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他们挥汗如雨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座落在济宁体校内的济宁杂技团,演员们正在炎热的环境下专心地训练杂技,挥洒汗水;在排练场地中央,二十几名小伙子奋力地攀爬着高杆,他们在有秩序完成整个攀爬动作;在场地边缘处,几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喊着口号,抖动着手里的空竹,在彼此间有条不紊地传递着;练功房里专业老师在帮助刚入门的学员做单手倒立,双手支撑身体做花样状姿势的基本功。
虽然立秋已过,但天气依然炎热难当。他们努力训练,衣衫很快就被汗水侵透,依然乐此不疲的训练着,享受每一分钟的训练时光。济宁杂技团赵团长告诉记者,他们演出时的精彩节目都是从这里排练出来的,大家都是千方百计地克服现实困境,力争将最好的节目奉献给观众。
记者采访了解到,每个精彩的节目背后付出了演职人员艰辛地努力。赵团长告诉记者,从一个节目练成到最后真正上台,还需要上千次的重复排练,呈现给观众的才是万无一失的精彩节目。采访中,杂技演员李苏宁告诉记者,排练中,受伤是很正常的事情,他的头部就是在排练中撞了一个口子,很多演员身上都留下了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叫过苦。
奋斗中,他们收获很多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绝伦的杂技舞台表演,更是经历了无数浸泡着泪水与汗水的千锤百炼。杂技行当里有一句老话 “久久为功”,意思就是说只有长久地练习才能形成真功夫。因此杂技班的孩子们真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最基础的技艺开始一点点打磨。例如练习“拿大顶”,孩子们先是将双脚倚靠在墙上,双手撑地,然后逐渐演变成单手撑地、不倚墙、完全单手撑地,倒立的时间也从最初的十几分钟延长到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孩子们的汗水就在鼻尖下方的地面上滴成一个小水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济宁市杂技团是我市专业高水平的杂技艺术团体,也是获奖大户,演员从6岁到30岁不等,他们来自我市12个县区,从3月到11月的表演旺季,他们到全球各地演出几百场。
为了推出更多更好的杂技节目,他们不断创新节目类型。赵团长介绍说,在杂技节目《舞中幡》中巧妙地融合了我市本土文化特色,将孔孟文化绘在帆布上,让这一传统的杂技项目大放光彩。
目前,济宁市杂技团是我市最大的获奖大户,多次荣获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种奖项。其中,节目《攀——双爬杆》在全国第五届杂技比赛中荣获“金狮奖”;该团的《微湖荡漾——高椅》、《踏春——抖空竹》在参加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杂技比赛中,双双获得金奖。通过杂技,济宁圣城文化走向了世界,很多人也了解济宁孔孟文化。
每年春节,他们都进行“杂技之春”汇报表演,美轮美奂、惊险刺激的杂技节目让济宁市民眼前一亮。
《圣城情韵——舞中幡》、《微湖荡漾——高椅》、《攀——双爬杆》等等,美轮美奂的杂技表演,既有着传统的民族技艺,又汲取了舞蹈、体操、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精华,集高超的技术性与完美的艺术欣赏性于一身,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集中展现了济宁的孔孟文化特色。
济宁杂技团这群跃动着的精灵,悄然绽放在国内外的舞台上。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是许多人心中一个待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