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博大精深?一部《论语》足以集中体现。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今人则从中汲取其涵盖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领域的深邃智慧而谋事、立业、修身。2015年底,光明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发起一项公益文化活动:网友评选十大《论语》箴言。三万余名网友选出的“十大《论语》箴言”体现了全民阅读的民间力量和价值选择,而对于今人来说,关键之处是运用现代思维,科学地体悟和汲取其思想的精髓。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言语行事的经典之作,也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代表之作。其篇章不但出自孔子的不同弟子之手,而且还出自他的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由于《论语》成书时间很长,且经多人之手,据说《论语》一书的最后编定者,还是曾参的学生,故书中文体不一,篇列无类,之乎者也多,重复字句多,且有些篇章字句读起来晦涩难解。但仔细读来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则可循:比如,《论语》中凡是“子曰”起首的章节,都是孔子的弟子所记;而凡是以“孔子曰”开头的章节,多为孔子的再传弟子所记;这是因为孔子的再传弟子要把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祖师区别开来,故称他们的老师为“子”,而称他们的祖师孔子为“孔子”。又比如,《论语》中只书“谓”,即是评论之意;如果是“谓……曰……”,则是对某某人的讲说之意;而如果只是独称“语”或“言”,则是指孔子自己主动言说。还比如,一般说来,《论语》都是直接以“子曰”的形式来表述孔子本人的言语;但也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弟子间接引用孔子之语,如“宰曰:子云”以及曾子“吾闻诸夫子”,且“夫子”一词直到战国时才由“他老人家”变为“你老人家”之意,等等。如此,由于《论语》的编纂开始于春秋末期,而成书则在战国初期,且传至汉代,则有几种不同版本。加上汉代以来,《论语》注家蜂起,所以关于《论语》的书,可说汗牛充栋,解说也各有不同。故我们在阅读《论语》时,要特别注意其语句背后的本来意义,而不要作过多的想象和推测。
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言位列十大箴言之首,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第1章,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求学、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和礼数。这里的“学”,意为认识、觉悟、学问、学识。这里的“说”,读月音,与悦同,意为喜悦、高兴。这里的“愠”,读运音,意为怨恨、愤怒。这里的“君子”,是相对“小人”而言,古时能够主宰自己言行并能使之符合天道自然之意的人,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学识水平和完美道德品质的人,被称为“君子”。由此,这段文字可释为:孔子说:“学就是学问,是一种知识,一种认识,一种交往,一种经历,一种境界,有学问了还时常去进行交流、练习、温习、复习,不是从内心感到高兴快慰吗?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时常有同门弟子和亲朋好友从远近各处来到一起进行交往交流,畅谈各自的体会,不也是感到高兴喜悦吗?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也许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理解我,虽然内心并不快乐,但我也不怨恨,也不作任何愤怒的表现,我不也是君子一样的人吗?”
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出自于《论语》为政篇第二第15章,这一章是孔子认为,学习交往积累和思想钻研探索应该二者并重,不可偏废。这里的“学”,即读书、交流、交往、积累。这里的“思”,即思考、钻研、分析、探索。这里的“罔”,读网音,即迷惑、蒙骗。这里的“殆”,读代音,即危险、失败。由是此语可释为: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死死地读书交往而不进行独立地思考和分析,那就会被某些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和蒙骗;而一个人如果只是独自地苦思冥想而不去认真读书和交往,那也会使自己陷入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之中,那是十分危险和要失败的。”
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语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第4章,为孔子的学生曾参(读身音)所言,其意在于强调做人要从自身出发,注重内心的品德修养。这里的“吾”,即曾参自己。这里的“三”有说是实数三,也有说表示多的意思,我意这里是指三件事情。这里的“省”,读醒音,即从心灵深处反思检查。这里的“谋”,即知识、才能的运用。这里的“忠”,即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这里的“信”,即诚实、信任。这里的“传”,即传授学业。这里的“习”,即温习、实习。由是此语可释为:“孔子的学生曾参说:‘我自己每天都要对三件事情从内心深处作一番自我反思检讨。一是为别人办事,看有什么不公平公正的地方没有?二是与朋友交往,看有什么不诚实守信的地方没有?三是对老师传授的学业,看是不是还有没能反复温习的地方?”
