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曲阜和孟子故里邹城之间的九龙山文化底蕴丰厚。方圆百里之内,近有孔孟圣迹、少昊陵、“四山(铁山、岗山、峄山、葛山)”、摩崖刻石、野店遗址、邾国遗址、孔子诞生地——尼山、孟子诞生地——凫村,和有“汉代百科全书”之称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刻石,远有著名的北辛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呈现出多层次、多品位的文化格局。
孟子自小生于九龙山西不远的凫村,童年时代随孟母三迁,最后落户到今天邹城市城区南关一带。其实,这儿离他的故乡凫村不过二十五里,离九龙山更近一些。
传说孟子进入而立之年,即开始设坛授徒,讲授孔子儒学大义,白天课徒授书,晚上钻研经书典籍,一时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学生万章见老师孟轲两眼发红,面色枯槁,知道老师又熬了大夜,便劝老师说: “老师,您常给我们讲,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做学问也得有个年月,像您这般黑白连轴转,是不是心急了些呢?”
孟子一听有理,笑着连连点头。
万章又进言说,明天即是重阳,正是登山之时,听您早些时念叨过家乡有一座九龙山,我们当学生的也想一游,您带我们去看看吧?一来让我们开开眼界,二来您也活动活动筋骨。
孟子早有登九龙山之意,而今听万章这么一说,便一口答应了。
重阳九月,硕果飘香。
孟子带着万章等几名徒弟向九龙山进发。他们来到九龙山下,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从天而降。孟子忙带着大家向山下一农舍走去。
农舍主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翁,很是健谈。他说,当年孔老夫子有七十二贤人,原宪即是其一,他便是原宪的后人。
孟子闻听心生敬意,忙上前施礼,并恳请老人讲授孔子、原宪及当年夫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老人觉得孟子一行谦恭有礼,不禁心生欢喜,便尽其所知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两个时辰过后,秋雨突然停了。老人也结束了对往事的追忆。他们放眼东望,只见九龙山云蒸霞蔚,一道彩虹恰在九龙山龙头上方。老人说,从小生在此地,从未见过九龙山龙头被霞光普照,此乃天地瑞气,人自有天助,各位将来必有大福大贵。
孟子师徒更是大喜过望。谢过老人,孟子说:“我们师徒今天幸遇前辈,面聆神授,得先贤遗风,此乃天时也!”然后辞别老人带着学生向九龙山走去。
孟子师徒登上九龙山,只见九龙山九起九伏,如龙现世。山顶四望,南有朱雀山,北有玄武山,西有青龙山,东有白虎山,孟子不禁惊叹天地造化,大呼:“九龙山尽得地利也!”
万章诸徒见老师如此豪情,也或站或卧,或跳或呼,更是心潮万顷,激奋至极。
孟子又言:“孺子可教,此乃人和也!”时近薄暮,方才下山。
九龙山归来,孟子与万章等人谈起重阳登九龙山的感受,一口道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语。
据说,这就是孟子此言的出处和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