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了解江南的官风民情,大兴河工,免除赋税,礼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扬圣恩,对争取缙绅士民,安定江浙,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财产,发展生产,丰富文化,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每次南巡,历时四五个月,随驾当差的官兵一般是三千人左右,需用马约六百多匹和船四五百只,还有几千名役夫,用银上百万两。同时,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老百姓对皇帝的到来,并不欢迎。所以在民间的传说中,乾隆下江南就是吃喝玩乐,不办正事儿!
惊龙桥乾隆皇帝第一次沿运河巡视江南。这天,龙船驶入马踏湖,只见满湖的芦苇,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就像整齐的士兵在列队迎接他似的。乾隆走出船舱,站在甲板上,享受着微风的吹拂,不由地诗兴大发,即兴吟道:“出宫南巡风光好……”
突然,水流好似猛然大转弯,龙船顿时颠簸摇晃起来,让正沉浸在诗情画意中的乾隆一个趔趄,单膝跪倒。这一摔不要紧,可把伴驾的大臣侍从吓出了一身冷汗。
乾隆被众人搀扶起来后,刚才的好心情一点也没了,恼怒地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龙船突然颠簸。一个太监随从害怕惹祸上身,就胡诌说:“此地名叫龙湾,附近住有神仙,是神仙让您给他下跪的。”结果乾隆就命这个太监给他找来神仙,否则绝不罢休。太监一听皇帝真恼怒了,直后悔自己多嘴。
乾隆因受到惊吓,决定暂不前行,要下船上岸,登上大堤看看是哪路神仙敢让他下跪。乾隆登高远望,看到东南方向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楼堂高耸,金碧辉煌,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就问随从这是何方胜境,竟有这般灵气?
随从的地方官告诉乾隆,这是南旺分水龙王庙。随从的太监还想着乾隆在船上受惊吓的事,趁机告诉乾隆,神仙就是住在这个庙里。要不然,怎么看上去像是人间仙境呢?
乾隆轻轻点点头,便在大队人马的随从下,步行十多里,拜瞻分水龙王庙。
只见迎河而建的庙群大门,气势恢宏。进得大门,院中一株古槐,粗约两围,高大茂盛,蓬蓬然如伞盖,树荫遮得大半个院落。龙王庙大殿红墙绿瓦,朱门屏风,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巍然壮观。从龙王庙大殿向左,便是禹王殿和水明楼。禹王殿高阶月台,层脊蟠龙瓦装饰,顶覆绿黄瓦。殿内塑有禹王像,神态自然,穆如清风。高台上的水明楼,雕栏石案,朱阁绿柱,凭栏远眺,运河逶迤,汶水滔滔,帆樯如林,舟楫如梭,令人心旷神怡。
水明楼上高悬圣祖亲笔题写的对联:
游日骋怀,此地有青山绿水;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乾隆默读数遍,暗暗称妙。一时兴奋,决定在这里住上几天,游玩一番。乾隆临别时,心情大好,挥毫写了一首诗,赞美南旺分水的功绩。诗曰:
清汶滔滔来大东,
自然水脊脉潜洪。
横川僢(chuǎn)注势非午;
济运分流惠莫穷。
人力本因天地力;
河功诚擅古今功。
由于大功原无巧,
穿凿宁知禹德崇。
再说,乾隆在龙湾东面的石拱桥受到惊吓,他自己都忘记了,可好事之人还是给这座无名小桥起了个大名,叫做“惊龙桥”。
剥狗庄济宁城南运河涯有个村子叫剥狗庄,可从老辈到如今,剥狗庄没有一户剥狗、打狗、卖狗肉的人家。哪为啥起这么个怪名字,说起来,还给乾隆皇帝有些瓜葛哩。
乾隆皇帝爱玩,这年,他又乘龙舟下江南,沿运河南下经过济宁州。济宁州的景色好,乾隆要观赏观赏,于是停了龙舟下了船,一住就是好几天。
话说这一天,乾隆脱了龙袍,换上公子哥的行头,带上几个贴身保镖,大摇大摆地出了行宫。他们沿着运河涯,优哉游哉观风光,不知不觉走出了七八里,乾隆觉得腿酸脚软,便一腚坐在河边摇起了扇子。
突然,一阵“哗哗”的戏水声传来,乾隆透过稀疏摇曳的青青芦苇,看见一位着红衣的少女正在河边浣洗衣衫。乾隆心头一喜,立即收了扇子,信步走到那洗衣女子身边,再细看那女子,粉面桃腮,发髻油黑,不胖不瘦的身量,白白嫩嫩的纤手正提着件白汗衫,在水中摇来摆去,那水中的倒影,影影绰绰,更是楚楚动人,令人爱怜。乾隆一时看直了眼,竟身不由已地躬身抓住了那女子嫩藕般的小手……
女子惊叫一声,抬头见是位英俊潇洒的公子哥儿,羞得她满面通红,丢下衣服就跑。
乾隆情迷心窍,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嘴里“哎哎――”喊着就追。
民间女子哪见过这阵势,吓得她边跑边喊:“抓坏人呀,抓坏人呀!”
女子惊恐的叫喊,引来了田地里耕种的农夫,他们抓起锨锄就迎上来。
见到这般阵势,乾隆才回过神来,要是被这些农夫抓住,不就丢大人了,吓得他扭头钻进了芦苇荡。
等女子带人追来时,早没了人影。有个青年气愤地说道:“我看他准是藏进了芦苇丛,咱们进去抓他出来,凑他个半死!”
又有人指着苇丛喊道:“你们看那个黑影,准是他!”
这时,有位老人四下打量了一下,见远远有几个公差模样的人匆匆走来,便拦住要进苇丛的人说:“那不是人,是条狗!”
躲在苇丛里的乾隆,早已吓出了一身冷汗,正无计脱身哩,听了老人的话,赶紧学了两声狗叫。
老人说:“听到了吧,是条狗,咱们回去吧,回去吧!”
老人劝大家回了村,受了欺负的女子“呜呜”直哭,全村的人都埋怨老人不让进苇丛。
老人叹口气,说:“我听说当今皇帝来了咱济宁州,这是个风流皇上,喜欢微服出访,游山玩水。刚才我见有几个公差模样的人跟着,想必是当今皇上惹了咱妮子。”
大家听了更有气,但又无计可施,直恨得咬牙切齿。老人道:“惹咱妮子的不是装狗叫吗,咱就把狗都剥了,给咱妮子出气!”
于是,全村人都捆了自家的狗,剥了皮吃了肉,还立了条规矩,以后谁家也不兴再养狗。“剥狗庄”由此得名。后来,村里的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道,便取其谐音,改成了博古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