、勇敢、磊落的情怀。对这幅画,他曾经说过:“我希望通过我的画笔,能为我们值得回味的这段历史展开那精彩的一页,让我所仰慕的先贤定格成难忘的悲壮瞬间。”
他做到了。早在1989年夏天,他就怀着先贤一样的情怀,将学子烈士的血裒集于笔端,创作过《公车上书》,并在全国第七届美展上获得铜奖。1999年,2009年,二十年过去,他又拿起沉重的画笔,重画《公车上书》,并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三年创作不寻常,在他或落笔或凝神的深夜里,他当会一次次想到北京的菜市口,想到那个万人空巷争看六君子就义的场面吧?只是,烈士的鲜血,多为看客的馒头蘸去。维克一定有过悲哀与愤怒,但他更加相信未来,因为再是浓重的黑暗,也不能阻止太阳的升起。就是如漆的夜,也会有一颗两颗的星辰,从晦冥里漏出光芒来。他的画笔,也就有着格外的感动人心、穿透人心的力量,可谓震古铄今。力量的来源,就在于这支画笔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处,让历史烛照当下,让现实显出真相,并从这种烛照与显现里催生出一个光明的未来。这需要天赋,更需要胆识与良知。仅此一点,他就高出于当代许多名家大家之上。
就在2009年的《公车上书》上,他写下了近八百字的跋文。结尾处,有这样的话:“此为中国近代史之重大事件,是士人千年来首次为社稷安危而呐喊,是中国百年来改革变法之前奏。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学子,为民族振兴抛颅断肠奋战浴血之慷慨悲歌,震撼着百年来之国人心灵,至今仍让我辈诸君为之击节赞赏。”文中的“近千年来”,有着隐约却明确的所指,维克的思绪,也许早已定格在北宋末年由陈东发动的太学生们的救亡运动吧?那是当侵略者大兵压境之时,孱弱的皇帝在投降派的策动下,要罢免主战派李纲等人的职务,并准备妥协投降。还是消息传来,主战大臣陈东非常愤怒,与同样愤怒的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贼。不愿当亡国奴的东京城的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不约而同地来到宣德门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难怪维克的笔端常含风雷。
同样的情怀,贯注在他的诸多画作之中。
《孙中山先生在青岛》,是与《公车上书》同样大小的画作,其恢弘的场面,表达着对于辛亥革命的记忆与怀念,对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务实求真,关注民生”思想的崇敬与感激。他在跋文里,还专门提到孙中山为同盟会员侯芝庭的题词“要立志去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既是针对当下的警示,又是一种反省与自勉。《守望家园——张伯驹先生肖像》,历数他变卖房产收购国之瑰宝,而后又无偿捐献给国家的故事。只是从画中拄杖屈背的形象里,我不得不想到一片丹心所遭遇到的无穷无尽的屈辱与苦难。《孔子周游列国图》,当是维克最重要的画作之一,苦难却追寻不息,路途如黄河般九曲回还却不改一个知识者的初衷。一部牛车,潦倒的孔子,忠贞的学生,在这空旷而又苍茫里,行行复行行。其咯咯噔噔的车轮声,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叩击着我们的胸膛。短暂做官的孔子,走过了一介布衣教师的一生,走过了流亡列国如丧家之狗的一十四年,却将博大的思想与深厚无边的仁爱流布不朽。
这种思想与仁爱,也化作维克的笔墨。
维克的根是扎在大地之上。饱受苦痛与屈辱的童年,有着乡会与小妹的故乡,那片十里芦花送风来的湖泊,那架织布机那群田野上的山羊,还有那位引起他绘画兴趣的“豆老师”,都是他扎根的土壤,都化作绵绵不尽的笔墨,情深谊长。于是,他的别样的笔墨里,便会疼惜起古代的苦女子李清照,更会着眼于如野草般生长的底层的劳动者。有这样的深长的根系,心上的仁爱便会如大大的太阳一样,温暖着也沐浴着家乡与家乡上那两个骑着自行车的少女。
孔维克先生离家已经很久了,他所工作的环境,离官场又是非常的近,扎在土地上的根会有缺少水分与营养的时候吗?还有喧嚷的城市与纷繁的事务,也会扰乱他对于艺术的沉潜与心灵的纯粹与宁静吗?记得他曾经发来一个短信,仅是看了,就觉得心累——“对不起,最近太忙,所以一直关机,但我能每天晚上看短信,回复。过春节后我一直忙于筹备大型个展。我九月十一日将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我二十年来第二次个人画展,是我重要的从艺五十年成果回顾。现在正全力以赴准备展览的画,同时在编五本画册,画画,编排,设计,校稿同步进行,每天忙到凌晨三时才能睡。这些主要是业余晚上的工作。白天则忙山东画院的工作,今年有一系列的活动推出,如‘大哉孔子创作工程’启动,大型系列丛书《齐鲁画风大系》出版等近十个活动。再则,山东画院院级组织建设刚到位,同时招聘画家、学术策划、建章立制、建设院址等同步进行,非常繁忙。另外必须参加的社会活动也占大量时间,七月一日至三日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之后又到民革中央在吉林的活动了……”。人生苦短,我相信智慧如维克先生,一定会体察到艺术之神对他的莫大期待。
想想中国当下,多少艺术家头衔、职称、钱财、权力、名望,甚至女色,应有尽有,就是缺失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心魂与洁净博大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考量,孔维克与他的画作,在当下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9月12日,“圣裔丹青——孔维克人物画展”在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盛大开幕,立刻在台湾艺术界、学术界、知识界、教育界及政界引起轰动,被评价为台湾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学术展览,从未有过如此宏大而又震撼人心的巨画。其丰富多彩的各种手法、多向探索、将传统与当代意识完美结合的艺术语言,为未来人物画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照。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正是弥漫在画中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孔门有幸,在它的当代,连续孕生出了大诗人孔孚、大学者孔范今和大画家孔维克,而他们,都首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个心怀民族、独立思想、又有着自由笔墨的知识分子。如当代山水诗的开山者孔孚,生前虽然备尝坎坷,仅熬了个副教授,作品奖项也只有一个瓤瓤乎乎刚够省级的三等奖。可是他拥有一个诗歌的王国,他的一首小诗,就会让那些名头很大的“大奖”黯然失色。维克为世人留下了这幅《公车上书》,也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记住一百多年前的知识分子们,是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忧国忧民的精神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向前。
我又在想起林则徐写给友人的自作文《观操守》,它总是那样一针见血地催我自省:“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在维克的人物画廊里,好象还没有林则徐这个形象,如果将来要画,这段话也许对他有用。这段话提醒中国:知识分子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