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济宁是儒学的发源地,如今在新时代下儒学也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也得到了新的推广形式。随着济宁乡村儒学的发展,以及乡村儒学讲堂的建立,儒家文化已经进入了乡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姓文化。
基于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济宁市紧紧依托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弘扬儒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之中,着力打造了“儒学原乡·文化圣地”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与此同时,济宁市大力推进的乡村儒学更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一笔,因为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以乡村儒家文化的重建来带动乡土文明的重建,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培育民众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完善乡村的人伦秩序和文化生态。
为确保乡村儒学建设落到实处,市文广新局确定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方式,要求各县市区在每个乡镇重点打造1 处“乡村儒学讲堂”,市里从各县市区县级示范点中择优选择30 个进行重点打造,建立“乡村儒学讲堂”市级示范点。曲阜市时庄街道张庄村、泗水县圣水峪镇椿树沟村、邹城市中心店镇中一村、微山县韩庄镇二街村、金乡县鸡黍镇华光社区等都成为全市乡村儒学普及推广的亮点。
随着乡村儒学之风的劲吹,济宁各乡村也呈现出了一片“传统文化学习忙”的繁盛情况。走进汶上县义桥镇,但见村道整洁,绿树成荫,黛瓦白墙,河塘清澈,乡村儒学就在这风景如画的小镇上开花结果:义桥镇全方位进行乡村儒学建设,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进村民心里,利用现有文化大院做场地,培育当地教师、乡贤做志愿者,采取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给予扶持等形式,让乡村儒学在义桥发展壮大起来,全镇已建乡村儒家讲堂8 处,受益群众近万人,全镇“乡村儒学讲堂”即将实现全面覆盖。义桥镇的乡村儒学建设盛况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乡镇正在与她比肩而行。在与安山寺、圣源度假村毗邻的泗张镇王家庄村,可以看到儒风已经吹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王家庄村深入开展儒风孝道之乡建设,在村内高标准规划建设泗水县儒孝文化体验馆1 处,并在村口塑立先师孔子像和露天乡村儒学讲堂,不仅烘托了儒学文化的氛围,还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本地乡村特色又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民俗生态村。在曲阜市东南部的息陬镇小峪村,除了制定《村规民约》强化外约束,还以“论语二十句”和“孝贤儿女”的典故点缀重要街巷,让儒学文化“接地气”,成为每一位村民都能看得懂、看得到的文化形式,在群众中形成了争相学习儒家文化的良好氛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行走在济宁的乡村,不经意间便能听到念诵《礼运大同篇》的朗朗读书声。这些朴实可爱的村民们,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孔子的大同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世间可以充满和谐与希望。
传播儒学的过程,也就相当于一场儒学讲师传递知识火种的过程。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儒学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致力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师队伍,搭建“乡村儒学”基层点和讲师服务平台,为乡村儒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济宁市文广新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儒学讲师的征集,制定了《乡村儒学讲师评定办法》,建立了包括高等院校教师、国学研究机构工作人员、道德模范人物、国学爱好者、文化系统工作者等在内的“乡村儒学讲师专家库”。目前专家库内高级讲师33 名,志愿讲师60 名。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集中时间对专家库进行充实,有效解决了后续儒学人才保障问题。济宁市政府将“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列入2015 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重点工作,市文广新局印发了《关于落实2015 市政府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的实施方案》,为乡村儒学的传播制定了制度性保障。除此外,济宁市还出台了《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实施方案》《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关于建立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师”专家库的通知》、《关于评选首批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堂”示范点的通知》,建立了33 名由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高级讲师”队伍和60 名由社会志愿者、文化系统专家学者组成的“志愿讲师”队伍,并在曲阜市举办了乡村儒学讲师培训班,邀请尼山书院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西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来济宁就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乡村儒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进行专题讲座,济宁市文广新局还广泛征集高级讲师们的讲课课题,集结成册作为乡村儒学的教学用书……通过这些可以欣喜地看到,一支高素质、高智力的儒学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他们将成为乡村儒学传播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