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王志民担任主编的《中国名门家风丛书》3月26日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举行出版座谈会。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于青,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廷善、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干春松,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座谈会,共论忠厚传家之道。
2014年,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由王志民副会长主编,30多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人民出版社从《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的28家中,选取了11家在全国影响大、资料丰富、代表性强、家风特点突出的家族,编辑出版了《中国名门家风丛书》。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表示,人民出版社和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国名门家风丛书》的座谈会,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套丛书不仅有研究阐释的意义,也有推广普及践行的意义,对于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红勇指出,2500多年前,孔子教导他的儿子学诗学礼,不但开启了孔氏族人诗礼传家的家风,而且开启了家风的历史,是中国家风起源的开端,孔孟颜曾四大家族都出自山东,大的家族无疑都具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良好的家风,有了良好的家风,自然就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部分,齐鲁文化在历朝历代不断发扬。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质资源。希望通过家风研究传承,为建设文化强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名门家风丛书》集中展示了“礼乐传家”的曲阜孔氏、“三迁母教”的邹城孟氏、“以德立家”的琅玡颜氏、“孝悌传家”的嘉祥曾氏、“俭以养德”的琅玡诸葛氏、“清廉爱民”的诸城刘氏、“耕读世业”的栖霞牟氏、“世笃忠厚”的诸城王氏、“克勤克俭”的新城王氏、“仁厚之风”的安丘曹氏、“至孝传家”的琅玡王氏共11个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世家的家风家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浅显易懂的说理,彰显家风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力量。
谈及《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出版初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于青表示,虽然不同的家族有着不同的家训和故事,但忠义、孝亲、爱国、勤俭、清廉、慎独、修身等等中国民族共有的美德,始终是这些故事背后涌动着的核心命题,它们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与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一脉相承,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孟子曾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名门家风丛书》主编王志民介绍说,早在2010年,我们组织编纂《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时,就提出了:挖掘优秀的家学,家风,家训等家族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探求一个文化家族人才辈出与家风、家学培育的关系,为新时期人才培育与家庭教育提供历史的范例。并要求将家风、家训列专章探讨。
王志民说:“回顾《中国名门家风丛书》的编纂过程及其思想学术内涵,我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特点:有明确的思想文化方向、有坚实的学术基础,有丰富的资源依据,有较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在编纂过程中,全体作者和编纂人力求做到让丛书更具故事性、通俗性、生动性和普及性,相信丛书会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廷善认为,重新将家风家训提出来,对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传承良好的家风家教,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了世家文化研究会,积极推广创作这方面的工作,副会长王志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廷善说,现在重提家风恰逢其时,我们来到了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如何重视,怎么重视,应该从家风抓起,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家庭教育,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通过家风的桥梁能够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连接,应该很好地重视家风研究和传承。目前,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建的大型文化公益品牌孔子学堂,已经在全国建设了300多家,今年计划达到1000家,很多社区、机关、企业正在积极申请建设,孔子学堂项目中,家风也是重要内容,相信这套通俗的家风丛书也将对于学堂建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座谈会上,《中国名门家风丛书》作者代表、山东大学教授王小舒,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干春松,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张宏明等专家学者分别对丛书的出版和家风的传承发扬发表感想,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