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读研阶段,学习日趋紧张,一时无暇写作,连最爱看的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版也是偶尔顾及。春节回到济宁,虽只有六天时间,除去探亲访友,剩余的时间便把近一年的文化周末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读了2014年10月17日讨论历史名人白衣尚书郑均的专版,和2015年1月9日张九韶老前辈的《三议白衣尚书》一文,一方面深深为张老前辈执着的考究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勾起了我追根问底的旧癖,试想为探究白衣尚书故里所在出把绵薄之力。正好家中有咸丰版《济宁直隶州志》和《济宁直隶州续志》,于是查阅相关资料,正好能解开郑均故里之谜。在家没时间写这个短文,回校后又忙了一阵子,这两晚值夜班,正挤时间写出来,就针对志书中几点不同的理解,同张老前辈及李涛先生商榷。
张老前辈所说《济宁直隶州续志》中清夏大观《东郑庄怀白衣尚书》诗:“ 浊世纷热中,富贵竟驰鹜。但睹轩冕荣,孰识林壑趣。吾爱郑仲虞,养拙田园住。少小敦至行,友爱天所赋。州郡日诣门,抗怀终不顾。后因公车迫,特征始一赴。敷陈进忠言,肃宗深眷注。告疾归里门,贞操老弥固。朝廷纷锡予,宠荣良可慕。卓哉尚书名,千载白衣著。朅来访旧游,清风恍相遇。怅望西桥尘,流连东庄路。翠华驻何年,空想临幸处。屋庐久无存,井里亦非故。便应持羊酒,一拜荒烟墓”。其中“怅望西桥尘,流连东庄路”句,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即西郑桥村和东郑村是两个村,根本不是一个村。也正像老前辈所说,这两个村是有关联的,它们都是郑均或其后代居住的地方,只不过郑均的故居一定是在东郑村。夏大观去的时候已经破败了,可能已经完全没有了,那个地方连郑家的人也没了,大概都迁到西郑桥或别的地方去了。所以他又说“屋庐久无存,井里亦非故。”只能在东郑和西郑之间的路上徘徊惆怅,“空想临幸处”了。
如果说这是我的臆测的话,正是咸丰版《济宁直隶州志》印证了我的猜想。在这本书第一卷第五十三页的“州境里甲图”上,明确标出了济宁城南两个村的参考位置:城正南为“东正村”,偏西为“西正桥”。(图1)为什么是“正”字,而非“郑”字?又据本志第二卷“山川志”中西郑桥条:“西郑桥,州西南白衣尚书故里”。结合张老前辈看到的那块重修西郑桥的石碑,已经很明确了,在当时,“郑”和“正”在地名上通用,最起码在这两个村名上通用,也许是因为郑的繁体笔画多,人们为了书写上的方便,在写地名时就用正代替了郑。也就是说,东正村就是东郑村,西正桥就是西郑桥。从“西郑桥,白衣尚书故里”这句可以知道,西郑桥村郑氏就是郑均的后代。遥想夏大观去拜访郑均故里,听人讲是西郑桥村。来到西郑桥后,郑氏后人便跟他说是在东郑村,于是他又到了东郑,看到了郑均故居的破败,庄非旧庄,里非旧里,禁不住仰天长叹。
从刘涛引用的《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12页:“郑均庄在州南十里,亦呼东郑庄,白衣尚书故里,有西郑桥。按:东郑庄东疑亦当作西”。《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三34页:“郑均庄,通志在州南十里。汉议郎郑均告归,章帝东巡幸其舍。今名东郑庄。前志庄有西郑桥,东疑作西”。从这两点上说,当时两次修《济宁直隶州志》时,已经没有了东郑庄,所以才会把东郑庄的“东”怀疑成西郑桥的“西”。刘涛所说的“到1927年该村庄名称一直存在,距城南十里”的说法,一定是错误的,为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的编者根据历史记载而转述而已。我们来看一下这本民国十六年(1928年)《济宁县志》中“济宁县境全图”,上面有西郑桥而无东郑村,在东郑村的位置附近多了一个李家集村。(图2)如果像李涛所说此村尚在,图上不会不标出来。
在咸丰版《济宁直隶州志》人物卷中,还详细记载了郑氏世系及郑均祠堂位置的变化。书中说郑均祠堂于唐开元年间立于郑庄村(当时只有一个郑庄,还没有东郑庄、西郑庄之分)。其后代几十代中不少在外地为官,或迁居他地,雍正三年(1726年),在当地已经找不到郑家的人主持祭祀(奉祀)了,可见,当时在东郑村或者说在济宁地方上已经没有郑氏的后代了。经“奉部查得”郑均的第七十七代孙郑其学(字程若),任命他为“给奉祀生”,也就是说由朝廷出面,找到了郑均的七十七代孙郑其学,叫他回到东郑村主持郑均祠堂的祭祀。郑氏后人不在了,其田产一定也没有了,只能在附近买地重新建庄,西郑桥村是不是这时建的,问一下西郑桥郑氏后人,或查一查其族谱就可水落石出。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郑均的八十二代孙郑季成时,因“郑庄先贤祠已圯(疑应为圮,塌坏,倒塌的意思)”,即东郑庄的郑均祠堂年久失修,时任知州徐宗干主持“重建于州治东城隍庙街,以季成袭奉祀”。(图3)具体方位大约是现在市政府所在位置。至此,郑氏彻底与东郑村失去瓜葛。至于李家集村跟东郑村是否有传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咸丰版《济宁直隶州志》(图4)卷六为“职官卷”,未看到“白衣尚书祠,在城东十里大蒋桥,祀汉郑均”的记载。

图1 《济宁直隶州志》中东郑(正)村和西郑(正)桥村位置截图

图2 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截图

图3 《济宁直隶州志》中关于郑均祠堂迁址的记载

图4 《济宁直隶州志》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