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国学就是五本书,《论语》、《老子》、《孟子》、《庄子》、《易经》,精读这五本就足够了。”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将在本届上海书展上讲解“孟子的智慧”。近年来,他在内地连续开讲“哲学与人生”,所到之处座无虚席,他的“傅佩荣解读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也风靡内地。
《论语》被误读的就有十几处
问:在您看来,世人解读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误区在哪儿?
傅佩荣(以下称傅):现在许多人读古代经典,还在文字上打转。很多人记背《论语》、《孟子》等,仅仅因为接受它是一种权威,但对古人何出此言则不清楚。这么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还容易造成误读。单单《论语》,被当下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比较普遍的误会,大约就有十几处。尤其是自宋朝朱熹注解之后,有很多明显的错误。
问:“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中“时习”二字通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在您看来,正确解读应为“适时实践”。还能举两个别的例子吗?
傅:譬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贫”二字互调,更符合逻辑;“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其中“束修”二字,原意为“干肉”,但我认为“行束修”不是指的给孔子献干肉,而是借“行束修”这一古代男子十五岁时入大学所行的礼,代指“十五岁以上的人”,因为孔子在乎的是如何有效教导别人,而不是收学费。关于“行束修”,大约有四百来个注解,我都看过。
问:误读《论语》会带来哪些问题?
傅:很多人把孔子当作一个“教主”,觉得他说的一定对,但又不求甚解。譬如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理解为“此一时,彼一时”,没有原则。这导致很多人质疑,这样不是会变成“滑头主义”吗?但事实上,孔子最讨厌的就是没有原则,他只是想表达,做任何事,绝不止自己一套规矩,不是非要怎么样,也不是非不要怎么样,所以,不要把自己放入一个框框,生命是经常变化着的。
问:对儒家的误会,应该不仅限于孔子吧?
傅:对孟子,也有一个重要的误解。宋朝以来,一直讲“人性本善”。其实,孟子从未说过“人性本善”。这个“本”字,是后代的解释。我现在的理解,是把那个“本”改成“向”,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内在的力量。
问:重新定义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荣:你不难发现,人性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会问,既然“本善”,人内在的自省和修炼有何意义?事实上,在宇宙万物里面,大多数生物行事是出于本能,只有人可能不真诚,因为人有意识,会为一己私利驱动去“扮演角色”。“人性向善”则代表了人可以通过自省达到自我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