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综合济宁新闻网和中国山东网消息,3月1日下午,“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在金乡县文化中心广场启动。
作为响誉全国的“戏曲大省”,山东省历来高度重视地方戏的繁荣发展,在推动地方戏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山东地方戏艺术,文化部门联合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群策群力,共同策划组织了此次主题为“到金乡听戏”的活动。
金乡县素有山东“戏窝子”的美誉,戏曲曲艺资源丰富,各剧种曲种生存状态鲜活,表演队伍成熟,仅活跃的庄户剧团、农家戏班就有近300个。近年来,金乡县大力弘扬以非遗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并将非遗项目挖掘与惠民工程“送戏下乡”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乡一艺”的保护传承模式。金乡街道的四平调、司马镇的山东落子、马庙镇的山东琴书、胡集镇的坠子、高河街道的渔鼓、羊山镇的金乡花鼓戏……如今,金乡县9镇、4个街道的每一个乡镇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图腾。
在随后的媒体见面会上,金乡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红霞介绍说,之所以打造“一乡一艺”,就是突出各镇街特色,用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来塑造区域文化图腾,建立各镇街的文化地标,让辖区内老百姓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风尚。她举例说,一提到山东琴书,马庙镇的老百姓就会说“那是我们马庙镇的”;一提到山东渔鼓,高河街道的老百姓就会说“那是我们高河的”;一说山东大鼓,那就是肖云镇的等等,总之,每个镇街都有自已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同时,“一乡一艺”又绝非一个镇街只保护一个非遗项目,而是以一项非遗项目为主,延续传统,因势利导,以一带众,带动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启动仪式上,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表演了《三告李彦明》精彩段落,73岁的老艺人李贵英跪姿连唱278句戏词,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3月2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网、新华网、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齐鲁网、中国山东网、济宁新闻网等30多家媒体以及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两微一端”新媒体将一起赴金乡多个镇街实地采访、体验金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戏曲、曲艺资源,感受“一乡一艺”保护传承模式的显著成效。活动中,来自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将与各级媒体工作者一起走进金乡,深入广大基层与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近距离交流。此外,TOUCH山东外国友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也将同步进行,来自日本和印尼的外国友人将实地体验齐鲁地方戏曲、曲艺的独特魅力。
“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金乡县委、县政府主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中共金乡县委宣传部、金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金乡县文化馆、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山东网承办。
又讯:
3月1日下午,“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在金乡县举行启动仪式。
3月1日下午启动仪式后,“到金乡听戏”全国媒体行在铂金大酒店举行媒体见面会。
3月2日上午,“到金乡听戏”全国媒体行采访团来到诚信广场,深入了解“鸡黍之约”的故事。
3月2日,采访团走进金乡县羊山镇、鸡黍镇、司马镇、高河街道等地,近距离体验了金乡县戏曲曲艺文化的魅力。
媒体采访金乡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红霞。
3月3日上午,“到金乡听戏”全国媒体行举办学术论坛,就金乡县非遗保护模式进行探讨。
3月3日下午,“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采访活动顺利完成各项采访任务,在山东济宁市金乡县圆满落幕。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网、新华网、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齐鲁网、中国山东网等30多家媒体以及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两微一端”新媒体在3天的时间里深入金乡县多个镇街实地采访、体验金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戏曲、曲艺资源,感受“一乡一艺”保护传承模式的显著成效。
据统计,截至3月3日下午17时,各媒体共刊发、转载稿件150余篇。其中,《光明日报》刊载《山东金乡:活态化非遗服务百姓》稿件;中新社山东分社发布稿件《山东庄户剧团30年后重获新生 团员平均年龄已超40岁》,并通过中新社山东分社微信公众号发布稿件《对不起,我要去拜师学艺了,别再找我了!》;《中国文化报》刊载图片新闻,并将以长篇通讯形式进行深度专题报道;人民网、大众网、齐鲁网、凤凰网、新浪网、今日头条客户端等发布多篇活动稿。新华网、大众日报、《走向世界》杂志、《金桥》杂志、《山东画报》、山东商报等媒体也将在活动结束后陆续集中发布专题稿件。
中国山东网作为承办单位,充分发挥全媒体报道的网络媒体特点和外宣门户的独特优势,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微博、微信、图表、H5微杂志等对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发布原创稿件30余篇;在新浪微博开设#到金乡听戏#话题,3日下午阅读量超过17万次。同时,中国山东网开设中、英、韩、日四种语言版本的活动专题,活动期间翻译发布英、韩、日原创稿件40余篇。
本次采访活动给采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华网山东频道无线中心总监迟焕东说,这次活动带给他太多的“出人意料”,他没想到金乡县有这么非遗项目,尤其是戏曲曲艺如此丰富,如此“接地气”;金乡县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上做了很多工作,让非遗越来越有生机。此次金乡之行对凤凰网编辑万琳的触动很大,她说,金乡县的百姓对于各种曲艺的热情让人感动,也许正是这种热情才成就了金乡县“戏窝子”的称号,各位非遗传承人和所有的艺术家对非遗的执着坚守也让人佩服,希望再有机会跟艺术家们进行深度交流,深入挖掘金乡县的非遗文化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金乡的文化,到金乡听戏。“文化东路88号”微信公号编辑王晗在活动中发现,艺术家们在原有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她认为,这种“老戏新唱”的创新使得戏曲曲艺更能被现代人接受,对金乡戏曲曲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TOUCH山东外国友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也在媒体行活动中同步进行,来自日本和印尼的外国友人也跟随采访团一起实地体验齐鲁地方戏曲、曲艺的独特魅力,发布了4篇文章。来自日本的远藤史菜表示,这次活动让她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术论坛上很多专家就非遗的保护传承问题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非常值得学习。她说,日本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日本和中国应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为保护属于全人类的非遗共同努力。
“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及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宣传贯彻落实《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金乡县委、县政府主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所、中共金乡县委宣传部、金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金乡县文化馆、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山东网承办。
活动自3月1日下午启动后,各级媒体工作者与来自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走进金乡,深入广大基层与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近距离交流,充分宣传报道了金乡县非遗原生态保护和传承成果,为完善金乡非遗保护体系、推进金乡县非遗保护传承活态化、打造“到金乡听戏”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