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4章,其意是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子贡要讲恕道,要有广博的同情与宽容精神。此言之前,子贡发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一生奉行?孔子在回答是“恕”字以后说了这句话。可释为,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凡是自己不想要不愿意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行硬加给别人。”
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言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第17章,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由即子路,学知识做学问一定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切不可不懂装懂。这里有六个“知”字,前五个“知”意即知道、了解、懂得、明白,最后的“是知也”的“知”,同“智”,意即明智、智慧、聪明。这里的“之”,是代词,原本指孔子所讲授的知识、道理、学问。由是此言可释为:孔子说,门生子路,我来教教你:“懂得我的学问就是懂得我的学问,不懂得我的学问就是不懂得我的学问,这两个方面都如实相告,那才是真正聪明有真知的表现。”
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言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第11章,是孔子教育弟子门生以及求知者,只要经常温习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悟出新的道理,那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里的“温”,即复习,温习,回忆,回顾。这里的“故”,即学过的,过去的,原来的。这里的“知”,即明白,悟得、获取。由是此言可释为:孔子说:“一个求知者(也包括为政者),只要经常复习,回忆自己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悟出新的道理,获得新的知识,那这个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
柒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语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第22章,其意是说明孔子认为学无常师,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具有各种长处的人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我们要选择那些具有很多优点的好人,向他们学习。这里的“三人行”,即我们一起行走的人。这里的“择”,即选择、遵循。这里的“善者”,即具有很多优点长处的好人。由是此言又可释为:孔子说:“只要有几个人同我一起行走,那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我们要注意看到并选择他们的优点长处,跟着他们学习;如果看到他们中的人有不好的地方甚至缺点,那就要对照反省自己,从而加以改正。”
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此言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第17章,是孔子说的,其意是告诫人们要向好人向先进学习,要用别人身上不好的方面来对照检查自己,以修身养性。这里的“贤”,即具有高尚品德和才华的人。这里的“思齐”,即想着与其平等。这里的“省”,即心灵的自我反思或对照检查自己。由是可以释为:孔子说:“当我们看到具有高尚品德和才华的人,就要思考如何向他学习看齐,做到和他一样;而当我们遇到品行不好和没有才华的人时,我们就要从内心深处进行反省,看自己是否也是一个品行不好和没有才华的人。”
玖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此言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第4章,这是孔子讲述自己求学、明理、得道的经历顺序,说明人生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善始善终,使自己的生存状况适应整个宇宙的目的和意图。应该说,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人生所做的总结性自述,实际上也是孔子对自己坎坷一生和对春秋战国乱象而发出的一种感叹!这里的“有”,同“又”,有相加的意思。这里的“志”,即一种发自内心的理性选择。这里的“学”,即知识、学识、学问,大学之道也。这里的“立”,即与学“礼”有关,不学礼,无以自立于世。这里的“惑”,即理性和意志上的游移不定和左右摇摆。这里的“天命”即自然的运行规律,也包括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这里的“耳顺”,即相对“天命”而言,听顺了、听熟悉了,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这里的“从心所欲”即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行动。由是此语可释为:“孔子说:‘我,由于15岁的时候就立下要学习的志向,不断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贤者善者他人学习,做到学思结合,身体力行;30岁的时候,说话办事就能自立于社会;40岁的时候,就没有理性和意志上的不确定和摇摆;50岁的时候就知晓宇宙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旧说孔子47岁学《易》,至50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始终;60岁的时候,就听顺了听惯了发自宇宙的旨意令律并能分辨是非;70岁的时候,我就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心里想什么就可以去做什么,并且还不会逾越’周礼‘一类的任何规矩。
拾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言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第8章,是孔子对社会无道的强烈不满,强调人的一生要不断地追求真知真理和仁义道德,并说只要达到了“仁道”的境界,就可以死而无憾了。这里的“闻”,即听到、知道、明白、懂得。这里的“道”,主要指“仁道”即儒家的忠恕之道,与老子“得乎道即得乎至美至乐”的心灵体验似有相似之处。由是可释为:孔子说:“如果在某一天的早晨我听到了至美至乐的仁道真理,那晚上死去我也无怨无憾了。可现在我将死去也没见到世之有道啊!”其实,这一句可以紧接着上句来理解。因为孔子出身贫寒,一生可谓历经风雨坎坷,虽有满腹学问,并致力于“授业、解惑、传道”,得“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但入仕从政的宏图大志始终未能实现,且晚年携门生弟子周游列国,险象环生,孤独悲戚!于是最终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应在情理之中,因为按旧说孔子是在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73岁时寂寞离开人世的!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先生说:“盖中国文明实可谓以孔子之为代表”,作为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作《论语》,其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一部《论语》,包括相当数量的子曰诗云、之乎者也一类的虚字以及诸多的重复字句在内,都只有16259个字,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篇长文章或说是一本小册子。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经典,作为孔学的重要载体,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自然、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让等诸多的道德规范,或是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大智慧,几乎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全部,确实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和水平,直到今天,仍在发光启智。于此,上列2015网选“十大《论语》箴言”,就只能是其中的某个部分的某个方面了。具体来说,这“十大箴言”只是《论语》中为学或说“劝学励志”的只言片语。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今天,在习主席提出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刻,重温这“十大箴言”,不仅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身养性,向善向上,成就出彩人生影响重大,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使“全民阅读”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p#副标题#e#