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其仁政学说中,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发挥了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了得民心,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且认为,保证百姓的温饱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基础。下面三则反映孟子理政与仁义思想的小故事,是《孟子》等古籍中演义而来的。
邹公问政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传说孟子醉心儒学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有一年,鲁国进攻邹国,邹穆公组织力量自卫。战斗打响后,将士们奋勇拼杀,光战死的官员就达三十三位。可邹国百姓呢,一见队伍出征,胆小的就逃离了邹国;胆大的则袖手旁观,眼看着自己国家的将士死伤成堆,也没有一人前去助战。邹国惨败后,邹穆公又气又恼,便向孟子请教该如何整治这些老百姓。
孟子说:“这件事你怎么能怪罪老百姓呢?这都是你手下的官员残害百姓的结果,是应得的报应呀!”
邹穆公惊讶地问:“夫子,我可从没有错杀过一个老百姓,也没强迫他们干过他们不愿干的事情。你怎么能说我残害百姓呢?”
孟子道:“我听说灾荒年月,你的百姓饥饿难忍,四处逃荒,很多人饿死在荒郊野岭。可你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钱币,你手下的官员根本就不向你报告灾情。官员既不报告,又不开仓放粮,老百姓自然对他们恨之入骨了。老百姓看着你的官员一个个战死,他们当然觉得开心,他们找到了报复的机会,自然不会有人去援助你的官员!”孟子又道,“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所以你不能光怪罪老百姓,而不考虑你的官员是不是爱护老百姓。只要你和你的官员实行仁政,百姓就会拥戴你和你的官员,甚至会为你而战死!”
邹穆公牢记着孟子的这番话,在以后的国政治理上,重用贤士,推行仁政,渐渐地使邹国强盛起来。孟子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邹国得以实现,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便决定离开邹国,带着弟子去齐国,游说国力强大的齐国也推行仁政。
不受贿而受赏孟子到了齐国。齐国所采取的政策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加富强,齐威王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毫无兴趣。孟子只好离开齐国,临行时,齐威王派人送来黄金二千两,被孟子谢绝了。孟子来到宋国,宋王采纳了孟子提出的“实行仁政”的主张,在全国推行仁义之道。当孟子要离开宋国时,宋王送给孟子一千四百两黄金,孟子十分乐意地收下了。
回乡路上,孟子的弟子对孟子的做法表示不理解,问道:“齐王送二千两黄金不要,却收下宋王的一千四百两,这两种做法,那一种对呢?”
孟子说:“两者都对。没给齐王出力而送钱给我,是想收买我,如果我收下,就是受贿;我为宋国做了事而送钱给我,这是奖赏。不受贿而受奖赏,天经地义。”孟子宣传仁政主张不遗余力,对待金钱也是非分明。
学宫里的辩论齐国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四海闻名的高等学府。荀子、墨子、慎子、邹衍、田骈、淳于髡等诸子大家,都曾在这里讲学或辩论问题,并为齐国国王谋划治国之策。孟子第二次到齐国后,就以辩才闻名齐国。虽然诸子百家中的许多人对孟子的思想并不服气,但却从来没人能辩倒过孟子。因而,孟子成了稷下学宫的主持人。
淳于髡是齐国有名的大夫,也是诸子百家之一。有一回,他向人夸下海口,说他能把孟子辩倒,以什么为题呢?他想到了孟子的名言“男女授受不亲”,于是从这句话上做开了文章。
一天,孟子和淳于髡在稷下学宫不期而遇。淳于髡问孟子:“夫子,你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交接东西,这是礼仪吗?”孟子回答:“是礼仪。”
淳于髡问:“如果嫂嫂掉进河里,当小叔子的该不该用手去拉她呢?”
孟子听出淳于髡有意刁难,仍平静地说:“嫂嫂掉进河里,当小叔子的不去拉她,眼看着她被河水冲走,那简直不是人,而是豺狼!男女之间不能亲手接送东西,这是正常的礼节;而当嫂嫂掉进河里,用手把她拉上岸来,这是灵活变通的方法,并不违反礼节。”
淳子髡没有难倒孟子,觉得在众人面前有失脸面,于是转而问道:“夫子,如今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你不去救援,却终日在此高谈阔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冷笑道:“如今天下人都掉进水里,就要用‘道义’去救援;嫂嫂掉进水里,就要用手去救援。请问先生,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受难的人吗?”
淳于髡听了孟子的反问,无言对答,只好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