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调查显示,在有些农村,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照看孙辈的也多半是老人。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京博”)董事长马韵升看来,要想让农村重拾尚孝之风,还得靠教育和感化。
乡村应该重拾尚孝之风
“当今社会的教育从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几乎没有教孩子学做人的教育。孩子生下来,就让他学双语,学认字,‘怎么做人’却没有教。”马韵升说。他对教育的观点是这样的:幼儿阶段,要以做人教育为核心,辅助做生存能力的培养;到了小学阶段,以做人教育为核心,配套生活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阶段,以做人教育为核心,配套成长能力的培养;到了大学阶段,以做人教育为核心,配套成就能力的培养;到了社会再教育阶段,以做人教育为核心,配套成功能力的培养。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马韵升认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应该仁、孝、慈。其中,“仁”是对自己的丈夫,“孝”是对公婆和父母,“慈”是对子女。然而,我们的现实社会却把“慈”放在首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让我们丧失了孝道文化。当今中青年农民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情感的淡化和淡漠可见一斑。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对象。只因儿女不尽孝,他们的生活境况甚至不如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
企业经验可“嫁接”乡村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是京博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从2007年开始,公司对员工父母发放200元到500元不等的“孝工资”,为超过70周岁的员工父母,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敬老金”。目前,京博是全国第一家以制度的方式规定为员工父母发放孝工资和敬老金的企业。一位员工的母亲在博客中写到:2012年11月10日下午,当我双手捧着由贵公司为父母办理的“孝文化卡”时,一霎那间,我的心跳加快,亲切、温暖、体贴的感觉,无以言表,视线瞬间模糊。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孝道文化,把这些经验‘嫁接’到乡村也未尝不可。”马韵升说:“比如,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忠孝敬老金’。”
让家风、家道在乡村落地生根
“公正、爱国、创新、勤学、谦卑、自强、包容、担当、民主、和谐、不推诿、不抱怨、不迁怒、不二过、敬上司、帮同仁、成就下属、成长伙伴、尊长扶弱,顺天仁孝”是京博的家风,“商以载道,道生和谐”是京博的家道。在这“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仁孝体系下,京博的事业蒸蒸日上,乡村的发展也不例外。
马韵升说,我们的乡村也要深入传播家风、家道理念。有了好的家风,儒、释、道、易、墨、法、兵、中医等国学体系就会得到传承。乡镇政府在抓经济的同时,也要让这些传统美德在乡村落地生根,让孝道回归,让美德常驻。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韵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